绘画作品:晏婴出使
乱世之中的三位贤士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会”,用和平代替战争,解决了晋楚争霸的纷争。其实这也是两个大国,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战争和杀戮之后,不得已而选择的相互妥协。
此时的春秋,已经是日薄西山的“季世”,各个国家都内乱不断,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只有寥寥数位,扶保着各自的国家负重前行。
孟子笔下曾经称赞了春秋中期的三位贤才——管仲、百里奚、孙叔敖。他们分别辅佐齐桓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成就霸业。
此时的春秋乱世之中,在晋国、齐国和郑国,也有三位贤士各自努力扶保着自己孱弱的国家。他们就是春秋后期的三贤——子产、叔向、晏婴。
- 1 -
子产:“古之遗爱”
在“弭兵之盟”之后,天下迎来了十多年的和平岁月。子产众望所归地开始在郑国执政。
郑国,这个夹在晋楚两强之间的国家,在郑庄公初霸之后,再也没有抬起过头。百年以来,郑国经历了两个豪强无数次的相互碾压。
子产认为,作为一个小国,如果不修文德,而过度关注武功,结果只能是招来祸患。子产对内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为田洫”
推行田制改革,按照规定严格划定公卿的土地疆界,“正其封疆”。将公卿大族在封地之外多占的田地,拿出来给其他农户,并对田地按亩收税,让更多人拥有可耕之地,提高了生产。
“为丘赋”
打破郑国的“国人”和被征服的部落“野人”之间的区分,参照土地和人口数量交纳军赋,把“野人”也纳入军赋的管理,从而大大扩充了兵源。
用现在的情况来比喻,就是取消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的区别,只要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就一律以居民对待,共同服役参军。
“铸刑鼎”
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具有王权象征意义的大鼎上,并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推动法治的建设。
“不毁乡校”
子产推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以及“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
子产的改革思路是春秋最早的法家思想,堪称法家第一人。子产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郑国的稳定。
对外,子产曾经多次出使,为郑国这个处于夹缝中的国家维持了尊严。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公元前549年,子产陪同郑简公出使晋国。他借此机会致信晋国正卿范宣子,请求减少贡品,获得范宣子的认可。
子产坏晋馆垣
公元前542年,子产陪同郑简公再次出使晋国。这次却遭到晋国的怠慢。接待郑国的宾馆简陋狭窄,连郑国带去进贡的礼物都无法安置。子产断然命人拆掉围墙,使车马得以进馆。
当晋平公派人来责问子产时,子产不卑不亢地申明自己的理由,据理力争,刚正不屈。赵武和晋平公为之折服,向子产谢罪,对郑简公重新礼遇。
子产论政宽猛
在病重临死之前,子产对接任他的人说: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如果达不到,那么其他的政策都没有比刚猛的法纪更有效的治国方案。
这句话也代表了子产的法家思想。
“古之遗爱”
孔子认为子产是自己的老师,在子产去世之后,孔子盛赞子产是“古之遗爱”,给子产很高的评价。
- 2 -
叔向:“古之遗直”
叔向,名字叫羊舌肸(xī),一生辅佐三任晋国正卿:范宣子、赵武、韩宣子。
“君子之交”
晋平公六年,前552年,范宣子将政敌栾盈的党羽全部杀死,其中有叔向的弟弟羊舌虎。因此叔向也受到牵连,被囚禁起来。
乐王鲋和叔向说,他会帮忙求情。叔向却没有理会他,乐王鲋离开时,叔向也不拜谢。身边的人因此埋怨叔向,叔向却说:“只有祁大夫能救我。”
管家问叔向为什么。叔向说:“乐王鲋,是个只会顺从国君意愿的人。他这样的人品,怎么能让他帮忙说情?而祁大夫,却能够做到举贤不避仇,举贤也不避亲,难道他会遗漏我吗?
听说了叔向的事,此时已经告老回家的祁奚,专程返回国都向范宣子进言,并与范宣子一同劝晋平公赦免了叔向。
更为精彩的是,在赦免了叔向之后,祁奚不去见叔向,就自己回家了。叔向也不去拜访祁奚,就直接上朝去见晋平公了。
(祁奚)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叔向与祁奚,堪称真正的“君子之交”。
“子务德,无争先”
在范宣子之后,叔向辅佐继任的晋国正卿赵武。这时赵武代表晋国参加了“弭兵之盟”。叔向陪同赵武参加会盟。
在面对诸如谁先歃血为盟、谁的名字写在前面、谁第一个上台讲话等等问题上,楚国和晋国为了面子问题,相互争执不下。
此时叔向对赵武说:“子务德,无争先”。我们做好自己的德行就好了,没必要争这个先后。
晋、楚争先。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楚人曰:“子言晋、楚匹也,若晋常先,是楚弱也。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岂专在晋?”叔向谓赵孟曰:“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子务德,无争先!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楚为晋细,不亦可乎?”乃先楚人。书先晋,晋有信也。
于是晋国让楚国先进行“歃血”。楚国达到目的之后,在载书上写名时,又先写上晋国,以示礼尚往来。最终在剑拔弩张的形势中,达成了停战的会盟。
“古之遗直”
叔向的理论是“以德服人”,这一点和孔子比较像。对于子产在改革之中,“铸刑鼎”的做法,叔向是有不同意见的。他一直坚持的是“以德治国”。他认为子产的“以法治国”,会让人忘记了德行。
公元前528年,叔向的弟弟羊舌鲋,负责处理一起土地纠纷。羊舌鲋接受了贿赂,于是偏袒理亏的一方。当韩宣子问叔向关于这件事的是非曲直时,叔向丝毫不偏袒他的弟弟。结果叔向的弟弟羊舌鲋,成为中国有史书记载以来,第一个因为贪污而受到惩罚的官员。
叔向去世以后,孔子称赞叔向为“古之遗直”。
- 3 -
晏婴:不辱使命
遥想齐桓公时期,齐国是何等的强大荣耀。然而距离齐桓公的去世仅有百年,齐国却已衰败不堪。在《晏子使楚》之中,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齐国,已经沦落到被楚国随意奚落的地步。
晏婴的脊梁
此时的晏婴,作为齐国的大夫,不断奔走在出使各国的路上。为了齐国的尊严,他必须挺起脊梁。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婴出使楚国。因为晏婴身材矮小,为了奚落他,楚国在城墙大门的旁边,专门开了个小门,让晏婴从小门进入。
晏婴说:这是狗洞,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洞进入。我如今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走狗洞。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见到楚王,楚王便奚落晏婴:你们齐国没人了吗?
晏婴说:我们齐国,那可是人才辈出、摩肩接踵。怎么可能没有人才?
楚王接着问:为什么派了你这个小家伙前来?
晏婴说:我们的国君,会根据要出使的国家来安排出使的人。出使贤德的君主,就用贤德之才;出使差劲的国家,就用差劲的人。我在我们国家最差劲的,所以被派到楚国来了。
现在的齐国,早已不是强大的齐国。此时的他只能昂起头,用他的智慧和骨气,为这个没落的大国赢得一丝尊严。
听到晏婴的回答,楚王反而觉得自己失了礼节,于是之后礼送晏婴回国。
一声叹息
公元前539年,晏婴出使晋国。参加宴饮之时,叔向和他交谈起来。
叔向问晏婴:“你们齐国现在怎么样了?”
晏婴回答:“现在已经是齐国的末代了,不知道该怎么说。以后齐国国恐怕是陈氏的了。”
晏婴喝了一口闷酒 ,叹息起来。
和晏婴一起叹息的,是叔向。
叔向说道:“和你们一样,我们晋国现在也是到了末世了。国君没有大志,只知道寻欢作乐。百姓贫病交加,但皇室却更加奢侈。现在政事由赵氏、韩氏、魏氏等决定,百姓都无所依从。
说完,晏婴和叔向,不禁又一声叹息。
乱世中的两杆直笔
在这礼崩乐坏的乱世之中,三位贤才扶保各自国家负重前行。还有两杆史官的直笔,仗义执言,保留着气节。
《正气歌》(节选)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文天祥,在其生命的最后,于被关押于元大都的监狱之中,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正气歌》。其中提到的“十二杰”,正是这种气节的代表。
- 1 -
“在晋董狐笔”
晋灵公年少即位,由赵盾辅政,在此期间赵盾尽心尽力,维持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赵盾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晋国首席执政大臣。
晋灵公长大亲政之后,昏庸无道,残暴荒淫。赵盾多次劝阻晋灵公为晋国着想,晋灵公却派大力士前去刺杀赵盾。
公元前607年,赵盾和儿子赵朔被迫逃亡,在逃跑途中遇见了赵氏同族的兄弟赵穿。赵穿听后非常生气,去找晋灵公评理。然而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破口大骂。急性子的赵穿,干脆命令卫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晋灵公。
此时尚未逃出晋国的赵盾,听到这件事后,便返回晋国,把晋灵公的叔叔拥立为晋成公。
董狐是晋国的史官,看到这一幕之后,直笔记录:“秋七月,赵盾弑其君”。
赵盾不愿背上弑君的骂名,质问董狐:“谁都知道,国君并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怎么能让我承担罪名呢?”
董狐义正辞严地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也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
面对董狐的质疑,赵盾只得作罢,背下这个“弑君”的罪名。
相比起来,齐国太史公的直笔,显得更加壮烈。
- 2 -
“在齐太史简”
公元前548年,齐庄公与大夫崔杼之妻私通。崔杼大怒,后来设计杀死了齐庄公。之后崔杼立齐庄公的异母弟齐景公为齐国国君。
这段历史刚好也被晏婴碰上,就是名篇《晏子不死君难》中所描写的内容。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齐国的史官太史令,如实记载了“崔杼弑君”的事。但崔杼不想留下弑君之名,命令太史令把齐庄公写成是暴病而死。
太史令不同意,他就杀了太史令。太史令的二弟、三弟继任为太史令,仍坚持如实记载,又都被崔杼杀害。太史令的四弟又为太史令。
崔杼在上任时说:“你的三个哥哥都因不听我的话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
太史令的四弟正色回答:“据实直书,是史官的职责,我要是失职求生的话,还不如去死。”
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当太史的四弟从宫中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也携带着竹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会被杀,他也是来继续据实记录这事的。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这就是史官的气节!
“天地有正气”
公元1283年,被俘虏关押四年的文天祥,坚贞不屈,慷慨赴死。
这份气节,从公元前500多年,流淌1800多年,到公元1283年,文天祥承继了这份正气。
这份气节,伴着文天祥的热血,又流淌700多年,直到今天。
晏婴的脊梁,史官的直笔,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气。
1.《奥宇说历史 晏婴的脊梁与史官的直笔,春秋乱世之中的正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奥宇说历史 晏婴的脊梁与史官的直笔,春秋乱世之中的正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