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就非常喜欢入侵中原,秦朝时有匈奴霍乱;晋末八王之乱后更有残忍血腥的五胡乱华;宋朝与契丹从开国打到灭国;明朝永乐皇帝更是五次亲征蒙古。

可以说在近千年的中国战争史中,有一大部分记载的都是汉民族对抗游牧民族的历史,而在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这近千年的打打杀杀中,就属宋朝打的最为难看。

咸平二年,辽国再一次举兵南下,准备在这个秋天大肆搜刮一下肥沃但羸弱的大宋王朝。面对契丹人疯狂地烧杀抢掠,8万宋军竟然停驻不前,眼睁睁地看契丹人搜刮自己的家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宋朝

战争起因

端拱二年,宋辽两国在徐河一带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最后因战将李继隆的出色指挥,宋军得以大败辽军。此战辽军损失精兵近万人,损失将帅30余人,可谓是伤筋动骨,宋朝也因为“徐河之战”的胜利,换来了将近十年的边境和平。

公元997年,宋真宗赵恒继位,此时距离“徐河之战”已过去了9年,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辽国的元气有所恢复,此时又恰逢中原王朝进入到了皇帝更替的不稳定时期,所以契丹对宋朝肥沃的资源又一次起了贪心。

咸平元年,曾成功指挥了“唐河之战”、“徐河之战”的宋朝名将李继隆被宋真宗解除了兵权,这让被他“打怕”了的契丹人松了一口气。

李继隆一走,大宋王朝内部可用的武将便屈指可数,此时宋朝内部有经验、有谋略的武将仅剩郭守文、刘廷翰等人,但是这些将军已是暮年,不可能再让他们身披甲胄镇守边关了。辽国就是抓住了宋朝边境群龙无首的时机,于咸平二年九月,又一次向宋朝发动了进攻。

宋真宗赵恒

战争经过

辽军集结了数万精骑,一路南下直逼保州城。辽军南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宋真宗赵恒急忙之中启用藩邸亲信出身的傅潜担任边关大将。而傅潜此人一无胆识、二无谋略,他的到来只会让宋朝的边境防御更加混乱。

傅潜先是调集了镇州、高阳关的八万大军前往定州布防,另一边派遣田绍斌、石谱、杨琼等人驻守保州,如此一来,辽军即便突破了宋军防线,宋朝腹地之前还有保州城可作为屏障守卫。眼看宋军调来了重兵布防定州,辽军便调转马头向南出发想攻敌所必救,直取保州城。

可是宋军在此地早已设下了伏兵,当辽军刚刚抵达长城口时,宋军蜂拥而上打了这股辽军一个措手不及,慌乱之中辽军之后全速撤退,在撤退的过程中被宋军宰杀了两千余精锐,缺兵少将的契丹人只好退回涿州由攻转守。

辽军虽然在保州城外吃了大亏,但也不甘示弱,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迅速整顿兵马准备围攻遂城。而此时的遂城城内仅有一千守军,面对数倍于己的契丹铁骑,这些人是肯定守不住城池的,但是就在这种绝境之下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遂城守将杨延昭。

杨六郎

杨延昭想必大家都听过此人的名字,他是北宋著名的将领,而且他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杨六郎”。没错,观众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忠烈杨家将”的故事就是改编于杨业、杨延昭、杨延玉父子等人的真实历史。

为抵挡住契丹人的进攻,杨延昭开始在遂城内招募壮丁,在他的全力号召下,城内的守军终于凑够了3000人,但是即便城内有3000千守军,面对辽军的上万铁骑,仍然是杯水车薪、螳臂当车。退一万步讲,即便辽军强攻不下,仍然可以围困遂城,将杨延昭活活饿死!

但是世事无常,正当辽军准备围困遂城时,天气却突然变冷,这场突如其来的降温让杨延昭看到了战机,他火速命令兵士往城墙上浇水。

到了第二天早上,整个遂城成了一座“冰城”,云梯架不上去,攻城便成为了泡影。无奈之下辽军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重新制定南下的进攻路线。

赵州桥

辽军的第二次进军路线选择了东西两路分兵而进的战略方针,西路大军由辽国驸马萧继远率领,目标是遂成以西的狼山寨;另一路由萧太后亲率精兵攻打遂成以东的瀛洲。狼山寨与瀛洲的守军很少自然是抵挡不住契丹铁骑的冲杀,很快狼山寨就率先失守。

狼山寨一丢,其后的祁州、赵州、邢州、洺州等地便门户大开,辽军如蝗虫一般将此地资源掠夺一空,百姓惨遭屠戮。

而就在狼山寨附近的定州城内驻扎着8万宋军,可是面对辽军的洗劫,边军统帅傅潜竟然无动于衷,命令守军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契丹人在河北境内大肆掠夺。此时宋军大将范廷召站了出来,他不满傅潜的指挥策略,指着傅潜破口大骂:“公恇怯乃不如一妪耳!”

傅潜本就与范廷召不合,如今撕破了脸皮傅潜大怒,但是愤怒归愤怒,范廷召的出兵主张也并非没有道理,手握8万重兵却在定洲城内当“缩头乌龟”,却是让傅潜饱受诟病。

沈蓉圃绘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

傅潜随即拨了一万兵士给了范廷召让他攻打瀛洲,此时瀛洲内部有辽军守军数万,让范廷召以一万兵力去攻城无异于以卵击石,傅潜的这一招摆明就是让政敌范廷召去“送死”,由此可见傅潜就是一个奸诈小人。

看着百姓正遭受苦难,看着国土正遭受洗劫,范廷召做不到冷眼旁观。咸平二年十一月前后,宋朝大将范廷召带领八千骑军、两千步卒,总计一万兵马进攻辽国梁王耶律隆庆驻守的瀛州城。

但是范廷召的大军还没到瀛州城的城下便遭遇到了辽军的伏击。原来,耶律隆庆早已在范廷召的必经之路上设好了伏兵,等宋军一到,正好能打范廷召一个措手不及。果然,这一场遭遇战宋军大败,死伤惨重,范廷召无奈之下率军突围向瀛州城以西的裴村撤退。

到达裴村后范廷召火速向定洲城内发出了求援信,但是本就想置他于死地的傅潜怎么可能驰援范廷召,这封求援信终究还是石沉大海了。左等右等定洲城那边迟迟不来援军,范廷召只好向高阳关求援。

宋朝将士英勇作战

高阳关守将是宋朝名将康保裔,他是将门出身,爷爷、父亲都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大英雄,康保裔也继承了家族的意志,血气方刚、一心报国。眼看范廷召陷入重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康保裔二话没说亲率一万大军前去驰援。

但是等康保裔带领大军赶到约定地点时却发现,范廷召的部队不见了。康保裔此时只是简单地认为范廷召“迟到了”,结果他下令全军在此地安营扎寨,等范廷召所部一到便与之合兵一处全力歼辽。也正是局势判断的失误,彻底葬送了他的命。

第二天清晨,前方斥候来报,军营附近有辽军踪迹,此时的康保裔想不到,仅仅一夜时间,自己的部队就被辽国人包围了起来,成了瓮中之鳖。眼看辽军的兵力数倍于己,康保裔的部将便建议他率领亲卫杀出重围以保周全。

康保裔却断然拒绝,他说:“本帅自领兵以来,身经百战,你们谁见我后退过?”随即整顿全军,要与辽人决一死战。两军交战前,康保裔挥起大刀,向着全军将士吼出了“报国之时乃至!”的呐喊,随即带领亲兵率先杀入敌阵。

康保裔带兵作战

辽宋两军经过两天的厮杀,双发都死伤惨重,康保裔身中数刀仍死战不退,最终被战死于乱军之中。康保裔的一万大军也随着主帅的阵亡逐渐陷入混乱,最后被契丹铁骑全部消灭了。

此时,宋真宗赵恒为加强边境军事力量,御驾亲征,亲率20万大军已经抵达河北,皇帝的大军刚刚驻足屁股还没坐热,康保裔身死、宋军大败的消息就到了皇帝的耳边。听到这条消息后赵恒极为震惊,随即下令彻查此事。

经查,康保裔的战死以及宋军的全军覆没,根源所在就是身为边军统帅的傅潜贪生怕死,婴城自守,面对百姓被劫杀他无动于衷,面对友军的求援他袖手旁观。宋真宗听后勃然大怒,随即将傅潜兴师问罪,抄没了其家产,剥削了其官爵。

宋真宗

战争结果

咸平二年年底,辽军在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之时一反常态,非但没有趁势继续南下,反而急流勇退鸣金收兵了。

辽军此时撤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辽军此行南下侵宋的目的本来就是掠夺资源,经过近两个月的搜刮掠夺,本次南下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继续南下。

二是宋真宗亲率的20万大军已经部署在了河北境内,契丹铁骑虽然勇猛无双但面对20万宋军也是十分忌惮的,既然战略目的已经达到,那就没有必要于宋朝死磕到底,此时撤兵才是上上之选。

辽军南下

小结

辽军此次南下虽然并未与宋军展开规模较大的交战,但是却在宋朝境内搜刮了两月有余,给宋朝带来了极大的经济代价。

虽然宋朝在边境部署了重兵,但是指挥官们的指挥能力却十分拙略,这都要归咎于宋真宗大量起用以傅潜为首的藩邸亲信派将领。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宋朝经历三朝皇帝之后其军事实力量已经大打折扣,这或许就是日后宋辽两国签定“澶渊之盟”的一大重要原因。

1.《文史放映厅 辽国再次举兵南下,在宋境搜刮了两月有余,8万宋军却停驻不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史放映厅 辽国再次举兵南下,在宋境搜刮了两月有余,8万宋军却停驻不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