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就此殒命,时年三十八岁,五个儿子一同遇害。“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

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距今已经过去了一千五百多年。在人们印象中,唐朝常常与昌盛一词相联系。“大唐盛世”、“长安不夜城”,这些描述无不反映那个时代的美妙。而这一切的缔造者,就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关于李世民的史料颇多,但是他为人到底如何,却始终未能够达成统一的观点。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墓碑上刻着55个字,才知晓李世民的为人。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大家一般想到的是他光辉的政绩,初唐在他的治理下实现了国泰民安。但李世民的皇位争夺之路,是一条血路,他亲自杀掉自己的手足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才有机会成功登基。“玄武门之变”也是史学家们就李世民为人如何争论得最激烈的一点。李建成之墓在西安地区被发现,算是为李世民的性格之谜解惑了。

一般来说古代墓葬都会有墓碑,墓志铭是有关墓主人的生平,李建成的墓中也不例外。按理来说,皇室成员的墓志铭应该包括名字、谥号、去世时间、生平功绩等,但是李建成的墓碑上只记录着最简单的一些信息,全篇只有区区55个字,这根本就不符合古代的皇家礼仪。经过细致地研究,专家们却发现了墓碑上不同寻常的一点,那就是李建成的谥号“隐”曾被多次修改过。

这一点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多次修改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值得深究。李建民作为太子在都城长安恣意生活的时候,李世民则是领兵在外,征战沙场。尽管非常辛苦,但他也通过多年的沙场积累了许多有力的追随者,甚至还手握兵权。这个时候李世民心中是有些不平衡的,他认为自己多年的付出,远超太子之上,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李渊在建国之前曾许诺李世民太子之位,不安现状的他因此策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取太子之位。为了不让世人诟病,李世民在成功以后动用了一切手段,竭力抹掉李建民的种种痕迹,为自身的统治创造出合理的说辞。李世民登基之后,励精图治,勤俭爱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在他的统治下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很快人们逐渐忘记了他残酷的夺权手段,只称赞李世民是一个好皇帝。李建成去世后,按照惯例需要为其拟定封号,当时的官员以为李世民仍对他心存不满,因此呈交的谥号是“戾”,带有非常明显的贬低之意。但谁曾想李世民心中其实仍残留着对于兄弟的手足之情,也许还有一丝愧疚,因此并未接受这个谥号,甚至还将逆行谥号的官员批评了一顿。

李世民亲自拟定了一个谥号,为“灵”。但是在古代,这个字的寓意并不非常吉利,因此经过再三权衡,他又将谥号改成了“隐”。这个字传达的含义是“隐去过去的种种过失,后人只需要记得贞观之治,而不需要再记得玄武门之变”,其中也许还含着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的介怀。但提出这个谥号的时候,石匠已经在墓碑上刻好了前一个谥号。

最后只能够磨掉再重新刻一遍,这样才有了我们最后看到的反复修改。其实作为君王,李世民上位的手段并不稀奇,历朝历代有很多皇帝都是杀掉了自己的亲兄弟才得以登上皇位。李世民大可以对那段历史进行扭曲,通过贬低兄弟来弘扬自己的功绩。但是如果他那样做,那么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善之辈,也许就会成为后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见微知著,单单从墓志铭中单字的修改就能够推测出李世民的部分性格特征,这就是历史的神奇之处。没有一位皇帝是有功无过的,尽管李世民上位的方式并不光彩,但是并不能够抹杀他作为皇帝期间所创造的一切,贞观之治直接为后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一段时期。

最为重要的是,李世民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保持着清醒的反思,从心底中意识到曾经的所作所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错误的。身为帝王还能够如此坦诚地对待自己的错误,也着实是不容易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1.《夕玦文史 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墓碑上刻着55个字,才知李世民的为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夕玦文史 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墓碑上刻着55个字,才知李世民的为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