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唐初长孙氏家族的部分成员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汉化水平,但这并不足以支撑长孙氏家族进入权力核心。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长孙氏家族完成了向外戚家族的华丽转变。长孙氏家族向外戚家族转变的尝试是从隋代开始的。如前所述,长孙氏家族的大支在长孙稚的带领下进入关中,又在宇文泰吸纳下成为了“关陇贵族集团”的一部分。而“关陇贵族集团”内部存在互相婚宦传统,长孙氏家族亦不例外。其最为重要的联姻有两次,一次是长孙洪之女嫁给了隋代蜀王杨秀。这次重要的政治婚姻是杨氏政权对长孙氏家族的一次拉拢,不仅为长孙氏家族在隋代的稳定打下了基础,还为长孙氏家族在隋代窒息的政治氛围中博得了一丝空间。

蜀王杨秀在仁寿年间失势

无法帮助在长孙氏在政治领域更进一步。而真正让长孙氏家族腾飞的是后一次,即长孙晟之女嫁给了当时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而这往往被看成是李氏与长孙氏两大家族结合的开端。但我认为,长孙氏家族与李氏家族的结合远比史籍记载要早。隋文帝掌权之后,杨坚出于对关陇贵族集团进行重洗洗牌的目的,实行了“关陇集团地方化”的政策。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被迫任职于地方。如李虎之子李炳“皇考讳,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谥曰仁。”

于谨之孙于顗“大象末,上开府、吴州总管、新野郡公。”独孤信之子独孤罗“大象元年,除楚安郡守,授仪同大将军。”被地方化的不仅仅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顶层,长孙氏家族在此过程中同样遭遇了地方化。如长孙览“高祖为丞相,转宜州刺史。俄转泾州刺史,所在并有政绩。”其子长孙洪“仕历宋顺临三州刺史、司农少卿、北平太守。”长孙炽在隋代,也多次担任巡省大使。“领军长史,持节,使于东南道三十六州,废置州郡,巡省风俗。复持节为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于路授吏部侍郎。大业元年,迁大理卿,复为西南道大使,巡省风俗。”

而在“关陇集团地方化”的过程中,关陇集团的内部政治力量进行了重新组合。长孙氏家族与李氏家族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结合的。史籍中对于两者早期相关联的事件记载的十分零碎。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最早是前文所提到的政治联姻。长孙晟之女嫁与李渊次子李世民。“年十三,嫔于太宗。”按古人往往以虚岁计算年龄,又长孙皇后崩于贞观十年六月,时年三十六岁。“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可推算出,长孙皇后嫁与李世民的时间是在公元 613 年,即隋炀帝大业九年。后一件事是长孙顺德逃避辽东之役,去太原依附于李渊。“顺德仕隋右勋卫,避辽东之役,逃匿于太原,深为高祖、太宗所亲委。”

李渊为太原留守是在隋大业十三年

“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又李渊于当年起兵,起兵之时长孙顺德已为门下客,故可得出长孙顺德投奔李氏是在隋大业十三年,即公元 617 年。第三件是长孙无忌在李渊军队攻打长安的路上相投。“义军渡河,无忌至长春宫谒见,授渭北道行军典签。”依照史籍的记载,这三件事的发生促使了长孙氏家族与李氏家族的紧密联合,才有了长孙无忌之后以外戚身份得以显赫。但仔细琢磨,上述因果不符合逻辑,有本末倒置的嫌疑。为何长孙氏家族定要联姻于李渊。

又为何长孙顺德与长孙无忌在乱世之中定要投奔太原的李渊呢?故我认为,长孙氏家族与李氏家族的结合定要更早于史籍所载。而其开始结合的时间,很有可能是从杨坚“关陇集团地方化”政策开始的。从双方动机来看,长孙氏家族为何要选择李渊呢?一方面李渊毕竟是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后代,其关陇贵族的背景远比长孙氏家族要深厚。另一方面或是因为李渊的自身因素同时间段,长孙氏家族亦有长孙览同样地方化“高祖为丞相,转宜州刺史。俄转泾州刺史,所在并有政绩。”按李渊所历的陇州、岐州与长孙览所历的泾州、宜州皆相去不远,因此双方又有了结好的条件。

两大家族开始结合

长孙览又为长孙稚的嫡长孙,是长孙道生支系的嫡支。因之,长孙览开始结好于李渊,是长孙氏家族的整体意志,其理念也必定会被整个宗族所接纳与延续。正是由于李氏家族与长孙氏家族在隋初的结好,交融。于是才有了大业九年,长孙览从子长孙晟为进一步巩固长孙氏与李氏的联盟而进行的政治联姻。也是如此,长孙顺德才会在走投无路之际会想到去太原投奔李渊,而不是去他处亡命。亦是如此,长孙无忌才会在李氏义军刚渡河之际就前去投靠。因此,在李唐政权建立之后,长孙氏家族也才会依靠外戚身份获得了莫大的政治信任与政治权利。

而这些也能从长孙无忌身上所体现。 长孙无忌在太宗、高宗朝,位列宰辅,权倾一时。靠的不仅是他“关陇贵族集团”的历史身份,更是他当朝外戚的现实身份。这一点我们从长孙无忌一生的履历中便能看出外戚身份对他的重要性。如前文所述,长孙无忌并未参与太原起兵,而是在军队进攻关中的路途中前来投靠。在唐高祖当政之时,长孙无忌都没有过多的表现机会,也未担任过任何重要的官职。仅为笼统的记载“常从太宗征讨,累除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可见长孙无忌在唐高祖时期的履历只能用平淡二字来形容。而史文中对长孙无忌记载的增多则是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的。

玄武门之变中

长孙无忌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长孙无忌能够在危急关头如此坚定在李世民这边,还是因为他与李世民的姻戚关系,使得双方同处于一条战线上。因此,在帮助李世民抢班夺权成功后,长孙无忌的政治待遇开始大为提升,并稳步进入权力中枢,执掌大权三十余年。玄武门政变结束之后,长孙无忌就被唐太宗委以重任。“授太子左庶子。及即位,迁左武候大将军。”进入贞观之后,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的宠信更重。“贞观元年,转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千三百户其年,拜尚书右仆射。”如此之高的宠遇也遭到了外人的眼红,而面对外人眼红而带来的攻击,唐太宗不予理睬。长孙无忌的宠遇还引来自己与其妹长孙皇后的担忧。

通过其兄妹二人的态度可以看出,长孙氏家族对于能在贞观之初便位列宰辅而位高权重十分不自安。而这种不自安的根源则在长孙无忌自身平淡的功绩与履历无法支撑他的权势与地位。故他与长孙皇后都无法坦然受之,只好向唐太宗请辞机要。唐太宗碍于长孙皇后的情面,只得听任长孙无忌暂时解除尚书右仆射的职务。但之后唐太宗并没有对长孙无忌的宠遇有所减少,反而愈加隆厚。

结语:

到了贞观十七年,其礼遇更甚之前。因为这一年正是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进行党争最为焦灼之时,也是太子之争最终尘埃落定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唐太宗先是为了提高长孙无忌在辅政大臣中的地位,将长孙无忌列为了凌烟阁功臣中的榜首。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专门设置的。长孙无忌位列其二十四功臣之首,可见长孙无忌在唐太宗心中分量是其余功臣难以超越的。而长孙无忌得以位列凌烟阁第一,也是与当年的另一件大事有关,即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这一过程中,长孙无忌作为外戚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功把李治扶上了太子之位。

1.《文登说历史 长孙家族与李唐政权结合,家族权势登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登说历史 长孙家族与李唐政权结合,家族权势登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