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防御,历来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所推崇的防御中的最佳作战模式。它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趋利避害,以弱胜强,因此是防御中的制胜之道。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誉,他指出:“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势来进行的积极防御。”王树声大将不仅擅长进攻,是一位富有强烈攻击精神、“善攻”的猛将,而且也深谙积极防御之精气,是“位布置有术“善守”的巧将。他在战争的实践中深深懂得,进退、攻防作为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类型,两者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唯有以退疲敌,以防耗敌,以进击敌,以攻败敌,才能夺取防御作战的胜利。因此,王树声所指挥的一系列防御作战,往往退中有进,退进互变,防中有攻,防攻无常,充满了无穷的辩证思想。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巩固和扩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打乱南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部署,集中了方面军主力和黄安独立团共8个团的兵力,发起了著名的黄安战役。
黄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北靠大别山脉,与河南罗口、新县接壤;南望长江,与黄陂毗连;东邻麻城,西接大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的一部分。1927年11月和1930年10月,我革命武装曾两度占领过黄安县城,但因强敌入侵,县城终落敌手。敌守将赵冠英外号“赵瞎子”,指挥国民党军第六十九师2个旅共4个团严密防守黄陂县城,其师部率第二O六旅驻守城内,第二十旅驻扎城垣外围。配属该师的第三十师第二七O团分驻城南的桃花镇和西南的高桥河,担任维护黄安、宋埠之间以及黄安、黄阪之间之交通。第三十师主力位于宋埠,第三十一师位于麻城,第三十二师位于黄陂,均可随时应援黄安。
鉴于这种情况,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总指挥等领导人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即首先扫清城外围之敌,切断赵冠英部与外部的联系,然后对城内敌军加紧围困,并打击可能增援之敌,以削弱敌军的力量和士气,待条件成熟后再行攻城,歼灭守敌。方面军总指挥部将“打援”,也就是“卡赵瞎子脖颈”这一关系战役胜负的重任,交给了红十一师师长王树声。
战役发起的当天晚上,王树声率领红十一师,在黄安独立团的协助下,与围城的兄弟部队迅速分头行动,勇猛挺进,击溃了黄陂、麻城驻敌2个师和黄安城内敌军的流动拦截,将敌军最敏感的命脉通道高桥河、桃花镇夺下,全歼守敌1个团,圆满地达到了总指挥部下达的首战目标。
以下的行动就是“打援”。指挥这样大规模的“打援”,对王树声来讲,还是平生第一次。为了保证“打援”必胜,王树声不避艰辛,攀山越岭,观察地形,细研敌情,并指挥部队在桃花镇要塞得远近山头,构筑了数道防御阵地。
11月27日,红十一师占领了黄安城东、西两关,缩紧了对黄安城的包围圈。敌将赵冠英率部开城反扑,遭到沉重打击,被迫龟缩城内。在赵冠英电台不停地呼救声中,12月7日,宋埠之敌派来2个旅4个团的兵力增援黄安守军。
王树声认真仔细地分析敌情后,认为敌援军自恃强大,求胜心切,企望“决战”,因此我军不能与其硬碰。鉴于这种分析和判断,王树声决定采取挫其锐气,磨其锋芒的战术,首先将强弩化为末弩,耗众敌为寡敌,然后再寻机歼敌。于是,王树声率领部队先在大、小峰山第一道阵地阻止敌军,给敌军一定杀伤之后,率部主动转移到五云山一带较为有利的第二道阵地。敌援军得寸进尺,顺势侵入桃花镇。
1.《文史哲那些事 黄安战役,王树声率部打援,先进后退再退,再打又退与敌决战大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史哲那些事 黄安战役,王树声率部打援,先进后退再退,再打又退与敌决战大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6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