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7年6月,65岁的毛泽东在北京接见了陈玉英,这是两人时隔30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毛泽东感慨万千,对陈玉英说道:"看见了你,我就像又看见了开慧。"这句话像一个导火索一样,一下子就激起了两个老人对于过往的回忆。
图|陈玉英(左)来到毛家做保姆
陈玉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革命初期时候的保姆,她的这个名字其实不常用,毛泽东和杨开慧更喜欢称呼她为'孙嫂',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丈夫姓孙,而且这样的称呼更显得亲切许多。
陈玉英出生在湖南宁乡的一个贫寒农民的家里,因为家里贫寒,从小就生活得很苦,基本上就是以讨饭来维持生计。等到年龄稍大一点之后,她就做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家里的苦活、累活全都压在了她的身上,才刚刚10岁的年纪,就已经开始外出打工,维持一家的生计了。
1926年的冬天,这年的毛泽东,事业刚刚起步,革命事业耗费了他极大的心血,杨开慧也经常需要协助毛泽东处理一些工作。但是,此时毛泽东整个家庭的负担也很重,毛岸英刚刚4岁,毛岸青也才两岁,杨开慧又怀上了老三,身体不太方便,急需一位保姆来照顾一下妻儿。
此时的陈玉英已经快30岁了,做了10多年的保姆,刚刚因为上一家主人失势,全家的佣人都被遣散了,正在长沙寻找工作。经熟人介绍之后,陈玉英来到了毛泽东的家里'面试'。
陈玉英第一次来到毛泽东家的时候,非常的拘谨,毛泽东首先问了一下陈玉英家里的情况,她回答得十分小心,生怕看不上自己,直到看到毛泽东满意的点头,说道:"留下吧!"她这才松了一口气。
图|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此时的陈玉英虽然知道,这次自己恐怕是遇到了一处好人家,但是她还是非常的拘谨,时刻铭记着自己的身份,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保姆是没有什么地位。
在一旁的杨开慧一眼就看出了陈玉英的拘谨,于是她亲切地对陈玉英说道:"你到了我家里,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你不要当我是你的主人,彼此不要分上下,我们做一场朋友。"
杨开慧的一番话,让拘谨的陈玉英心里暖暖的。以前做过很多人家的保姆,虽然不会到欺压辱骂,但是态度高傲,尖酸刻薄的也时常碰到,更不要说什么谈朋友了,可到了杨开慧的家里,不仅态度非常的温和,还说要做朋友,一时间,陈玉英心里有一阵阵的暖流。
地位对于当时的陈玉英来说,实在是一种奢望,现在能够获得平等的对待与尊重,让她意外与感动的同时,也分外地珍惜。与此同时,陈玉英就暗暗地下决定:"自己要在毛泽东家里做一辈子的保姆,除非他们赶我走。"
图|毛泽东和杨开慧就这样,陈玉英开始在这个民主又和煦的家里做起了自己的保姆工作。
陈玉英干活非常的让人省心,手脚勤快又任劳任怨,做事利落,不管是带孩子还是做家务都是一把好手,深受毛泽东一家人的夸赞和好评。自从陈玉英来到家里之后,杨开慧身上的家庭负担得到了很大的减轻,杨开慧打心里的喜欢这位得力助手。
自从陈玉英做了毛泽东家的保姆之后,家里的买卖开支,都是陈玉英在负责。刚开始的时候,陈玉英每次买菜,都会将每一笔账算得清清楚楚,然后向杨开慧报账,这是她做保姆多年以来的经验,因为只有这样做,主家才会信任自己的为人,这份工作也才能够长久。
但是,让陈玉芬没有想到的是,杨开慧却制止了她的这个行为,杨开慧说道:"孙嫂,你不用这么见外,分得这么清楚,帮我们买东西,你看着值了就行了,不怕什么的。"
杨开慧的这个举动,让陈玉英的内心深受感动,她不断地在自己心里感叹:"自己实在太幸运了,遇到了这么好的人家,前面受的那些苦和现在幸运比起来,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图|青年时代毛泽东'一家人'的快乐时光
毛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书记,平时事务非常的繁忙,经常会有人来到家里开会。在开会的时候,陈玉英总是会非常贴心的,在门口放一张小竹椅,竹椅上放上一杯杯的开水,以便于他们能够随时的喝上一口,不会口干舌燥。
没有什么文化的陈玉英,并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但是自认为大道理还是懂得的。她也不会去管会议到底在说些什么,讨论些什么,她知道毛泽东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好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去不断地奋斗,做的事也肯定是好事。
第二年的春天,毛泽东因为工作的需要,要搬到武昌去长期居住,杨开慧也随同丈夫一起前往,为了能够照顾杨开慧,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陈玉英也跟着到了武昌。
图|青年时期毛泽东其实,陈玉英的内心并不愿意出远门,自己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太少了,外头的很多东西她都弄不明白。但是在这个家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的陈玉英,实在没有办法想象怀着老三的杨开慧怎么独自一人在武昌生活,所以,她也就硬着头皮跟着来到了武昌。
果然,来到武昌之后,对于陈玉英来说,之前很简单的事情,现在变得困难起来了。比如出去买菜,她很难找到回家的路,而且,她说话基本上都是老家的方言,到了武昌之后,当地人根本听不懂她在讲什么,这让陈玉英很是烦恼。
毛泽东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为陈玉英做了一块写有字的白布条,上边写的是"武昌都府堤41号陈玉英",让她时刻装在身上,每当迷路的时候,就拿出来问问过路人。
这一次的陈玉英同样的深受感动,尽管她已经不知道这已经是第几次了,她知道自己只是来帮人的保姆,自认为并不值当让毛泽东一家人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自己,她觉得自己无以为报,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细致的照顾好这一家人。
图|毛泽东和毛岸英在武昌的这段日子里,不仅仅是陈玉英最怀念的日子,更是毛泽东一家人最幸福的一段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并没有太过于忙碌,陪同杨开慧和孩子们的日子也比较得多,毛泽东和杨开慧相濡以沫的爱情,以及两个孩子的乖巧懂事,作为保姆的陈玉英见证这个家庭的美好,也让她体验到了'真正的家'的快乐。
为了革命,夫妻二人被迫分离
1927年4月,老三毛岸龙出生在了武昌。但同时,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士。身为共产党领袖之一的毛泽东,身上的责任非常重大,忙的根本脱不开身。
在医院的杨开慧母子俩,都是陈玉英独自一人没日没夜地守护着他们,直到四天后,毛泽东才抽出些许的时间来到医院看望。看到正在熟睡的小儿子,毛泽东心中既是高兴,又满是内疚。
躺在病床上的杨开慧看出了丈夫的心思,说道:"不要紧的,你的事情更重要。孩子到了要下地的时候,你在身边我要生,你不在身边我也要生。孙嫂照顾我们照顾得很好,你放心。"
图|《亲历秋收起义》油画听到这话的毛泽东,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这才算落下了地,第二天又重新振作精神回到了革命的战场中去。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也发动了政变,武昌也成为了共产党人士的一处危险之地。两个月后,为了响应武昌起义,毛泽东也在筹划在湘赣边界地区开展秋收起义。
因为革命事业的探索道路,危险时刻都在,毛泽东本身也随时都处于危险当中,为了家人的安全,他决定把杨开慧和三个孩子都送回到老家——长沙板仓,陈玉英也跟着杨开慧一同回到了长沙。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离别总是常态。在那个充满凉意的深夜,毛泽东带着三个小孩坐在小坪里一边看着天上的星星,一边给他们讲着故事,这画面是如此的甜蜜、和谐,但是一转头,陈玉英的目光看见了眼中都是泪水的杨开慧,她还在整理着要带走的衣物。
图|1927年,毛泽东和秋收起义部分同志此时的陈玉英也知道,两人这一次的分别之后,下次再见面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会是两个人的永别。
分别之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了,不走寻常路的毛泽东,率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并且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回到板仓的杨开慧,也接到了组织上的新的任务,那就是扎根到农村中去,深入群众,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到广大的乡村中去。
毛泽东和杨开慧夫妻两人,一个在井冈山,一个在长沙板仓,两人在不同的地方,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艰苦奋斗着。
在分别的日子里,毛泽东十分的想念杨开慧,曾用暗语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说:他出门后,生意不好做,亏了本,但是现在生意好了,兴旺起来了。这封信让本就思念丈夫的杨开慧更是牵肠挂肚,她连夜给毛泽东写了回信,诉说着相思之苦。
图|毛泽东(左一)同警卫合影但是由于消息的闭塞,加上天各一方的遥远,杨开慧始终没有再收到回信,这使得杨开慧的心情极度的不安,她甚至写下一首名叫《偶感》的诗,来表达她惆怅的心情: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但是,写诗又怎么能够一解自己的相思之愁,杨开慧也曾鼓起勇气向组织提过要去井冈山,但是组织考虑到杨开慧的安全问题,最终没有批准这一请求。虽然,她也明白组织的决定再合理不过,但是担心丈夫的安危还是一直都让她心有不安。
此时的陈玉英不仅要照顾家里以及三个小孩的一切日常生活,在杨开慧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时常的开导和鼓励她。
图|毛泽东和张闻天(左一)在一起除此之外,自从毛泽东离开之后,杨开慧除了收到过一封信之外,再无任何消息传来,家里的经济来源也断了,已经无力在支付保姆工资。这时的陈玉英主动不要杨开慧在支付工资,有时候甚至还倒贴给这个家一部分钱来用。
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陈玉英丝毫没有怨言,像以前一样一心一意的照顾着这个家庭,甚至长达四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回自己的老家看过自己的孩子和亲人。因为她知道现在是杨开慧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和三个小孩需要自己陪在身边。
此时的杨开慧与陈玉英,已经不仅仅是朋友的关系了,更像是一对姐妹,一对亲人。
“不要杀她,要杀就杀我”
1930年8月,红军撤出长沙之后,敌人又一次的开始了反扑,对共产党人士实施抓捕,在得知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就躲在长沙之后,他们贴出了告示,悬赏1000块大洋来寻找杨开慧的下落。
图|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因为共产党深得底层人们的拥护,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之下,杨开慧曾多次都躲过了搜捕。但是,10月14日的清晨,不幸终于还是来了,因为叛徒的告密,杨开慧在潜回板仓看望孩子的时候,被逮捕入狱,同时被抓起来的还有毛岸英以及陈玉英。
被抓之后的杨开慧,每天都要遭受惨绝人寰的折磨,严刑逼供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杨开慧始终都没有屈服。
当敌人逼迫杨开慧,要她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的时候,杨开慧坚决地回答道:"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在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敌人对杨开慧进行了更加残酷的迫害,他们的手法极其的残忍,竟然用一根碗口那么粗的木头压在杨开慧的小腿上,然后在木头的两侧让人用力地向下踩...种种酷刑让人听之落泪,但是,伟大的杨开慧就这样全都承受了下来。
图|狱中的杨开慧和毛岸英在一旁看着的陈玉英,内心像被刀割一般的痛苦,陈玉英冲着敌人大声地喊道:"要打就打我,她身子弱,不经打啊!"
当敌人在杨开慧身上问不出东西的时候,就转过头来恐吓毛岸英,此时的毛岸英年纪虽然很小,但是已经知道一些大义,对于敌人的问题,一概不回答。敌人见硬的不行又开始来软的,用糖果来引诱他,但是都没有成功。
最后,敌人将目标放在了陈玉英的身上,在他们看来,陈玉英只是一个保姆而已,她和毛泽东一家又没有什么关系,岂有不招的理由?
于是,将一系列的重刑又用到了陈玉英的身上,但是令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陈玉英的手背心都被打烂了,腿上也全都是被踩的伤,她就一直只说:"我一点不知道,你们要杀就杀我,让开慧先生回家去带孩子。"
有时候,陈玉英担心敌人会对孩子不利,还告诉敌人:"岸英姓杨,不姓毛,他是杨家的孩子。"
图|杨开慧在监狱的这段时间里,尽管陈玉英深受酷刑,但是陈玉英仍旧拖着被折磨的身体照顾着毛岸英,尽自己的全力将孩子守护在一个安全的角落中。
就这样,陈玉英和杨开慧、毛岸英三人,在监狱里被严刑拷打了20多天,敌人也终于见识到了他们身上的硬气,他们的耐心渐渐的被耗尽了,但是他们不会就此罢手的,他们打算对杨开慧下手。
牢房中,陈玉英也看出了敌人的不耐烦,陈玉英哭着对杨开慧说道:"他们是准备对你下毒手了吗?不要怕,要死我替你去死!"
杨开慧听闻此话之后,心中深深地被感动到了,强笑着对陈玉英说:"我们都要坚强,我信得过你,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是一家人,你一定要保护好孩子,把孩子好好带大,我们会成功的。"
图|杨开慧英勇就义终于,敌人的耐心被耗尽了,敌人来到牢房要把杨开慧带走,此时的杨开慧无比的镇定,陈玉英连忙爬了起来,一边堵着牢门,一边大声喊道:"不要杀她,要杀就杀我,让她回去带孩子去。"但是丧心病狂的敌人,怎么可能听陈玉英的话。
1930年11月14日,年仅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英勇就义。
再见'陈妈妈'
杨开慧走后,经过组织上的努力,陈玉英与毛岸英两人终于被救了出来,出来的时候,两人身上的全是伤口,触目惊心。
出来之后的陈玉英暂住在杨开慧的母亲家中,回到长沙的陈玉英也并不安全,时常受到敌人的监视。没过多久之后,杨开慧的六舅送信来说,反动派又要活捉陈玉英。但是陈玉英时刻谨记着杨开慧的临终嘱托,想要亲自照顾在孩子们的身边。
在杨开慧母亲的劝说之下,陈玉英只能含泪离开了三兄弟。此时的毛岸英已经9岁了,朝夕相处,又一同经历了牢狱之灾,彼此之间的感情已经十分的深厚了,岸英经常叫陈玉英"孙妈妈"。
图|毛泽东和毛岸英在老家的时候,陈玉英为了保护三个孩子,同时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只能对之前的事一概不提,默默地等待。
1949年夏天,长沙和平解放。
在家乡的陈玉英听闻毛泽东的部队回来了,喜不自胜,喜悦的眼泪不住地往下流。陈玉英决心要去长沙寻找毛岸英,看看他现在到底过得好不好!
1950年5月,毛岸英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回到了故乡。此行的毛岸英有两个任务,一个是给外婆祝寿,另一个就是找到小时候照顾自己的'孙妈妈'。
皇天不负有心人,没费多大力气,毛岸英就找到了陈玉英。两人相见,顿时就想起了曾经一起经历的一切,童年的呵护,牢狱中的保护,对于毛岸英来说,陈玉英就是杨开慧之后的另一位母亲,她给予自己的太多太多了。
1982年,陈玉英在长沙逝世,享年85岁。
临终前的陈玉英对自己的女儿说道:"我要走了,我要去看开慧和毛主席了…"
1.《历史大川 1930年,杨开慧临死前,陈玉英对着敌人喊道:不要杀她,要杀杀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大川 1930年,杨开慧临死前,陈玉英对着敌人喊道:不要杀她,要杀杀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