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试发明以来就一直是统治者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从古代开始,中国便开启了“赶考”的时代,每一年都有无数考生为了考得高分、换得一官半职而努力读书。

之前的考试与现在不同,由于这种考试多是为了选举治国人才,因此考试的题目也大多与治国理念或政治相关。在民国时期,就有这么一道题目,考官让考试比较一下项羽与拿破仑,结果一个考生并不认识拿破仑,因此闹了笑话。

临时变更范围

如今的考试为了公平公正,都会提前划好考试范围,学生拿到范围之后,根据列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即可,之后无论老师怎么出题都一定是范围内只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却没有这样的意识。

封建统治下,天底下的大事小事都是由皇帝说了算,更不要说一道小小的科举考试题目了。那时的考试几乎没有明确的划分范围,只是含糊其辞地表明考试要考治国理念。

但好在那时参考书类少,考生们不需要四处搜寻各类文书,也不需要担心是不是有什么少见的书会成为考试的重点,每一个考生都逮着四书五经,拿着儒家思想,恨不得将整本书印在脑子里。

不可否认的是,科举考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社会更加公平,给了穷人家的孩子一个跨越阶级的可能,但是,这样的读书环境同样也给那个时代的考生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死读书。

人人为了能够当官,不留余力的读书,但是,他们的读书并不是将书读透读活,而是死记硬背,这也使得这些读书人都有一些死脑筋。

中国古代近千年历史,虽然朝代不停迭代,但是提起科举考试,参考书的范围似乎一直都没有变化过,提起科举,文人们提起最多的便是四书五经、儒家思想。

可是,在清朝末期的一次考试中,由于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考试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之后的科举考试中不单单只考考生关于国家治理的看法,还要加入关于国内外政治历史的内容。

慈禧太后的这一决定是考虑到如今国门被外国用炮火强硬的炸开,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这些比自己强大百倍的侵略者,融入这个世界了。

慈禧太后这一决定当时究竟告诉了谁,传播了多远已经无法考证,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在那个信息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这一消息必然无法传到每一个考生的耳朵里,并且,即使有些考生得知了这一消息,面对这样的范围也无从准备。

如果只是国内的历史,兴许一些爱看古书的文人可以侃侃而谈,可是要讲国外的历史与政治,这些死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要从何谈起?慈禧太后这临时修改的考试范围已经为后来这位考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埋下了伏笔。

无知闹笑话

既然慈禧太后认为应该加强对国外的认识,出题的考官自然不敢怠慢,这一年的考题便是想要考生比较一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神项羽与外国驰骋沙场的名将拿破仑,发给考生的题目便写为“项羽拿破仑”。

可是,大多数考生只认得项羽,根本不知道拿破仑是谁。但是,好不容易参加科举开始,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没有人会愿意就此放弃,不少考生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不会写也要硬写一些东西,这就导致不少人闹了笑话。

其中一名考生的试卷最为突出,他不认识拿破仑,便误以为这次的题目是一个白话文题目。他将拿破仑的名字拆分,拿被认成一个动词,而仑则被他看成了一个通假字,本意应该是“轮”,于是,一个关于项羽与拿破仑的文章硬生生的被他解读为了一个关于项羽拿着破轮子的文章。

考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心中应该有数不清的迷惑,但是,他不敢直接质疑考官出的题目,于是便洋洋洒洒开始对项羽为什么要拿个破轮子这一事件进行论述。

这被歪曲解读的题目在考生眼中无疑是无比荒唐的,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项羽要拿个破轮子?

他在自己的文中写到,项羽堂堂一军之主,带领士兵们征战沙场,什么样的场面他没有见过?一个小小的破轮子,只要他身下的乌骓马轻轻一跃便可通过。再不济,他的手下也会帮他将碍事的轮子清理开,无论怎么说,这个破轮子都不应该由项羽来“拿”。

于是,经过这位考生一系列缜密的推理,他在文末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无论如何,项羽都不会“拿”破轮。

写完这样一篇离谱的文章,考生也是一肚子牢骚,他感觉自己寒窗苦读多年仿佛被愚弄了一般,于是,他又在文末发了几句牢骚。他写,出题人以《项羽拿破仑》作为题目是很新颖,但是这个题目在文字的提炼与词语的运用方面实在是太差劲了。

他认为“拿破仑”这三个字中,“拿”字是一个直接易懂的白话文,而后一个“破”字对应的应该是文言文中的“敝”,“仑”则应该是通假字“轮”。

他写自己在考场上多次揣摩这个题目的意思,却读不明白出题先生的用意,他认为这题目虽新,但水平不高。

就这样,由于考生根本不认识拿破仑,强硬的解读让他完全曲解了题目的意思,写出了一篇令人啼笑皆非的文章。

考试背后

其实,从这个事件背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应试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伤害究竟有多大,当所学的知识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时,这些知识便开始变得僵硬干瘪,无法为学生带来除考试之外的更多收获。

中国如今的教育已经作出了不小的调整,但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无法完全避免。如今,大部分的学生依然缺失考试以外的相关知识,有一些知识甚至应该被称为是常识。

在一篇阅读理解中,作者介绍了陈毅在书法上的各种造诣,而关于他带兵打仗之事着墨甚少。

在出题时,考题老师便故意问学生,陈毅究竟是做什么的,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书法家,而只有小部分学生知道,他是抗日战争中一名英勇的将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在国内,应试教育一直都是被批判的最惨的教育方式,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就是将知识填鸭在学生的脑子里,这样的做法不但会泯灭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还会使学生遗忘学习本该有的样子。

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如果没有考试、没有应试教育,中国孩子的生活将更加悲惨。每一年高考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一年都有无数的孩子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挤破头参与这样的“填鸭式教育”。

但是,不可否定的是,相对公平的高考给了每个孩子一个公平竞赛的机会,至于这一次,不拼爹不拼妈不拼背景,只靠自己,高考给了穷人家的孩子一个上升的通道,给下层的考生一架向上的梯子。因此,应试教育即使年年被骂,却经久不衰。

小结:

考试无疑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举制度,因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一直都追随着它的脚步。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考试成为了许多人冲破阶级束缚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考试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束缚人发展的事物。

但好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将学生们从考试中“解救”出来。只有培养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才能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才不会像这个清末的考生一样闹出连拿破仑都不认识的笑话。

1.《秦思君 清末考题:项羽和拿破仑谁更强?考生不知道后者,写下百年奇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秦思君 清末考题:项羽和拿破仑谁更强?考生不知道后者,写下百年奇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