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中国第五个大一统的王朝,在享国祚290余年后走向了终点。从长安到洛阳,从北庭到临邑,盛唐气象从泱泱华夏的文明中诞生,终于氤氲成了万国来贺的盛世景象,这是中国历史的巅峰,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文明的脊梁。
前有《春江花月夜》、《长恨歌》展现出了绝美的大唐雍容,而之后晚唐时期的伤春悲秋却也预示着王朝的终结。李家从关陇走出,自太原起兵,带着西北的风沙在中原腹地上建立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却也逃不出历史的轨迹。
然而正如《三国演义》卷首语所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兴盛了近百年的大唐也会在某个历史节点上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而偌大的王朝的消亡留给我们的却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乎大唐,亦关乎整个封建王朝。
一、导火索——安史之乱
唐朝自贞观之治一直到开元盛世,整个国势都处于上升阶段。几代君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明主,也正是他们的励精图治奠定了开元年间的全盛局面。
然而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上层统治阶级的纵情声色导致了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王朝形势急剧恶化,最终安史之乱爆发,使得唐王朝突然之间由盛转衰。
纵观中国古代史,唐朝的盛极而衰发生得十分突然,不论是当时的百姓还是千年之后的我们,都难以想象如此繁荣昌盛的王朝如何能在一夕之间分崩离析。
将安史之乱的缘由归咎于红颜祸水显然是流于表面,但不可否认也正是这场内战大大地消耗了唐王朝的国力,使得人口锐减,国家发展迟滞。
虽然马嵬坡之变直接导致了杨贵妃身死,但事件的起因仍是在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到了唐玄宗统治中期,国家繁盛没有使得他愈发的积极向上,相反却令其志得意满,开始沉溺于自己创造的伟大功绩之中。朝政也由此开始被小人把控。明君不在,贤臣自然也远走,留下的只有李林甫、杨国忠等惯于溜须拍马、口蜜腹剑的小人。
等到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凭借着杨贵妃上位,其手段也愈发贪婪。贪官污吏就像是一只只蛀虫正蚕食着这个看似强大的国家。而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
安禄山掌大唐精锐,拥三大兵镇备受唐玄宗宠幸,这也招致了杨国忠的不满,将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前朝后宫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本应制衡双方的唐玄宗却对此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心怀鬼胎的安禄山举兵反唐,王朝一夕落寞。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王朝的社会稳定,但从安禄山大军和唐朝内部来看,这场战争远不该拖延这么久。安禄山大军虽强,但中央也不乏名将,两方僵持不下,其实已经能够说明王朝内部官僚系统出现了更严重的危机。
二、安史之乱背后的军事制度
《孙子兵法》曾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军事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有决定性作用,同样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往往也会影响这个国家版图的扩张亦或是国家的消亡。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能拥军二十万众就已经说明中央对地方的军权已经失去了控制。因此,唐玄宗的放任自流无不是在考验安禄山的忠心,一旦安禄山反叛,唐玄宗就会相当吃力。
唐朝建国时采用的是南北朝流传下来的府兵制。
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划分成了六百四十三个军府,按照上中下三等配备定额士兵,然后再在各军府当中,通过一些激励手段选拔府兵,这样既保证了战时的兵力,又不至于使百姓负担过重,可以说是对原来府兵制的一个创新。
而战时由中央派出将领对各地府兵进行调配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可以说在体系的架构上还称得上完善。
然而,随着唐朝疆域的不断扩大,府兵出征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常常出现府兵远征之后家中生计困难的问题。而战败导致的大量府兵伤亡也大大打击了府兵的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府兵来开疆拓土的已经难以实现。因此,天宝年间,唐玄宗宣布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实际上是变业余部队为专业士兵,同时增设的节度使可以大大增强将领的指挥能力,便于将领掌握军队,做到如臂指挥。
这一制度刚刚颁布时,效果确实明显,唐朝军队一扫之前战败阴霾,在征召了大量胡人后,军队实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然而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庞大的军费开支却成为了困扰朝廷的核心问题,而节度使对军队的控制又使得国家财政养出的军队成为了地方节度使的私兵。皇权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那国家暴乱只是个时间问题。
三、经济制度的崩盘
在一系列军事、官僚制度背后是唐王朝经济制度的崩溃。作为小农经济的封建国家,土地则是国家统治的根基。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对唐王朝的统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唐朝建国初期,实行租庸调制度,这一制度由均田制演变而来,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也为唐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此制度上建立的府兵制更是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唐朝的土地兼并现象愈来愈严重,上层统治集团侵占农民土地变为私有,使得农民流离失所,基层统治极其混乱。而更严重的是,私人豪强土地增多使得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家甚至没有土地分发给立下战功的府兵,这彻底打碎了府兵制的根基,也使得军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唐玄宗推行了募兵制,藩镇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更是将地方财政牢牢地掌握在了手中。
唐玄宗思索不出更好的财税制度,只能在原有制度上修修补补,可殊不知这只会埋下更大的隐患。
眼下兵力不强问题虽然解决,但是地方割据却尾大不掉。唐玄宗妄想文臣武将、地方中央能相互制衡,但却在多年的声色犬马中忽略了王朝最深层次的矛盾,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造成盛唐腰斩。
四、结语
时至今日,瑰丽梦幻的盛唐仍然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梦。正如陈凯歌《妖猫传》中描绘的那个极乐世界一样,自由、浪漫、开放点缀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世界。然而美好的东西永远都是转瞬即逝,如此梦幻的盛唐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王朝,唐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从经济到政治,从官僚阶级到民族问题,社会的发展必然造成多重的矛盾对立,人治终究会退场,这是不争的事实。
盛唐的根基由下而上层层腐烂,安史之乱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王朝覆灭的命运从开始便已注定。
1.《卿本慕君颜 探析大唐帝国从兴盛转向衰败的终极原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卿本慕君颜 探析大唐帝国从兴盛转向衰败的终极原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9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