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米饭或面食在中国餐桌上一般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餐桌上有“饭”才真正算是吃饭。在天灾横行的年代,有米可食更是梦寐以求。晚清爆发的丁戊奇荒就是未闻之悲痛的人间地狱,旱灾、瘟疫、瘟疫肆虐人间,人世间饿殍遍野,更有有心吃人、无力动手等人间惨象。

米对人的重要性可见不只是填饱肚子,对于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总愿意在解决生存问题后遵纪守法、思考哲学。不同于丁戊奇荒中大部分地区的凄惨,唐朝的福建地区附近有过一个奇异的石缝,它每天流出来的一碗米让该地区的人们大部分成功地渡过天灾时期。

该石缝有着和他的本领相符的名字,叫“出米岩”,但现在的它并没有出米的本领,只留下一个口口相传的出米传说,深深地根植在大家的心中。不少游客基于此,慕名前去进行膜拜,久而久之,出米岩就成为了游客观光打卡的好去处。有的游客慕名而去,有的游客跟风而去,但无一例外,在离开后让出米岩与它的传说更加声扬远扬。

它的故事起源于唐朝,据传该石缝是被它旁边寺庙里修行的一位僧人所发现的。这位僧人也是无意间注意到这块石头缝附近有着白色的物质从中流出,并且每天如此,又不像水流的颜色。感到奇怪的僧人有一天走进一看,他震惊地发现从石头缝里面流出来的不是水,也不是其他的东西,而是人们每日食用的大米。

僧人震惊过后就是深深的疑惑,只听过石头里蹦猴子的,哪里听过石头缝里还能生出粮食。无法理解释的僧人不再用常理去想此事,而是以佛学的思想,把石头缝的奇异当作佛给寺庙降下的神迹与恩赐。他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奔而告之寺庙众人,僧人们验明后讨论到把米作为寺庙里的粮食食用,不负佛祖恩赐。

在此之前,这座由高僧建立的寺庙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地方,有着诸多的信众,其中很大部分是为祈祷来年丰收、家庭顺遂的当地农民。降下此粮食神迹后,有说法是高僧得道升天后留给后人的馈赠,总而言之石头缝里出大米,已经被蒙上了神圣的面纱,寺庙也更加香火旺盛。上天的恩赐或许是灾难来临前的补偿与预警,不久后当地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天灾,百姓们在这场天灾的折磨下,很快就耗尽了储备粮食,时常饥肠辘辘。

为了生存,知道寺庙有出米岩的百姓们纷纷涌上寺庙,祈求僧人们的救助。慈悲为怀的僧人们不顾自己,当机立断拿出存粮救助百姓。然而灾民人数实在过多,不出几天就耗尽了寺庙所有的存粮,这时僧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每天流出一碗米的出米岩身上。虽然每天只能流出一碗米,但靠着合理的分配,大家最终把天灾度过去了。

被出米岩拯救的百姓们,也开始反哺出米岩与寺庙僧人。大家纷纷宣传出米岩的神迹,寺庙变得远近闻名,前来捐赠香火的信众也变多了起来。如今对于它不出大米的原因,有2个主流原因,一个偏于感性想象,一个偏于理性逻辑。第一个是说这出米岩应了佛教所说的前因后果的缘,被僧人发现的因,最终会在僧人这里所结果,这果是好是坏全在一念之间。

据说在天灾时期,一碗粮满足众人着实有些艰难。有一位僧人就想把出米岩扩宽一点,这样或许大家就可以不用如此艰难了,僧人把这个想法给大家说后,大家纷纷同意,少数不同意的僧人只能服从了。然而当拓宽后,没有出现想象的画面,反而出米岩再也不流出大米了,大家纷纷说是佛祖认为人们太过贪心,收回了恩赐,从此出米岩出米只在传说中出现了。

另一个说法是大多数更为认可的说法,是说寺庙的粮仓就在出米岩的附。经过时间的推移,粮仓破损,而那个破损处刚好在出米岩的上头,而至于为什么出米岩每天只出一碗米,是由于类似于沙漏的原理,在上方粮食压力的作用下,出米岩流出一碗米,后面压力减弱,就没再出米了,而僧人拿米时,又造成了压力,从而再次出米。

至于后来不出大米自然是粮食没有了或是粮仓修补好了。由于天灾,粮食没有了,但那个出米岩的容纳能力不小,得以储存不少的粮食量,从而在粮食用完后,得以继续支持一段时间。而僧人扩宽后,发现了此秘密,出于某种原因,并没有说出来,所以出米岩传说继续广为传播。

世界上神奇的事物还有许多,或许是目前能力还不够,所以未能以科学的方法解释,也或许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原因,但大家并没有戳破。因为有的时候,善意的谎言胜过事实的叙述。

参考资料:

《孟子》

1.《夕玦文史 福建有一奇怪的石缝,相传每天流出一碗米,原因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夕玦文史 福建有一奇怪的石缝,相传每天流出一碗米,原因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7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