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80期——人物篇第3期:

前面一期讲了看似老成谋国,实际大奸似忠的内阁首辅严嵩,严嵩之所以被养成了奸臣,关键不是他想做奸臣,而是时事造就他成为奸臣。

换句话讲,严嵩之所以变成奸臣,决定权不在他手上,而是在嘉靖帝手上。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等到严嵩醒过味来,再想回头时,已经是回不了头了,其注定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讲完了严嵩父子俩,我们回到原始剧集中,当改稻为桑的国策下到浙江地方时。真正的推行者并不是胡宗宪,也不是郑泌昌和何茂才,而是杭州知府马宁远!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80:天下第一罪人,杭州知府马宁远,为何知不可为而为之?

一、

杭州知府马宁远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官员,甚至于他最后的赴死给人的感觉还有点大义凛然,有些微的感动。用杨金水的话来讲,对马宁远的评价是“肯干事、认上司”。

大明朝改稻为桑的国策,虽说有他的弊端,但也不是不能执行,至少在马宁远看来是这样的。

国策的制定是在正月,马宁远指挥士兵骑马踏苗时已经到了农历四月份,这期间足足有三个月的时间推行政策。也就是说,马宁远并没有一开始就气急败坏地逼大家改稻为桑,而是经历了一些过程的。

剧中他自己对着那些老百姓也在感慨:

“改稻田为桑田,上利国家,下利你们,这么天大的好事,就是推行不下去!”

一句“就是推行不下去”,就代表,他尝试过推行,为了逼着老百姓改种桑田,甚至于把新安江的堰口都堵住了。堵堰口并不是为了后来的毁堤淹田,而是为了不放水,让老百姓无法种植水稻,但老百姓还是种了。

马宁远一心想推行改稻为桑国策,一方面是朝廷下的命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胡宗宪的知遇之恩。

如果改稻为桑在马宁远等人的推动下,不用纵马踏苗,也不用毁堤淹田,就能顺利推行,那么这份功劳里面,必然有马宁远的一份。

马宁远是举人出身,祖上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读书不多,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人耿直,又愚忠,一心做事,却成了别人的棋子。

二、

当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老百姓又阻拦纵马踏苗时,马宁远并没有退缩,即使常伯熙建议他退兵回去再商量,不要抓百姓,马宁远却大喝一声:

“怕死了?怕死就把纱帽留下,你们走。”

他能说出这句话,也代表他并不是奸诈小人,而是敢作敢当的莽夫,为什么说他是莽夫呢?

改稻为桑国策是朝廷下给浙江的,真正的负责人是胡宗宪,马宁远是他小弟,自然要首当其冲。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也说动胡宗宪,派了一些兵协助马宁远推行国策,在这个基础上,马宁远却干了一件蠢事——纵马踏苗。

作为胡宗宪的忠实拥护者,政策推行了三个多月,还是这个鸟样子,马宁远不可能不知道胡宗宪对待改稻为桑的态度。后来戚继光前来调走了兵士就说明了一切,没有胡宗宪的授意,戚继光也不敢贸然调走兵士。关键是戚继光调兵时马宁远说的话,暴露出,他就是一个莽夫。

我们看看踏苗现场他的几句神语录:

当齐大柱拦着骑马士兵被抓后,马宁远反问了一句:

“桑农为什么要带着稻农闹事?”

是啊 ,不仅马宁远疑惑,我们观众也疑惑,又不是踏的他家的苗,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吗?

马宁远脑袋瓜一转,马上就给齐大柱扣了一个罪名:

“你在王直那当什么头目?”

罪名不是能随便扣的,何茂才在给齐大柱扣“通倭”帽子之前,还得坐实罪名,能做到自圆其说。而马宁远是张口就来,要么早就预谋好了,谁阻拦就给谁扣“通倭”的帽子,要么就是他的智商只能联想到,这些闹事的“刁民”必然受了倭寇的蛊惑。

三、

马宁远这个人还是有魄力的,面对齐大柱等人的阻拦,他直接就说了自己的底线:

1.《杨角风发作 大明王朝:知不可为而为之,杭州知府马宁远为何称天下第一罪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杨角风发作 大明王朝:知不可为而为之,杭州知府马宁远为何称天下第一罪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78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