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人来说

想到胡同

总有一种亲近感

胡同自元代始称始建以来

作为北京城市空间的肌理

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历经元明清三代

又历民国和新中国

胡同承载着老北京无尽的记忆

本期,跟着文旅君来到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部的

“东冠英胡同”

看看曾在那里行走过的人与事

东冠英胡同,西起南草厂街,东止赵登禹路。明代属河漕西坊,清代属正红旗。因胡同中有一座观音寺,而被称作观音寺胡同或东观音寺胡同,改称东冠英胡同是在1965年。

编辑 搜图

若说起北京重名多的胡同,“观音寺胡同”应是其一。旧时北京的寺庙非常多,民国时期进行寺庙登记,1930年有1734座,到1941年仍有783座。而在这大大小小的庙宇之中,尊奉最多的是观音、关公、真武大帝等。又由于北京的胡同常以胡同内主要建筑来命名,所以称为“观音寺”的胡同就有许多条。

建国门内大街

现在的建国门内大街此前是明代的东观音寺胡同和西观音寺胡同,从现在的东单南口一直到建国门桥,大殿内供奉的是千手观音,直到1958年时还在。

前永康胡同

前永康胡同,在明天顺年间就建有观音寺,宣统民国时期也称观音寺胡同。

朝外二条

现在的朝阳门外外交部办公大楼南边,也曾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观音寺胡同,后来改称朝外二条。

东明胡同

新街口附近的东明胡同此前也叫过观音寺,现在的大栅栏西街也称观音寺街。

而东冠英胡同曾称的东观音寺胡同,也是和它西边现称为国英胡同的西观音寺相对而言的。

溥仪故居

在东冠英胡同的40号院(老门牌号东观音寺胡同23号),溥仪度过了一生中最后一段时光。1961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溥仪、杜聿明等7名首批特设人员都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专员,溥仪进入“北洋组”,并着手写自传《我的前半生》。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的宴会上,部长李维汉宣布了这一安排,并说明他们的月工资是100元,比国家十七级干部还要多一点,特别是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大家对于这一安排都非常感谢。考虑到溥仪自理能力有限,当时其他专员都住在政协大院以外,只有溥仪留在院内,吃饭到食堂,用开水到水房,还特别安排一位老工友赵大爷照顾他,帮他买东西,整理内务。

1962年4月,溥仪与李淑贤在政协文化俱乐部(南河沿礼堂)结为伉俪,婚后头一年住在溥仪的单身宿舍中,后来全国政协秘书处决定给溥仪调换一处大些的房子,1969年3月,两人搬进了东冠英胡同新居。《溥仪的后半生》中描述:这里条件尚佳。两间卧室,两间客厅,一间饭厅,还有卫生间、厨房和库房。院落呈长方形,相当宽敞。种着青松、翠柏、梨树和海棠,还有茂密的榕花树等等。

溥仪喜欢热闹,除了经常参加中秋节、元宵节等庆祝活动,每年五一、十一,都会在天安门看台上看焰火。他的爱好很多,经常去政协举办交谊舞晚会跳舞,凡有名角演出的京剧都会去看,还购买了各种京剧脸谱。

溥仪还喜欢逛公园,逛遍了故宫、景山、天坛、颐和园、香山、碧云寺、卧佛寺、八大处等各大公园。在他曾经居住多年的故宫中,一切对于他都还记忆犹新,一次他来到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故宫养心殿后殿东间寝宫,仔细查看龙床上的被褥,发现这正是自己当年盖过的原物。

在颠沛流离半生之后,溥仪在东冠英胡同中度过了普通、平静,充满小小幸福的人生。

这条因观音寺得名的胡同

经过历史的变迁,观音寺已经不在了

胡同里倒是有一座正源清真寺

位于东冠英胡同40号

清真寺最早的名字是“北沟沿清真寺”

始建于道光年间

后由北沟沿胡同迁到现在的地方

东冠英胡同的故事

就为您讲述到这里

我们下期再见

文字来源:《老北京述闻 胡同街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文旅北京 【胡同记忆】东冠英胡同,末代皇帝溥仪最后的栖身之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旅北京 【胡同记忆】东冠英胡同,末代皇帝溥仪最后的栖身之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78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