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吕氏九相

宋朝是吕姓发展的的鼎盛时期,“列卿侍从,难以数计”,俗称“吕半朝”。其“阀阅之盛,冠于当世”。

自赵匡胤黄袍袈身(公元995年)建立宋国至1127年,北宋共历九主,行使政权168年。其间,有吕姓八人历宰,辅政七朝。

公元1127年,宋高宗即位,宋政权中心南迁,始称南宋。又有吕氏颐浩进户部尚书、进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亊兼枢密院事。于北宋宰职合并共计吕姓于大宋执宰九人。其中“大魁(状元)一人,三公九位”。

㈠ 宋朝吕氏九相(生年排序)

吕余庆 927-976

吕端 935-1000

吕蒙正 944-1011

吕夷简 978-1044

吕公弼 1007-1073

吕公著 1018-1089

吕大防 1027-1097

吕惠卿 1032-1111

吕颐浩 1070-1139

㈡ 宋朝吕氏九相(持圣旨)执宰序

1、吕余庆

964年,四月迁参知政事(副相)。

972年,九月罢副相。

2、吕蒙正 三次入相

983年——993年,首次执宰。

995年复为右相,998年升为左相。

1001年——1005年,以本官加平章事兼门下侍郎。

3、吕端

995年,四月拜相。

998年,十月罢相。

4、吕夷简

1029年2月拜相,1033年4月罢相。

1033年10月拜相,1037年罢相。

1040年5月拜相,1040年5月罢相。

5、吕公弼

1067年9月,拜枢密使(副相)

6、吕公著

1077年9月拜枢密相。

1086年4月拜右仆射(宰相)。

1088年4月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7、吕惠卿

1074年四月,王安石罢相,同日吕卿参知政事 。

1075年十月吕惠卿罢参知政事。

8、吕大防

1088年4月拜相进左仆射(宰相)。

1094年3月罢相。

9、吕颐浩

1129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亊 1130年,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亊兼枢密院事 1138年,因病辞职,帝曰回故乡养病,不久去世。

㈢ 简述宋朝九相

1、吕蒙正 封莱国公改徐国公又封许国公蒙正,字圣功。生于944年,卒于1011年,享年68岁。洛阳佃庄镇人。977年中状元。先后任职:通判、著作郎。980年拜左补阙、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诏令)983年为翰林学士升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宰相)、中书侍郎平章事(宰相)。993年罢相为吏,任吏部尚书。995年复为右相。998年升为左相。1001年,以本官加平章事兼门下侍郎。1003年,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徐国公又封许国公。1005年,上表辞官回洛阳。1011年寿终。葬洛阳金石乡奉先里(墓无考)。溢文穆公

2、吕余庆

吕余庆(胤),字知彻。生卒927年-976年。按吕家字辈,余庆为蒙字辈。原名胤字余庆,又一字知彻。其名胤与宋皇赵匡胤犯字而避讳,故行事中常以字余庆用之。余庆,原是五代后周旧官,赵匡胤的慕僚佐使。建宋,延用旧官,余庆累官至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副相)。至道元年(995年),弟端担任宰相,特诏追赠为侍中。960年,累迁兵部侍郎。964年,四月迁参知政事(副相)。972年,九月罢副相。976年卒。享年五十岁。

赠侍中。

3、吕端 正惠公

按吕家字辈,为蒙端。蒙胤之弟。端公,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糊涂宰相”。北宋太宗皇帝曰:“吕端为人小事糊涂,大事却不糊涂”。亲手戒谕“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995年,四月拜相。998年,十月罢相。赠司空谥正惠4、吕夷简 秦国公夷简,字坦夫。。入相宋仁宗朝,当国十六年。事无大小立而断之,为朝荐引人才决而务之。史上唯用龙須作药引子用的人。官至太保吏部尚书兼太子太保中书令。封秦国公。赠太师吏部尚书,兼太子太师中书令加授太尉同议軍国大事。谥文靖。御制怀忠碑诏立墓则。特賜吕氏坟寺曰:“怀忠荐福院”。1029年2月拜相,1033年4月罢相1033年10月拜相,1037年罢相1040年5月拜相,1043年3月罢相。

5、吕公弼

公弼,字宝臣,夷简子。宋仁宗很赏识,不但把他的名字写在庭柱上,而且告诉众臣“公弼很像他父亲”。他的从孙窃了他论新法参劾王安石的奏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告于神宗,遂贬公弼知太原。洮河亊败,拜公弼判秦州。取洮河后不久染疾,帝遣大内高医诊治,遣一官吏照顾管城家中疗养。不久卒。享年67岁。葬怀忠先茔。1067年9月,拜枢密使(副相)1072年7月罢枢密使。

赠太尉

谥惠穆

6、吕公著 申国公

公著,字晦叔。夷简之第三子,公弼之弟。文靖公自曰“此子器量宏伟,他日必为公辅。”帝曰“吕公著言事切直,宜居内辅,不宜置之外任。”拜司空同平章軍国事。卒于任上,是年七十二岁。敕有司治丧事。帝哲宗亲书“纯诚厚德”四字作碑文。“纯诚厚德之碑”置于神道。1077年9月拜枢密相1086年4月拜右仆射(右相)1088年4月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1089年4月卒于任上。封申国公赠太师谥正献7、吕大防 汲郡公大防,字微仲。1088年4月执宰,侍哲宗帝。1090年6月,同中书侍郎刘挚建言,欲引用元丰旧人以平旧怨,遭太皇太后恶之。1089年2月,大防提举修《神宗皇帝实录》1091年3月成。1091年12月言乞唐六典委官置局,修成《官制》一书为国朝大典。1092年兼修神宗皇帝正史。1088年4月拜相进左仆射1094年3月罢相1127年(建炎元年),宋高宗即位,又复大学士,赠太师,封宣国公,赐谥号“正愍。

8、吕惠卿

惠卿,字吉甫,号恩祖。政治改革家。与王安石推动变法,因事与安石生恨,至关系破裂。又连坐弟其弟罪被贬出京,从此远离政治中心。惠卿宦途起伏,历任翰林学士、知軍器监、参知政事、知太原府等。宗徽宗年间于醴泉观使任上致仕,死后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追谥文敏。1074年四月,王安石罢相,同日吕卿参知政事1075年十月吕惠卿罢参知政事1086年吕惠卿被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建州,再贬…。

9、吕颐浩 成国功、泰国公

颐浩,1127年,户部尚书、进吏部尚书1128年,同签书枢密院事1129年,朱胜非罢相,任命吕颐浩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亊1130年,吏部尚书赵鼎上书数+次攻击吕颐浩,浩随提出辞职,任镇南军节度使。战功显赫,又任命为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亊兼枢密院事1132年,“吕颐浩掌兵权,秦桧理政务”,1135年,任湖南安抚制置大使,兼和潭州。任命为少保知临安、行宫留守,封成国公1138年,因病辞职,帝曰回故乡养病,不久去世。

赠太师

封泰国公

谥忠穆

㈣传记

1、《宋史·吕馀庆传》:

馀庆,幽州安次人,本名引,犯太祖偏讳,因以字行。祖兖,横海军节度判官。父琦,晋兵部侍郎。馀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奏为从事。太宗历滑、许、宋三镇,馀庆并为宾佐。及即位,自宋、亳观察判官召拜给事中,未几,知开封府。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知江陵府。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蜀平,命知成都府。开宝六年,拜尚书左丞。卒。

2、《宋史·吕端传》:

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琦,晋兵部侍郎。端以荫补千牛备身。历迁太常丞。开宝八年,知成都府,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后选为大理少卿,拜右谏议大夫。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端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不豫,内侍王继恩,谋立楚王元佐。端锁继恩,而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审视,然后降拜,加右仆射,卒,谥正惠,子藩为太子中舍,荀大理评事,蔚千牛备身,蔼殿中省进马。

3、《宋史·吕蒙正传》:

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父龟图,起居郎。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初,龟图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颇沦踬窘乏,刘誓不复嫁。及蒙正登仕,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未几,迁都官郎中,入为翰林学士,擢参知政事,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淳化中,罢为吏部尚书。四年,复以本官入相。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咸平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改封许,卒,谥文穆。子从简,再为国子博士﹔惟简,太子中舍﹔承简,司门员外郎﹔中简,比部员外郎﹔务简,亦国子博士﹔居简,殿中丞﹔知简,太子右赞善大夫。蒙正弟蒙休,咸平进士,至殿中丞。龟图弟龟祥,殿中丞、知寿州。子蒙亨,举进士高等,官大理寺丞,次子蒙巽,虞部员外郎﹔蒙周,淳化进士及第。蒙亨子即夷简也。次子宗简,亦进士及第。

4、《宋史·吕夷简传》: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祖龟祥知寿州,子孙遂为寿州人。夷简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祥符中,通判通州,徙濠州,再迁太常博士。河北水,选知滨州。代还。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再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治严辨有声,仁宗即位,迁尚书礼部侍郎,进户部,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进吏部,拜昭文馆大学士。天圣末,加中书侍郎。太后崩,帝与夷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由是夷简亦罢为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陈州。夷简素厚内侍阎文应,因使为中诇,久之,乃知事由皇后也。岁中而夷简复相。郭后以怒尚美人,批其颊,误伤帝颈。帝以爪痕示执政大臣,夷简以前罢相故,遂主废后议。后遂废。封申国公。王曾与夷简数争事,不平,二人皆罢。夷简以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徙天雄军。未几,以右仆射复入相,徙许国公。固请老,以太尉致仕,薨,谥文靖。

5、《宋史·吕夷简传》:吕公弼公弼字宝臣,夷简子。赐进士出身,积迁至同群牧使,以枢密直学士知渭、延二州,徙成都府。其治尚宽,英宗罢三司使蔡襄,召公弼代之。拜枢密副使。神宗立,进枢密使。王安石立新法,公弼数言宜务安静,又将疏论之。从孙嘉问窃其槁示安石,安石先白之,帝不乐,遂罢为观文殿学士、知太原府。以疾,请知郑州。拜宣徽西院使、判秦州。以疾求解,为西太一宫使。薨,谥曰惠穆。

6、《宋史·吕公著传》: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父夷简器异之,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仁宗奖其恬退,除崇文院检讨。英宗亲政,议追崇濮王,公著言,不听。遂乞补外,出知蔡州。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初,知开封府。二年,为御史中丞。时王安石方行青苗法,公著极言之,出知颍州。召还,迁端明殿学士。未几,同知枢密院事。元丰五年,以疾丏去位。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陈十事,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拜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与司马光同心辅政,光薨,独当国。三年,恳辞位。明年薨,谥正献。

7、《宋史·吕大防传》:大防,字微仲,其先汲郡人。祖通,太常博士。父蕡,比部郎中。通葬京兆蓝田,遂家焉。大防进士及第,调冯翊主薄、永寿令。迁著作佐郎。英宗即位,命为监察御史里行。会执政议濮王称考,大防章累十数上,出知休宁。县神宗立,通判淄州。熙宁元年,召直舍人院。除知制诰。四年,知延州。元丰初,徙永兴。进直学士。居数年,知成都府。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三年,吕公著告老,超拜大防尚书左仆射,大防朴厚憃直,不植党朋,与范纯仁并位,同心戮力,凡八年,始终如一。左正言上官均论其隳坏役法,右正言张商英、御史周秩、刘拯相继攻之,绍圣四年,贬舒州团练副使,至虔州信丰而病,薨,谥正悯。

8、《宋史·吕惠卿传》: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父璹习吏事,为漳浦令。终光禄卿。惠卿起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见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熙宁初,安石为政,擢集贤校理,判司农寺。以父丧去,服除,召为天章阁侍读,又知谏院,安石力荐为参知政事,惠卿惧安石去,新法必摇,作书遍遗监司、郡守,使陈利害。故安石之政,守之益坚。郑侠疏惠卿朋奸,惠卿恐,又恶冯京异己,而安石弟安国,面辱之。于是乘势并陷三人,安石以安国之故,始有隙。惠卿既叛安石,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御史蔡承禧论其恶,出知陈州。久之,以资政殿学士知延州。元丰五年,知太原府。入见,斥知单州,明年复知太原。哲宗即位,中丞刘挚数其五罪,乃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责建州安置。绍圣中,复资政殿学士,知延州。徽宗立,徙为杭州,复知大名。崇宁五年,坐其子渊闻妖人言不告,安置宣州,复观文殿学士,为醴泉观使,致仕。卒。

9、《宋史·吕颐浩传》:颐浩,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中进士第。累官入为太府少卿,升待制徽猷阁。伐燕之役,为燕山府路转运使。奏危急五事,徽宗怒,命褫职,高宗即位,除知扬州。车驾南幸,以颐浩守尚书右仆射,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时苗傅、刘正彦为逆,逼高宗避位。颐浩寓书张浚及诸将约,会兵破贼。赵鼎论其过。颐浩求去。除醴泉观使,寻除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拜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秦桧欲倾之而擅朝权。诏开府镇江。既还,倾秦桧,桧罢相。颐浩独秉政,屡请兴师复中原,颐浩秉政凡二年,高宗以水旱、地震,下诏罪己,罢颐浩为镇南军节度使、提举洞霄宫,五年,诏问宰执以战守方略,颐浩条十事以献,除湖南安抚、制置大使。除少保、明堂礼成,进封成国公。卒,谥忠穆。

参考:《宋史》

作者/来源:蓝田四吕文化中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法制视点 「蓝田四吕文化」宋朝吕氏九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法制视点 「蓝田四吕文化」宋朝吕氏九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