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为了爱情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是“秀恩爱,死得快”。不仅身死人手,爱人被夺,而且失信于诸侯,使子孙也蒙受其祸。从此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诸侯们各自为政,竞相吞并,力大为王,谁也没有把周王放在眼里,有的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政治目的后就放在一边,像姨妈巾一样,用完即扔。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只要是个人都要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不仅事业不能成功,做人也会失败,而且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秦之所以能在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绝非偶然,这是与他们的几代君王奋发有为、不懈努力分不开的。那么究竟哪位君王的贡献最大呢?我们还是先从秦的祖先说起吧。

说来也许你不会相信,秦的祖先竟然跟商一样都是鸟类,都是吞鸟蛋生的。我发现司马迁有时候也挺无厘头的,你考证不出秦商的祖先是谁就采用神话传说来糊弄读者,我不知道他们的后代看了以后会不会生气,但如果让达尔文先生看了保证会气得吐血——如果鸟都能当人类的祖先,那达尔文的猴子还怎么混?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说颛顼帝的孙女叫女修,正在织布,看见一只黑鸟下了一个蛋,抓起来一口吞了,肚子一下子大了,不久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大业。大业的儿子大费帮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器重。舜帝让他负责驯养鸟兽,鸟兽大多能够驯服,可能因为他是鸟兽们的亲戚吧。舜帝非常满意,决定赐予他嬴氏。

大费有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若木就是费氏,他的玄孙费昌在夏桀的时候为商汤御马,在鸣条之战中打败了夏桀。大廉就是鸟俗氏,他的玄孙孟戏、中衍,帝太戊听说他们家善于驯兽,就让他们为自己御马,并为他们娶妻安家。中衍以后的子孙辅助商朝屡有功绩,出现了许多嬴姓的显贵,于是逐渐成了一方的诸侯。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得罪了天下的诸侯,失了性命,独有秦襄公率兵来救,保住了周朝的血脉。为避犬戎的威胁,周平王把都城东迁到洛邑,秦襄公一路派兵护送。这让平王大为感动,不仅赐爵还将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襄公,前提是,这些土地现在都已经被犬戎人占了,只要你能拿回来的话。周平王这招纵虎驱狼看似聪明的计策虽然暂时保住了周的政权,其实也为日后为秦所灭埋下了伏笔。

至此,秦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壮大不得不和犬戎进行长年累月的征战,在战斗中他们不断地收复了故土,通过兼并西周土地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疆域,还锻炼了队伍,成为当时战斗力最强的诸侯国,可以说成了名符其实的战斗民族。

到秦缪公时,秦国已经由一个边陲小诸侯王一跃而成春秋五霸之一了,这当然跟秦缪公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直接地说,秦缪公就是那个奠定秦王朝独霸天下基础的君王。

秦缪公(也有写作秦穆公,这里采用《史记》的写法)上任元年就亲自挂帅出征犬戎的茅津,大获全胜。立威。四年,迎娶当时第一强国晋国公主,太子申生的姐姐。强强联合。五年,晋献公假途灭虢,先后灭了虞国和虢国,虞国大夫百里奚逃亡到楚国被楚人所拘囚。缪公听说百里奚很有才能,想替他赎身,又害怕楚王不鸟他,就骗楚王说这个百里奚是他痛恨的一个罪臣,现在想用五张黑公羊皮将他赎回来治罪。楚王本着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就把百里奚引渡回秦国了。

当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俗话说姜是老的辣,大器晚成往往比少年得志成功来得更持久稳定。少年有为的诸葛亮最终还是斗不过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秦缪公不仅赦免了百里奚,而且更是大胆地授之以国政,号为五羖(gǔ)大夫。百里奚再向缪公推荐他的老朋友蹇叔。从此,在这二老的帮助下,秦国开始迅速地壮大起来。

晋献公去世后,晋国陷入王位之争,缪公帮夷吾夺得王位。当初夷吾答应缪公如果能登上王位就割让黄河以西的八城给秦国作为报答。可夷吾当了晋王后立即毁约,还杀了怀疑与缪公有勾结的使臣丕郑。丕郑的儿子丕豹逃亡秦国,劝说缪公道:“晋君无道,百姓不亲附他,可趁他食言这个机会讨伐他。”目的是想借缪公之力报父仇。缪公认为晋王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失去民心,因此这并不是讨伐的最佳时机,于是不采纳丕豹的意见,但把丕豹留在秦国,暗中使用他。

缪公十二年,晋国遭遇旱灾,来秦国请求粮食援助。丕豹劝缪公不仅不要援助晋国,而是应当趁他们饥荒讨伐他们。缪公问百里奚,奚说:“晋王得罪了您,可晋国的百姓是无辜的啊。”于是,缪公给了晋国粮食援助,运粮的船只从秦的都城雍可以连到晋的都城绛。

缪公十四年,秦国也遇到灾荒,求助于晋。晋君召群臣商议,虢射(念果实)说:“趁饥荒讨伐他们,将有大的收获。”晋君当场拍板,第二年兴兵讨伐秦国。缪公任命丕豹为将军,亲自领兵迎击晋军。九月壬戌日,双方大战于韩原。晋君夷吾亲率一队人马突袭秦营,打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返回时战马却陷于沼泽之中。

缪公知道后马上率领骑兵追击,可到达时不仅不能抓到晋君反而被晋军的主力所包围。缪公在战斗中身受重伤,就在缪公即将全军覆没、闭目等死之际,突然从岐山下冲出一支三百人的骑兵,风驰电掣般地直扑晋军,瞬间瓦解了晋军的包围圈,战场形势陡然逆转,一时晋军溃不成军,纷纷逃命。秦军顺利解围还活捉了晋君。

原来,这三百勇士是岐山下的普通百姓。一次,缪公丢失了一匹千里马就是被这伙人给吃了。当地官员将这伙人一网打尽,准备严加法办。缪公知道了说:“君子不会因为牲畜而害人,我听说如果吃千里马的肉而不喝酒,对人体伤害很大。”于是就赐给这些人酒还把他们全部释放了。因此才有了秦缪公在危难之时,这些人如同天降神兵,冒死救出缪公,以报食马的恩德。

缪公生擒晋君后,打算用他首级来祭天。周天子听说后以晋周同姓来替晋君求情。同时夷吾的姐姐也是缪公的夫人,也来替晋君求情。缪公说:“我得到晋君把它当做是一件奇功,没想到却劳动周天子来求情,让夫人忧虑。”于是缪公乃与夷吾结盟并护送他回国。作为回报,夷吾割让河西的土地给秦,并派太子子圉(yǔ)到秦国当人质。秦把宗室女嫁给子圉为妻,这时的秦国边境已经到达黄河了。

三十三年春,秦军到达晋属的滑国时,正好郑国的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去卖,见到秦军,担心被秦军俘虏杀害,就主动把牛献给秦军,说:“听说你们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的国君已经修好了工事,正严阵以待,先派我用十二头牛来犒劳你们的将士。”秦军的三位将军商议道:“我们千里偷袭,人家郑国早已知道了,再过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就顺手灭了滑国然后班师回国。

那时候晋文公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非常恼怒:“秦趁我丧期而破我滑国,这不是欺负我幼小无依吗?”于是穿上丧服,发兵在崤山阻击秦军,大获全胜,竟无一人逃脱。并俘虏了秦的三员大将。晋文公的夫人是秦国的宗室女,替秦的三员被囚将军求情:“缪公本无意攻打晋国,都是受到这三人的蛊惑,现在缪公一定恨这三人入骨,希望能押解这三人回秦国,让缪公亲自烹煮了他们以解恨。”晋君于是就放这三将回秦国。三将到达秦国,缪公穿着没有花纹的衣服亲自到城郊迎接,向三人哭道:“我因为不听百里奚和蹇叔的话以至于使你们受辱,你们有什么罪过?希望你们全心准备雪耻,不要懈怠。”不仅没有责罚他们,而是恢复他们的官职,比以前更加重用他们。后来缪公又派孟明等率兵攻打晋国,想找回场子,不料在彭衙一战中失利,就引兵回国,暂时把这个梁子压下。

秦国西北最强的对手是犬戎,犬戎王听说秦缪公很有才能,就派由余出使秦国以刺探秦的虚实。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后来逃亡到犬戎,会说晋国的语言。秦缪公带由余参观了秦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囤积丰饶的粮仓。由余看后说道:“这如果是鬼神建造的,那鬼神都得累死。如果是人工建造的,那老百姓的苦可有的吃了。”

缪公听了由余的话感到很奇怪,问道:“我们中国有先进的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而尚且时常发生动乱,你们没有这套制度,是靠什么来治理国家而不乱的呢?”由余笑着说:“这种看似先进的制度才是你们经常发生动乱的根源啊。自从上古圣人黄帝制作礼乐法度,率先垂范,社会才得到基本的平定。

而后世的君主,更是骄奢淫逸,自己违法乱纪却要求百姓遵纪守法。而百姓则以礼乐法度要求君王做出表率。这样上下矛盾怨恨越积越深以至于互相残杀,身死族灭,层出不穷。而戎夷之族却不是这样。上以朴素自然的天性对待下,下则用忠诚和信义对待上。一国之政就像是一个人的身体一样,不用刻意地去指挥而能活动自如,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啊。”

于是缪公退而问內史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是敌国的忧患,如今犬戎的由余是贤人,却是我的心头大患,我们该怎么办?”內史廖说,这好办啊,咱可以用离间计把由余争取过来。于是缪公给犬戎王送去了美女和乐人,犬戎王一下就沉湎于声色之中不可自拔。然后积极拉拢由余,挑拨他们君臣的关系。由余对犬戎王很失望,觉得在他的手下也干不出什么事业来,就投降了缪公。缪公以贵宾之礼礼待由余,向他请教讨伐犬戎的计策。

缪公三十六年,缪公又派孟明等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焚烧了晋国的战船,大败晋军,夺取王官和鄗两个地方,以报崤山之役全军覆没之仇。缪公亲自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崤山祭奠阵亡的将士们。

三十七年,缪公采用由余的计谋讨伐犬戎,灭犬戎十二诸侯国,开辟疆域千余里,基本控制了西边的犬戎。三十九年,缪公去世。

纵观秦缪公的一生,为秦国开疆辟土,东服强晋,西霸戎夷,胸襟宽广,善于用人,一手将秦国由一个边远偏僻的小国打造成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只是在他下葬的时候,用了一百七十七个人陪他殉葬,包括三名受百姓拥戴的将军。《诗经》中有一首《黄鸟》,诗中表达了对这三名殉葬将军的惋惜之情和这种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控诉。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缪公生前的安排,但无论如何都成了秦缪公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1.《社诺说历史 秦缪公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社诺说历史 秦缪公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3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