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2.baidu.com/feed/b7fd5266d0160924750473ebb02c8df2e7cd34d5.jpeg?token=4820e27dc7da7fa178c601659cc92e38)
现代人看历史,往往容易夸大某些微小的现象。
自古以来颇有见微知著的人才,比如纣王作为天下的大王,仅仅用了个象牙筷子就被臣子诟病,后人几千年来都以崇拜的目光看待这位臣子,认为他是见微知著的人,甚至夸大其词,说他预见了殷商王朝最后的衰落。
我们都知道古代殉葬制度是很严谨的,有时甚至以真人殉葬,而当鲁国以人偶殉葬的时候,孔子发出的叹息声,被后人解读为孔子预见了这一行为的破坏性后果。
也许孔子当时仅仅是有感而发,也许是心情不好也未可知,但今人读历史,就是喜欢过度解读古人的一举一动,并以此阐发出长篇大论,作为自己“有知识”的见证。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5.baidu.com/feed/023b5bb5c9ea15ceaf747ed6ea2b82fb3b87b20f.jpeg?token=8dacbb014cfbc24765661f3b8e5102b6)
其实说句实话,古人也是人,即使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过一个凡夫俗子。他们的大名,既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也有可能是恰巧遇到了天时、明主,甚至恰巧无人可用,而他是离君主最近、最容易起用的那个人。
这就给人一种感觉,我上我也行。当时如果换做我,我也能干出一番功名。然后再对今天的冷遇叹惋一番,认为自己生不逢时,这也未免太矫揉做作、自命不凡。
成功的人自有可取之处,我们虽不能过度迷信他们,认为他们是天生的神灵,万事皆能;也不能过度自我膨胀,认为读了几天书,掌握了一点学问手段,就能纵横古今无人能敌。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3.baidu.com/feed/d439b6003af33a8713c17dfba577a8305243b553.jpeg?token=144795936eb594a3c08c2f5297febfa0)
自古以来有一种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认为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如何,从小就能看出来。又有一种说辞,认为只要是水,就必然出自山中,最终归于大海;只要是庄稼,必然生长在地上,最终归于粮仓。
这种说法出自人们一般的经验之谈,可也有一种“宿命论”的感觉,总给人一种“万物都有既定之路”“每个人的命运天生注定”的感觉。仿佛一个人生下来,就已经注定是个英雄或者狗熊,英雄再躺平不干也是英雄,狗熊再努力也不能翻身做主人。
这种“宿命论”的经验之谈,是不值得推崇的,是上级压榨下级、既得利益者限制未得利益者的有力工具。我们当了解它所具有的威力,它善于给一切人和事贴标签、定性,从而抹杀一切努力和希望,抹杀一切变革的可能,这对于年轻人和奋斗者来说是一剂毒药。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0.baidu.com/feed/730e0cf3d7ca7bcb7052425cde22d36bf624a848.jpeg?token=f36cb7e04348d50c26678224872a0661)
古人说得妙:“圣人见其所生,则知其所归矣。”这句话说得倒是挺大气,但我说,还是不要吹这种牛才好。这个世界既拥有一般的规律可供我们掌握,又具备一些超越规律性的东西,我们需要重视“大道五十”,却也不能忽视“遁去的一”。一切皆有可能,这是人生精彩有趣的保障。一切都已注定,这是人生无趣的开始。
1.《简诗歌 如何看待“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宿命论?以批判眼光细品淮南智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简诗歌 如何看待“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宿命论?以批判眼光细品淮南智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