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是郑国,历经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祖孙三代的励精图治,郑国称霸一时,只是在一代奸雄郑庄公去世后,郑国陷于内乱,很快衰落下去,之后,才出现了新的霸主齐桓公。

实际上,在这个姬姓郑国之前,先后还有两个郑国。

商王国时期,商王武丁,将其一子,封为诸侯,其国,称为奠国。

奠,原意是将酒坛子放置于地面上,指祭祀,因此有了“祭奠”这个词,再后来,专指祭祀土地神,于是又有了“奠基”这个词。

武丁之子的这个国家,非常注重酒祭,因此,称为奠国。

在古籍中,奠国与京国,常常并称,京水,位于今郑州以西,因此,奠国位置,也应在今郑州以西。

奠,即郑,此为子姓郑国。

前1046年,武王伐纣,周王国取代了商王国,子姓郑国也随之覆灭,此国的民众,被强制西迁到关中西部今凤翔县一带,交给关中的姜姓井国进行统治,于是,出现了姜姓郑国。

自周穆王起,以姜姓郑国为西都,修建了大郑宫,而姜姓井国,则一直位于关中中部丰京一带的沣水以西,八十年代,出土了井叔家族墓地。

古本《竹书纪年》说:“穆王所居郑宫”。《汉书·地理志·京兆尹》注: “周自穆王以下,都于西郑”。

此后的井国君主井叔,为显示荣耀,常常称为郑井叔。出土文物有郑井叔编钟。郑井叔钟"霱钟",霱,YU,四声,形容乐钟声音清越、空灵。

郑井叔编钟

周厉王时期,虢国强盛,吞并了王室的郑国之地,姜姓郑国不复存在。虢国占领了王宫大郑宫,为了显示荣耀,自称“郑虢”,亦即“奠虢”。

因此,虢国在西周金文中又称奠虢或城虢。《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七、卷十八,著录奠虢仲簋三件,其铭曰:“惟十又一月既生霸庚戌,奠(郑)虢中(仲)乍(作)宝簋,子子孙孙永宝。”

此处的“奠虢仲”,即周厉王时期的执政大臣虢仲,权倾朝野。

周宣王时期,重新夺回郑国之地,封给次子王子友,建立姬姓郑国,此为西郑,位于今关中西部凤翔县一带。王子友,即郑桓公。

由于淮夷作乱,周王又将郑国东迁到今关中东部华县一带,作为关中东大门函谷关的后援,最终,在西周的最后时期,郑桓公又一次东迁,出关,不但出了函谷关,还出了虎牢关,郑国迁移到今河南新郑一带,开始了春秋初期郑武公郑庄公的称霸过程。

因此,现在郑氏,有三大来源:子姓,姜姓,姬姓,其中,以姬姓为主。

1.《话说大地七千年 说说春秋首霸郑国之前的两个郑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话说大地七千年 说说春秋首霸郑国之前的两个郑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