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罗贯中。

罗贯中对曹操的评价是一扬一贬,在《三国演义》中确实存在“捧刘贬曹”的情况,蜀汉集团个个忠肝义胆,刘备深得民心、诸葛亮鞠躬尽瘁、关羽忠义两全……反观曹操,杀华佗、立遗嘱设七十二疑冢,步步为营,处处心计。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演义,容易以偏概全,《三国志》里面的曹操不见得比刘备、孙权更谲诈,在陈寿笔下,曹操敢作敢当,豪迈磊落,不拘小节,他对曹操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陈寿说: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才矣。

曹操虽然有着人格魅力,但作为一个人,他也有忌惮的人,蜀汉就占了两个,东吴有一个,三人虽然性格不同,但确实对曹操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蜀汉第一位:马超

马超是东汉名将后裔,自幼能征善战,少年成名;马超虽然有才,却不算是一个聪明人,他有着一腔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没有“治世”之才,他跟韩遂起兵时,就没有处理好内部的矛盾。

曹操去平马超、韩遂之乱时,跟马超在潼关相遇,曹操想要西行渡河,马超占据了地理优势,就提倡以守为攻,屯兵在渭河北岸,只要坚守二十天,曹操粮草就耗尽了,他们自然就退兵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粮草,曹操是西征,在粮草上面肯定比不过马超、韩遂的联军,不过韩遂主张“半渡击之”。

曹操听说了马超的计谋之后,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曹操自然知道自己军队的情况,如果韩遂真用了马超的计谋,曹操在这一战当中生死问题就难论了。

曹操军渡过渭河,马韩联军失去了战略要地,只能退守,韩遂想要求和,曹操就用了贾诩的将计就计,不仅在阵前跟韩遂相谈甚欢,还写了一封招安信给韩遂,挑拨了关中诸将,趁着他们内部大乱,曹操渭南一带发起了决战,潼关一战虽然大胜,但军民死亡依旧是数以万计,曹操也是非常后悔。

蜀汉第二位:关羽

曹操十分惜才,一直都想要招募关羽,还让张辽去劝他留在曹营,关羽却不愿意背弃刘备,若是以《三国演义》曹操多疑善变的性格,肯定是得不到就毁掉,不过曹操并没有这么做,曹操不仅感慨他的忠义,还大加赏赐。

官渡之战爆发时,曹操让关羽、张辽作为先锋,他领着主力军紧随其后,在张辽军的掩护下,关羽策马冲到了颜良面前,将其斩杀。

《三国演义》中为了夸大关羽功绩,就写成了关羽独自斩杀颜良,赤壁之战结束之后,关羽再次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三国志》记载的“水淹樊城”并非是关羽蓄水攻城,只是关羽攻樊城时,连下了十几天的暴雨,引发了一场洪灾,曹军一向不善水战,关羽利用了这个机会擒于禁,斩庞德。

东吴周瑜

周瑜在史书中为:“长状有资貌,精音律”,周瑜出生官宦,有着良好的身世,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在江左素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正史当中的周瑜才貌双全,但是在《三国演义》为了拔高诸葛亮的身份,就将周瑜描写成了一个善于权谋,钩心斗角的小人形象,最终还被诸葛亮气死,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三国演义》将大部分的功劳揽给了诸葛亮,先草船借箭,又借东风,然而在正史当中,周瑜、黄盖才是“火烧赤壁”的功臣。

赤壁之战曹军内部也有诸多的隐患,曹军抵达赤壁时,已经是严寒,战马缺少粮草,加上士兵水土不服,军中爆发了疫病,铁索连舟之计,进一步将曹军推向了失败的深渊,周瑜主张抗曹,为三分天下,打下了根基。

陈寿评: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罗贯中对他们评价确实有失偏颇了,诸葛亮、关羽都经过他笔墨的美化,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三国可以看这套《精装绸面三国志六卷全集》,它被评为二十四史当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1.《青灯白发品文史 曹操真正忌惮的三位名将,蜀汉有两位,其余的根本不足挂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青灯白发品文史 曹操真正忌惮的三位名将,蜀汉有两位,其余的根本不足挂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7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