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有言:“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世人常以力挽狂澜者为荣,然此种人乃不世出之人,岂能以常识度之。然有人无自知之明,以不自量试之,不免落得个粉身碎骨。

自从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宏图霸业,中国进入到了封建帝制阶段,在之后2000余年里,中国一直处于这个阶段。在封建帝制中,中央集权是十分明显的特点,皇帝就是集权系统中掌握权力最多的人。

纵观这2000余年的历史,皇帝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皇帝。直到清王朝灭亡,中国历史中共有皇帝数百位,其中既有明君、能君,又有暴君、庸君。

在普通人的眼中,明君、能君往往能够创造盛世,比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然而,有一位皇帝,他励精图治17年,最终却让那个王朝走向覆灭,这位皇帝名字叫作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人们常称他为崇祯皇帝。那么,为什么说他励精图治?而他又做了什么,使得他仍然救不了大明?

之所以说崇祯皇帝励精图治,是因为后世的一些史实资料对这位皇帝的评价很高。在《明史》中,史官对于他的评价是慨然有为。在登基之后,崇祯皇帝十分果决地惩治了魏忠贤和他一众逆党,为国家铲除了一大祸患。

和明朝大多数皇帝相比,崇祯绝对算是很勤政廉政的皇帝,不仅耐心细致地处理国家事务,而且生活上十分节俭克制,实为明朝皇帝之楷模。然而有望中兴明朝帝国的崇祯,却带领它走向了衰亡。

虽然明王朝覆灭的原因是多重因素,但是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对明王朝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节俭皇帝,但是,当节俭用错地方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坏事。

在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不久,他在全国范围内下令裁撤驿站,在他看来,这一举动能够减少许多国库开支,可以让这些钱用在更有用的地方。殊不知,崇祯皇帝出于好意的举动,却给明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在裁撤驿站之后,许多驿卒失去了就业岗位,成为无业游民,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在明朝晚期,百姓生活困难,各地起义不断,这些失业的驿卒为了生存,不得已选择加入起义的行列,壮大了明朝反叛军的势力。另外,在这些成为起义军的驿卒中,有一位叫作李自成,成为后来闻名天下的“闯王”。

除了裁撤驿站,崇祯皇帝的节俭主义和理想主义还体现在君臣关系上。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防止贪污腐败,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就低薪俸和严刑罚,这些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崇祯皇帝时期。

明朝末期,官员贪污腐败十分严重,崇祯皇帝不明其根本原因,企图以道德伦理来教化贪官污吏,此举非但没有取得意想之中的效果,反而让官员对皇帝产生了迂腐可笑的印象。崇祯皇帝没有看到效果,自然以为这些官员都是无可救药之人,对于他们无法信任。君臣之间缺乏信任,国家机器如何能够顺畅运转呢?

随着崇祯皇帝在位时间越来越长,他对于官员越发不信任,在用人上总是有所猜疑,甚至严重到只有亲力亲为,才能放心。在崇祯皇帝的17年里,他总共任用过50名内阁大学士,创明朝历史之最,其他官职更换更是频繁。崇祯皇帝的举动让许多官员胆战心惊,只能揣摩圣意。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根本不可能中兴。

公元1644年,这是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年,当时的“闯王”李自成已成气候,起义大军逼近京城。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提议让吴三桂进卫北京,军饷约需百万白银。崇祯皇帝听罢,以无军饷为由拒绝了这一提议,导致他坐困北京城。最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纵观崇祯皇帝的一生,他可以说是励精图治的皇帝,但是他的性情并不适合成为一名皇帝。皇帝之职在于把控大局,平衡各方势力,让国家机器有序平稳地运行,所以,崇祯皇帝明显用力用错了方向,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今天的人们,常以节俭为荣,但是,节俭的用途不可用于医疗、教育等方面,不然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1.《云泽观史 崇祯皇帝励精图治17年,为何仍然救不了大明,看看他做了何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云泽观史 崇祯皇帝励精图治17年,为何仍然救不了大明,看看他做了何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