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谁,不管你说的多么难听,只要你的意见正确,他大都虚心采纳,及时改正错误。谁都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为什么?因为人虽然有理性,但很大程度上又常常受到情绪的摆布:人心理上有一种防御机制,一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否定意见,就本能的反感和抵触。这种情绪支配下的人往往失去理智,即使是正确的意见也不会采纳,还会反过来攻击甚至杀害提意见的人。从古至今这种例子太多了,项羽、夫差、隋炀帝等等都是这样的人。刘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克服那种抵触情绪,还能理智地判断对方的意见是否正确。我们仅举几个著名的事件。

刘邦平时最看不起儒生。他率起义军攻打到陈留县(位于今天河南开封陈留镇一带)的时候,儒生郦食其托人向刘邦推荐自己。刘邦召见郦食其的时候,故意坐在床边岔开双腿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以示侮辱。

郦食其说了几句斥责刘邦的话,刘邦一听觉得这个人有见识,立刻就停止洗脚向郦食其道歉,整顿好衣服请他上座:“现在我该怎么办?”郦食其分析说,陈留县地处要冲,粮食和武器非常多,不如先拿下陈留县;自己和陈留县令是朋友,可以劝其投降,实在不行还可以做内应,帮助刘邦攻打。刘邦听从了这个办法,果然就拿下陈留,力量大大增强。

刘邦虽然有大志向,但毕竟出身社会下层,没见过什么奢侈的东西,当他攻进咸阳看到那么多珍宝、美女的时候还是动心了,一心想占住秦朝宫殿,把那些统统据为己有。樊哙向他劝谏,他开始也不愿意听从,毕竟辛苦好几年才攻进来,实在不愿意放弃。张良就对刘邦说:“秦朝就是因为暴虐无道,搜刮民脂民膏搞的民不聊生,您才能攻占这里。您既然是为天下铲除暴政,就应该过着简朴的生活。您刚进来就象秦朝君主一样,那不是‘助桀为虐’吗?”刘邦听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放弃了这一切,乖乖地回到霸上驻地。

前面已经提到,这样是赢得民心的长久之计。刘邦能听进去意见,在头脑发热之际清醒过来,实在是很不容易的。正因为这样,他才没有像后世的李自成那样走向灭亡。闯王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就开始忘乎所以奢侈享乐,最终丧失了警惕丢掉了江山。

楚汉对峙的关键时刻,属下韩信领兵打下了齐国故地,派使者请求立自己为代理齐王。刘邦听完后大骂:“我被项羽困在这里,日夜盼着韩信来助我一臂之力,没想到他竟然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在后面踢刘邦脚后跟,小声对他说:“现在形势对我军非常不利,我们能禁止韩信称王吗?不如就立他为王,让他为我们守着齐地,不这样的话他就生变了。”刘邦听到便觉悟了,再次大骂:“大丈夫平定天下,当就当真齐王嘛,要什么代理齐王?”。刘邦派张良去正式立韩信为齐王。

韩信被立为正式齐王,喜出望外,便派大量军队去帮助刘邦,为汉军扭转劣势发挥了关键作用。刘邦在关键时刻能及时改正错误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他不听张良、陈平的建议而得罪了韩信,把他推到项羽那一边,将会极大地恶化自己的处境。更难的是刘邦能变色龙一般,于嬉笑怒骂之间立刻把自己前面说的否定掉,而且丝毫不觉得难为情,确实是从政的料。

在楚汉相争的第三年,有人让刘邦效法成汤和周武王分封亡国君主后代的办法,重新恢复被秦朝灭掉的东方六国,说秦灭六国不得民心,如果立六国之后为君,六国君臣百姓都会感激刘邦的“德义”,这样项羽便会心悦诚服地称臣了。这其实是一个迂腐的主张,但刘邦当时听完很高兴,把六国君主的印玺都刻好了。张良一听大惊失色说:“谁出的这个主意,如此一来大王就完了!”

张良接着分析,成汤和周武王之所以那样分封,是因为他们当时已经把主要敌对力量消灭了,控制了天下大局,现在正是楚汉相争的紧要关头,形势根本不允许那样做;此时很多豪杰跟着刘邦卖命,就是为了以后能获得封赏,这是维系人心的重要手段,如果重新建立过去的六国,这些豪杰就跟着六国君主走了,谁还会帮助刘邦争夺天下?张良这个分析是对的,刘邦如果真的恢复六国,那就是使自己的势散掉了,后果不堪设想。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及时停止了这个错误,才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当时楚汉相持不下,刘邦感到难以抵挡项羽的攻势,在张良的建议下策反了项羽的手下九江王英布从内部拖住项羽,联合已经反叛项羽的彭越,并且派韩信攻占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在外部形成了迂回包抄之势。这种内外夹攻、迂回包抄的战略,从根本上扭转了楚汉之争的形势,大大加速了刘邦胜利的进程。刘邦能消灭项羽,除了自身部队之外,主要就是靠了韩信、彭越和英布的力量。

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年,双方都打的疲惫不堪,项羽一方更加虚弱,就提出求和。经过谈判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划分势力范围,项羽率兵东归,刘邦也准备回到关中。陈平、张良对刘邦说:“楚兵现在饥饿、疲惫,正是消灭它的好时机,如果现在不消灭项羽,那就是养虎遗患啊!”。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追了上来会同诸侯消灭了项羽。我们不能谴责刘邦不守信用,对政治家不能用普通人的道德观来看待:刘邦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让项羽集团恢复了元气,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消灭了自己,那就是对本集团千千万万的将士们的犯罪。

刘邦也有不听正确意见而犯错的时候,但他吃亏之后能改正,而不是好面子不肯认错。汉朝建立后的第七个年头和匈奴发生了战争,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准备攻打匈奴。这个时期是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匈奴最杰出的政治家冒顿单于在位。冒顿单于采取了诱敌深入战术,看到汉朝的使者来刺探情报,就故意把精兵隐藏起来,只摆出一些老弱残兵。

汉朝一连十来个使者都回来说匈奴都是老弱残兵,完全可以攻打。娄敬最后出使回来却对刘邦说:“两国交兵,通常都是摆出精锐来震慑对方,夸耀己方的力量。我却只见到老弱残兵和羸瘦的牲畜,这是故意展示短处隐藏精兵让我们上当。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刘邦一听就气得大骂:“你不过以口舌之才混了个官当,今天竟然胡说八道乱我军心”,说完就把娄敬抓起来了。刘邦觉得匈奴不堪一击,就脱离了大部队,只带几万人马孤军深入,结果走到平城白登山(位于今天山西大同市以北)时就被包围了。匈奴有四十万铁骑,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把刘邦团团围住。刘邦走投无路,在陈平的建议下采取贿赂匈奴王后的办法才解了围。

刘邦非常惭愧,回来就赦免了娄敬,封他为建信侯,对他说:“我不听您的话才被困到平城。”经过这件事,刘邦知道匈奴军力强大一时难与争锋,便采取了和亲的政策,即把汉朝宫女送与匈奴单于为妻妾,还输送财物给匈奴。

刘邦错了之后能够拉下脸皮向娄敬认错、改错,这个看似简单实际不易,因为人家是君主嘛,同样的事情放到别人那边就未必如此了。袁绍当年不听田丰的劝谏在官渡之战打了败仗,回来不是认错而是把田丰杀了。

能知错改错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对那些身居高位手握大权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拿捏着手下的升降,拿捏着部属的安危,甚至拿捏对方的生死,所以肯定听惯了逢迎拍马之词,阿谀顺从之语,一碰到批评就难免怒形于色,暴跳如雷,甚至杀人止谤。因此,刘邦能经常做到虚心听取意见,确实非常难得。

1.《北若说历史 刘邦也有不听正确意见而犯错的时候,但他吃亏之后能改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若说历史 刘邦也有不听正确意见而犯错的时候,但他吃亏之后能改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