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本是后周的无名小卒,但是他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板,柴荣。
在柴荣时代的后周权力格局中,赵匡胤只是一个“新晋高管”,嫩的很,当时能够左右后周命运的大人物是郭威女婿张永德,郭威外甥李重进,以及老将韩通,李筠等人。
在五代十国那个年代,哪有什么信任可言,一言不合就动手宰皇帝。因此,在柴荣去世前,他重点防范的是手握重兵的皇亲国戚和拥兵自重的藩镇老将,为此,柴荣特意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权力制衡系统。
他把后周权力系统分割为四部分,分别是文官,殿前军,侍卫军,藩镇。
文官不领兵,但是具有调兵权,武将领兵,但是无权调动,实现“文武制衡”;禁军主内,藩镇主外,实现“内外制衡”;提拔赵匡胤担任殿前军都点检,以对抗李重进,韩通等老将,实现“新老制衡”;禁军中分设殿前军和侍卫军,与地方藩镇实现“三角制衡”。
柴荣的这套操作系统,可以说是防止了一切篡位的可能,充分地为他的宝贝儿子柴宗训保驾护航。
在柴荣心里,他怀疑所有人,就是没有怀疑过赵匡胤,不仅仅是因为赵匡胤是他的心腹,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是他新提拔上来的,还嫩得很,不具备造反的可能。
但是,恰恰是这个嫩得发绿的“新晋高管”赵匡胤,摧毁了柴荣精心设计的后周权力操作系统,篡夺了后周的江山。
文臣误国,范质的一个私念断送了后周江山
柴荣,在历史上绝对算得上一世雄主,被很多人推崇备至,但凡写到柴荣,评论区里都是一顿夸赞,谁说柴荣不好,立马有人回怼。
事实上,柴荣也确实有雄心壮志,他曾经问宰相王朴:“你看朕能当多少年的皇帝”,王朴说:“怎么也得当个三十年吧”。柴荣哈哈大笑:“如果朕能当三十年皇帝,那么一定会用十年时间统一天下,十年时间安定百姓,十年时间让天下太平”。
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柴荣如果真能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那么对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幸事,可惜,老天没有给柴荣这个机会。
公元959年,柴荣带兵北伐辽国,42天的时间,连克三关三州,收复17个县,按照柴荣的计划,收复幽云十六州指日可待。
但是,就在当年的5月,柴荣突然生病了,不得已他从雄州返回了开封。回到开封的柴荣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撤掉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担任。就是这个任命,改变了赵匡胤的命运。
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殿前都点检”是个什么官。
柴荣刚刚继位的时候,契丹和北汉欺负柴荣是个生瓜蛋,派出联军攻打后周,当时很多大臣们都很悲观,认为后周也会和其他五代十国一个命运,二世而亡。
柴荣是个有血性的汉子,带着军队就和契丹,北汉联军硬刚,爆发了著名的“高平之战”,也是这场战役,奠定了柴荣在后周的地位。
在这场战斗中,身为禁军侍卫军的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樊爱能和何徽两名主将,居然不战而逃,回到开封后,两个人就被柴荣给砍了。
砍完这两个熊包后,柴荣觉得,侍卫亲军太不靠谱了,必须要组建一支新的队伍,这支队伍,要绝对听从自己的指挥,兵贵精不贵多,于是,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负责整顿军纪,招募新兵,任命妹夫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统帅这支禁军。这支队伍,被称为“殿前司”,或者“殿前军”
因此,这个“殿前都点检”可以被视为是中央军总司令,地位非同小可。
我们再来说一下,柴荣为什么要撤掉张永德。
郭威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无儿无女了,他一家老小都被后汉皇帝给杀完了,所以,郭威只能从自己的近亲属里寻找接班人。
当时有资格来继位的有3个人,一个是郭威的养子柴荣,一个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一个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
最后,郭威挑中了柴荣,为了怕外甥造反,他特意让李重进给柴荣磕头,认下了君臣名分。
因此,柴荣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张永德造反,毕竟,柴荣的儿子柴宗训才6岁,那个年代,杀皇帝比杀鸡还容易。
而且,在北征辽国的途中,柴荣无意中得到了一个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的字样,点检是指谁,当时的张永德还是后来的赵匡胤,看来,上天在提示柴荣,可惜,柴荣会错了意。
最后我们说一下,柴荣为什么选中了赵匡胤
赵匡胤的发迹,始于高平之战,当时樊爱能和何徽逃跑,导致士兵士气低落,关键时刻,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并和张永德二人各率领2000弓箭手,拼死抵抗,最终大败敌军。
高平之战后,赵匡胤正式成为柴荣的心腹,官至殿前都虞候。而柴荣也是看中了赵匡胤的忠心,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在军中根基不深,没有派系。
第二件事,任命魏仁浦为宰相,总揽行政,范质和王溥辅政,并增补王著为相。
如果说,第一件事是解决军事和武将问题,那么第二件事,就是解决行政和文臣问题。
在定下“一正两副”的行政领导班子之后,柴荣还不太放心,他想把自己的老部下王著给提拔上来,进入“行政班子”。
偏巧,范质和王著是死对头,范质一直看不惯王著,觉得他整天酗酒,没有一个大臣的样子,于是,范质决定压下柴荣这道命令。
当时,柴荣身边只有赵匡胤和范质两个人,于是,范质就和赵匡胤私下做了一笔交易,赵匡胤帮助范质隐瞒柴荣的第二道命令,而范质也会在方便的时候给赵匡胤以帮助。
就这样,一个文臣,因为一己私念,为将来的黄桥兵变埋下了隐患。
柴荣去世后,他儿子柴宗训继位,因为只有6岁,所以由他的母亲符太后垂帘听政。
孤儿寡母,恰逢乱世,如果没有人出来造反,那简直就不符合电视剧情节,导演都不答应。于是,赵匡胤主动站了出来。
公元960年,也就是在柴荣去世的第二年,有传闻契丹和北汉的联军再次攻打过来,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契丹和北汉就是这个尿性,喜欢趁着别人皇帝死的时候攻城略地。
这个时候,赵匡胤找到了范质,主动要求领兵出战。范质因为欠赵匡胤一个人情,答应了赵匡胤的请求,下达调兵令,让赵匡胤领兵出征。
结果,在陈桥驿,赵匡胤就上演了“黄袍加身”,完美照抄了郭威当年的“作业”。
听说赵匡胤造反,三名老将韩通,李重进,李筠纷纷起兵平叛,结果,韩通刚出门就被赵匡胤手下王彦升给砍了,李重进和李筠最后兵败自焚。
就这样,赵匡胤以火箭般的速度,实现了三连跳,完美的从一个普通士兵逆袭到了开国皇帝。
心腹造反,赵匡胤的操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如果柴荣泉下有知,知道是赵匡胤篡夺了他的江山,一定惊掉了下巴,因为在他设计的权力制衡系统中,赵匡胤只是小小的一个代码,根本就不是他防范的对象。
有人说,赵匡胤是柴荣的心腹,让他当殿前都点检,就是为了让他给柴宗训保驾护航。
如果你这样说,那你真是小看柴荣了。五代十国那个年代,节操碎了一地,自己亲儿子都不一定能信得过,柴荣凭什么会信任一个非亲非故的赵匡胤,这样说,只不过是后人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故意制造出来的舆论。
在五代十国时期,谁的拳头硬,谁就能当皇帝,为了让手下的拳头都硬不起来,柴荣可谓是煞费苦心的设计了“四大制衡系统”。
第一,文武制衡
后周的军事力量,主要分为禁军和藩镇两大部分,为了防止武将拥兵造反,柴荣把调兵权分配给了属于文官的枢密使,武将领兵而没有调兵权,文臣有调兵权,但是不能领兵出战。
这样就把军队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了,武将只有撅着屁股干活的份儿,别有啥非分之想。
第二,内外制衡
唐朝末年,就是因为藩镇的力量大增,皇帝的禁军又掌握在宦官手里,导致皇帝被架空,才被朱温给篡夺了江山。
为了防止悲剧重演,柴荣加强了中央禁军的军事实力,全部禁军人数在14万左右,而且由皇帝亲自掌握,成为后周最主要,也是军事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
在地方上,仍然任命有节度使,这些节度使也拥有军队,就是藩镇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边防。
如果藩镇造反,中央禁军有绝对的平叛能力,如果禁军造反,藩镇同样可以进京勤王。
第三,新老制衡
柴荣继位后,无论是藩镇还是禁军,基本上都是郭威时代留下的老将,人老就容易成精,况且,这些人都是跟随着郭威打天下过来的人,论功劳,哪一个都能算得上是开国元老。
因此,柴荣特意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统帅中央禁军,就是为了用赵匡胤来制约这帮老将。
第四,三角制衡
前面我们说过,赵匡胤和柴荣非亲非故,柴荣凭什么就把赵匡胤当心腹,就凭高平战场上的一次良好表现吗?那柴荣是不是也太感情用事了。
事实上,柴荣对赵匡胤也是防范着呢。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三股军事力量的主将安排情况。
首先来看殿前军。
殿前军是中央禁军中的禁军,是柴荣绝对的嫡系部队,他有4个领导职位,分别是一把手“殿前都点检”,二把手“殿前副都点检”,三把手“殿前都指挥使”,四把手“殿前都虞侯”。
其中,一把手是赵匡胤,二把手是赵匡胤的结巴大哥慕容延钊,三把手是石守信,四把手是王审琦。石守信是柴荣一手提拔,可以说是安插在殿前军的一枚暗棋,可惜后来被赵匡胤收买了。
其次来看侍卫亲军。
侍卫亲军是老禁军,人马数量比殿前军要多,有4个领导职位,分别是一把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二把手“侍卫亲军副都指挥室”,三把手“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四把手“都虞侯”。
其中,一把手是郭威外甥李重进,二把手是老将韩通,三把手是高怀德和张令铎,四把手是韩令坤。这里面,除了韩令坤是赵匡胤的人,其他四个人都是郭威时代的老将。
再来看藩镇。
北方,由柴荣的岳父符彦卿出任天雄军节度使,坊北汉和契丹;南方,由李重进担任淮南节度使,防南唐;西方,由向拱坐镇;东方,由赵匡胤担任归德节度使。
从这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上可以看出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替,任何一方势力都不可能做大。
而赵匡胤,也仅仅是这个庞大的权力结构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并且,赵匡胤一无根基,二无派系,当上这个殿前都点检也没几天,柴荣是怎么也不会想到,他防住了所有人,最终造反的却是他一手提拔的“新晋高管”赵匡胤。
幼子继位,在乱世中注定就是一个悲剧
作为一名老父亲,柴荣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宝贝儿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柴荣英明一世,在传位的问题上,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父传子,子传孙,这种皇位继承方式,在大一统王朝的和平年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毕竟天下太平,谁当皇帝都一样。但是,在五代十国那个绞肉机式的年代,传位给一个6岁的孩子,无异于把他推向火坑。
别说传位给一个孩子了,就是传位给一个成年人,在五代十国中,能传过两代的能有几个?
后梁,传了一代,后唐,传了一代,后晋,传了一代,后汉,传了一代,后周,勉强传了2代。
在传位这个问题上,郭威和赵匡胤是比较聪明的。
郭威当年虽然老婆孩子全部被杀光了,但是当了皇帝以后照样可以再生呀,但是,郭威没有,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培养柴荣,因为他知道,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他的后周分分钟就会玩完。
赵匡胤也是,他之所以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赵匡胤真的把皇位传给儿子,那么五代十国将会继续上演下去。
正是有了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两兄弟的接力,才稳定住了大宋江山,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一个繁荣的盛世。
柴荣就是命运不济,英年早逝,才39岁就去世了,如果柴荣不死,那么结束五代十国,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很有可能就是柴荣了。
但是,机缘巧合之下,上天选择了赵匡胤,真是应了那个小木板上所写的“点检做天子”,只不过,这个“点检”不是柴荣所想的张永德,而是后来的继任者赵匡胤。
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范质,没有范质地调兵令,赵匡胤也不可能调动兵马,趁机造反。
这个范质,最终也没落到什么好,赵匡胤当上皇帝没多久,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柴荣精心谋划,设计出一套完美的防御系统,没想到,最后还是留下了一个小小的Bug,被赵匡胤给抓住,然后一把“黑”掉了。
1.《历史百小生 赵匡胤为什么能“黄袍加身”成功?一个文臣的叛变是关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百小生 赵匡胤为什么能“黄袍加身”成功?一个文臣的叛变是关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