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吴婷婷)今年86岁的宋振镛是革命烈士“小萝卜头”的二哥,多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宣讲“小萝卜头”的革命故事6000多场,感动了无数听众。
“小萝卜头”本名宋振中,1941年,年仅8个月的宋振中随母亲被捕入狱,1949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歌乐山,年仅8岁,是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新京报小记者尹嘉睿、朝阳区老干部记者团成员郝淑英与新京报记者一同倾听宋振镛讲述弟弟“小萝卜头”的故事。
宋振镛与新京报小记者尹嘉睿、朝阳区老干部记者团成员郝淑英一同回忆往昔。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小萝卜头”曾给哥哥姐姐写信
宋振镛的家位于朝阳区的一栋老居民楼里,家中摆设已能看得出年代感,客厅的玻璃书架上摆满了各式书籍,在书架的醒目位置摆放着“烈属光荣”的金色牌匾。
看到来了一位小朋友,宋振镛拉着尹嘉睿坐在沙发上,将身子向小朋友倾斜,微微低头,打开了那段尘封的记忆:“‘小萝卜头’本名宋振中,大家都知道他叫‘小萝卜头’,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小名叫森森。”
1941年,宋振镛的父亲宋绮云被国民党特务诱捕入狱。宋振镛的母亲徐林侠带着年仅8个月大的宋振中在寻找丈夫的途中不幸被捕入狱。
“那天我们把母亲送到村口,轮流抱着小弟弟森森,送了一程又一程。母亲几次催我们回去,我们却好像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似的,舍不得和母亲、森森分离。”回忆起80年前的那一幕,宋振镛依然无法释怀,言语中流露出无尽的思念。宋振镛六兄妹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成诀别。
“那次分别后,你和兄弟姐妹有过父母亲和弟弟的消息吗?”朝阳区老干部记者团成员郝淑英问。宋振镛回答:“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有他们的消息,我们兄妹六人靠吃野菜度日,忍冻挨饿。”
在他的记忆中,再次得到父母和弟弟的消息已是六年后。1947年秋,宋振镛兄妹接到从重庆磁器口寄来的一封信,这是由父亲手写的一封家信——信很短,写在一张小纸片儿上。之后,二姐很快执笔给父亲写了三大张纸的回信。
“这封不平常的来信,对我们来说是多大的喜讯啊!我们等了六年,终于盼来了消息,他们都还活着。”时至今日,宋振镛提起这封信仍十分激动,在他看来,这封信在当时激起了兄妹几人生活的勇气。
不久后,宋振镛兄妹接到了父亲的第二封来信,“爸爸说他和妈妈、小弟弟的身体都很好,什么都不缺,还说弟弟已经上学了。”宋振镛对父亲的话信以为真。后来他才知道,和父亲通信的这段时间,正是父母和弟弟在“白公馆”监狱饱受苦难的时刻,“爸爸怕我们难过,没把实情告诉我们。”
在这些信中,有一封是“小萝卜头”写的,他的信写在父亲来信的背后,只有4个字:“姐姐,哥哥!”后面的惊叹号很大。
宋振镛说:“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短的信,可我们都觉得它是一封饱含千言万语、意味深长的信。一声姐姐,一声哥哥,一个惊叹号,它道出了多少对亲人的思念。”
从事革命故事宣讲几十年,众多资料捐赠国家
宋振镛长期从事军工科研工作,曾参与发展原子能工业、重水提纯U235与核潜艇等关键部件的研制。小说《红岩》出版后,宋振镛开启了革命故事宣讲之路。
尽管工作繁忙,他仍抽出时间广泛搜集资料。“1979年,我应全国政协文史办的邀请,撰写父母及与‘西安事变’有关的史料,也因此有机会和三姐沿着父母的足迹进行走访,并整理出史料20余篇。”宋振镛表示。
多年来,宋振镛给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和重庆市博物馆提供文物10余件、照片23张、文史资料40余篇。
后来,各单位都越来越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宋振镛除完成科研工作外,还安排时间做报告。他对父母及弟弟“小萝卜头”的事迹做了深入了解,再加上他每次做报告都经过认真准备,因此演讲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宋振镛给青年们上过团课、党课,受聘担任100余所学校的名誉校长和校外辅导员。
1986年,宋振镛还和小说《红岩》中人物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及“白公馆”脱险志士共同发起成立“中华小萝卜头基金会”,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西安、贵阳、承德,以及“小萝卜头”的家乡立起“小萝卜头”烈士塑像。
不过如今,包括宋振镛父母在狱中和宋振镛姐弟往来书信等大量资料,几乎全捐给了博物馆等机构。“资料有很多,但都不在家里。把它们捐给国家,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小萝卜头’和我的父母。”宋振镛说。
●新京报小记者对话宋振镛
大家希望了解“小萝卜头”,是坚持宣讲的动力
尹嘉睿:爷爷,我们现在有牛奶、面包,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小萝卜头”在监狱里吃什么?能吃饱吗?
宋振镛:你们现在比“小萝卜头”幸福多了,监狱里都是已经馊了、臭了的食物,“小萝卜头”那么小,他吃不下去啊,刚吃一口,就把食物推开了。母亲没办法,只能等他饿了,硬往他嘴里塞一口,可吃完这一口,“小萝卜头”就又不吃了,只能等他再饿了,再往他嘴里塞一口。
所以“小萝卜头”从小就特别瘦,身上都没肉,就显得头特别大,跟个萝卜头似的,“小萝卜头”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尹嘉睿: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小萝卜头”塑像前举行了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您能讲讲那个塑像的故事吗?
宋振镛:你说的是中国儿童活动中心的“小萝卜头”塑像吧?这个塑像雕刻的“小萝卜头”隔着监狱的铁窗,手里拿着一只蝴蝶,想把它放飞。这是当年韩子栋来北京给同学们做报告、一起参加活动时提议制作并设计的,他是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
“小萝卜头”走过的是一条跟你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是一条布满荆棘、非常艰苦的路。“小萝卜头”的经历、他做的事,都应该被你们牢牢记住,成为你们学习的榜样,激励你们克服困难,将来长大建设国家。
尹嘉睿:我听爸爸妈妈说,您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宣讲“小萝卜头”的故事,哪次宣讲令您最为感动呢?
宋振镛:我一辈子都在讲“小萝卜头”的故事,应该说每一次宣讲都令我特别感动。孩子们本就对“小萝卜头”的故事很感兴趣,讲到“小萝卜头”遇难时,我流泪,孩子们也跟着一起流泪;讲到“小萝卜头”很勇敢,做了很多革命工作时,孩子们都热烈鼓掌。
大家都希望知道“小萝卜头”的故事,这也是让我把宣讲“小萝卜头”的故事作为终生事业的动力。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影记者 王飞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
1.《新京报 为何坚持宣讲一辈子?“小萝卜头”二哥这样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京报 为何坚持宣讲一辈子?“小萝卜头”二哥这样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