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武继位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57年),汉景帝病逝,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开创了大汉最强盛的时期,然而这条路注定非常艰难。
(一)预料之外的皇位
刘彻的太子之位是七岁获得的,但是他既不是长子,也并非嫡子。他的母亲是和他同时册封为皇后的。汉景帝第一任是是汉景帝还是太子时其奶奶薄姬(即汉文帝母亲)为他定的,是薄后本家族人,汉景帝即位后随即立为皇后,但是由于无子无宠。薄太后死后,即被废。之后汉景帝立齐栗姬子为太子,刘彻为胶东王,但是并未立皇后。
太子之位已立,按正常发展,刘彻是没有机会的,但是这个栗姬是作死达人,给了刘彻机会。
长公主刘嫖(汉景帝姐姐)有一女,想嫁给栗姬子为太子妃,毕竟是未来的皇帝,但是栗姬竟然拒绝了。
理由当然不是什么近亲结婚,原来栗姬怪罪长公主进献的美人夺了栗姬的宠爱,因此对长公主十分怨恨,拒绝了长公主。这就给了刘彻机会,确切的说这个机会是被刘彻的母亲王夫人切实的抓住了。王夫人敏锐的发现了栗姬和长公主的矛盾,与长公主结成亲家,达成了联盟。长公主为了自己女儿也开始毁谤栗姬,保刘彻上位。
汉景帝对自己的妃子、儿子曾嘱咐道:“吾百岁後后,善视之”。吕后杀死戚夫人事件在前,汉景帝希望继任者能善待其他妃嫔,子女。但是栗姬第二件作死来了,她不仅口头上拒绝答应,还口出不逊,这让汉景帝心中不满,只是暂时没爆发。
而长公主多番在汉景帝面前夸耀刘彻,而刘彻表现也得到景帝认可,不过废立太子毕竟不是小事,因此有些犹豫,这时候,王夫人展现出了强力的政治手腕。她一顿反向操作,暗地里鼓动官员谋立栗姬为皇后。“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汉景帝大怒,上奏的大臣处死,同时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很愤怒,但是已经见不到景帝了,忧愤而死。
于是刘彻被封为太子,而王夫人立为皇后,这场太子之位争夺战,以王夫人大获全胜而结束,九年后,刘彻成功继位。
刘彻的胜利除了其本身收到景帝喜爱外,更多的是王夫人的功劳以及栗姬的脑残操作。在前文吕后与戚夫人之争中就谈到,在宫廷中,小白是无法生存的,更何况是脑残。戚夫人毫无政治手腕,只有刘邦的宠爱,最后证明是没有用的。同样栗姬手握太子之位,但是人性弱点暴露无疑,最终被王夫人看准机会击垮,丢掉儿子的皇位,忧愤而死。而王夫人的操作表现出了强大的政治能力和眼光,果然是子凭母贵也。
栗姬的错误非常经典,第一,善妒,虽然妒忌是人性,但是被妒火驱使,拒绝长公主的邀约,是一大败笔。可能栗姬认为自己有太子之位,所以看不上长公主的势力,但是宫廷斗争中拒绝一个朋友,等于多一个敌人,何况是皇帝姐姐这一巨大的势力;第二,拒绝答应照顾诸位姬妾皇子。汉景帝想百年之后,自己的妃嫔和儿子能够好好生活,这是一个父亲正常的想法,但是栗姬不同意,而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吕后,吕后之事才过去几十年,栗姬连表态都不愿意,汉景帝为私,保护自己的妃子,为工,防止第二次吕后干政出现,也要有所考虑更换太子了。
而王夫人的操作也很经典,外结强援,与长公主联姻,同时刘彻一番金屋藏娇论,将这个盟友彻底拉过来,增强政治资本。眼看栗姬失宠,王夫人也明白,废太子是件大事,看到景帝有些犹豫不决,王夫人没有等待,而是添了一把火,鼓动大臣上奏立栗姬为后。汉景帝脾气暴躁,当年与楚王之子下棋,一言不合把对方打死,这种性格,看到大臣上奏,自然不会深查,认为是栗姬鼓动,妃子勾结大臣,要挟皇帝,再加上积怨,汉景帝不需要多想就废了太子,栗姬也被踢出了政治舞台。
(二)后权的扩张与外戚的崛起
刘彻的继位充满戏剧性,但是如果我们刨除这些偶然因素,我们就会发现汉朝后权一直在崛起,外戚势力周期性的扩张,直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乃至东汉时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都在汉初看到了影子。
汉承秦制,在避免秦朝失败的经验上,汉朝总结的很好,但是在后权问题上,汉朝没有做好制度性的安排。后权是依附于皇权的存在,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后权弱则依附皇权,强则影响,甚至到后期能控制皇权,同时后权又与外戚的存在和发展息息相关。
后权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没有约束,后果也很严重。后权的主要来源是太后一系和皇后一系,太后是皇帝的母亲(也不一定,也可能是名义的母亲),而皇后则大概率成为太后。皇帝继位后要对自己的母族人进行封赏,同时皇后的直系亲属也鸡犬升天,形成了强大的外戚势力。由于出于对皇权的控制的渴望,太后与皇后、甚至太皇太后可能也会有冲突。
汉朝的选官制度与后世差异很大,一个普通人可以因为自己亲属成为皇后,转瞬成为高官,这里面有些是有些才能的,比如卫青,但是也有蠢材,比如何进,外戚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赖于亲属是否受宠,所以外戚与后权会紧密团结,以求 权力长存,而这个权力的最终归属,是皇权。谁能影响甚至控制皇权,谁就是幕后皇帝。
皇后要成为太后,关键是自己的儿子(或者名义的儿子)成为皇帝,原本嫡长子制度会让皇后的长子自然成为太子,但是皇权的吸引力,使得 后权可以吸引一大批政治势力向其靠拢。同样也导致其他妃嫔的儿子会努力构建自己的势力向太子发起挑战,所以围绕未来皇权归属的太子权,党争也是必然的。皇后要确保自己的位置,确保自己儿子太子位置,也必须争取外援,会千方百计封赏外戚。
封赏母族,封赏后族,从当时来看没问题,毕竟前朝可没有外戚专权的案例可供借鉴。汉朝没有科举,官员任命大多取决于官僚集团的关系,为了平衡诸大臣,皇权也需要外戚,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比如汉文帝为了对抗官僚集团,必须加封刘姓皇族,同时充实外戚进入,以平衡各方势力。由于忽视了到外戚危害的严重性,加上亲情、政权稳定的需要,整个汉朝后权不断加强,并开始干扰皇权,进而影响中央政策的制定。
汉高祖时期打算废掉刘盈,但是以吕后为主的势力已经很大,刘邦也无能为力。汉惠帝刘盈死后,权力归于吕后,继位皇帝为傀儡,史书不载。铲除诛吕后,汉文帝继位是考虑到汉文帝母系较弱的缘故,这已经表现出官僚体系对于后权的忌惮,但是汉文帝继位为了平衡也要依赖母系(薄),与后系(窦)。到了汉景帝,其后是薄太后指定的,他本人并不喜欢,所以薄太后死后立刻就废掉了。不过汉景帝也深受窦太后影响,甚至于窦太后一度劝说汉景帝传位于弟弟梁王。到了汉武帝,他的继位,母王夫人亲出力很大,所以继位後自然而然大行封赏。
刘彻借助母亲力量继位,但是汉武帝很快就会意识到了后权的强大,并且在随后的政策制定上与后权开始了艰苦的斗争。他不仅要和窦太后争斗,同时还要和自己的舅舅争斗,最终在官僚机构、人事人面上进行了调整。
(小龙谈史:后权和外戚的做大根源在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本质上还是选官制度的不合理,不看才能,只看血缘,导致外戚素质的不稳定,同时为了剑指皇位,所有的妃子都会尽可能的去夺取宠爱,引发后宫宫斗。但是宫斗外溢到朝廷内,不仅引发党争,还会恶化朝政。同时朝臣为了巩固自身地位,也会拼命把自己人送到宫中,争取宠幸,互相促进,引发恶劣的博弈。到后期局势失控,皇后或者受宠的妃嫔大多来自或依靠大家族,导致官僚势力无限膨胀,借助后期垄断选官,最终尾大不掉,外戚王莽篡汉自立。到了东汉,未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外戚变本加厉,诱发皇帝借助宦官铲除外戚,由此引发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化朝政。到了隋唐,科举制兴起外戚势力就逐渐衰弱了,这是后话,容再详述。)
1.《先还说历史 汉朝兴衰录——汉武盛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先还说历史 汉朝兴衰录——汉武盛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