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高考已经快过去一个月,成绩也出来吧。各位高考学子在忙着选专业、选院校的事情吧!新闻上也报道了好多高考中那些学神啊,小编表示只有羡慕的份啊。现在是通过高考去上大学,那么,古代的科举制度,那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了。然而,曾经拿下文武双科状元的那名学子,为何在历史上消失了呢?

别急,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的进程。在武则天时期,女皇亲自策问供人在洛城殿,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一旦通过了考试,学子们可以到殿堂之上由皇帝亲自拷问,能见天子的容颜那可是莫大的荣幸。另外,武则天还开设了无爵考试,有马设布设、平、设、马枪、负重摔跤等科目,这些由兵部主考,无爵考试在唐朝末年的混乱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郭子仪就是武状元出身的,在边疆百姓民不聊生,吃了一顿没下顿。他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曾两度担任宰相,是中国历代状元中唯一一位官至宰相者。毫无疑问,古代中这么严苛的考试就会出多么优秀的人才。

在唐朝,还诞生了一位文武双科的状元。

公元八百二十三年,也就是唐武宗长庆三年,有个叫郑冠的人高中了文科状元,当时的考官是礼部侍郎王绮,试题为立规赋。当年,有二十八个人获得了进士,同科的有袁不约、李靖峰、韩湘、顾诗拥、李瑜、徐宁、李重延等。那一年,郑冠才三十一岁就作为甲科第一名。就在五年之后,郑冠又去“考君谋宏远,看任将甩客”,这是无矩的科目,属于唐代四种临时特开的选拔人才的科目。这回考试,郑冠又一不小心得了个第一名,也就是考中了武举状元。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先取文状元,又重武举状元的人。这个成绩,把当时的皇帝唐文宗李昂和手下的大臣们都给震惊了。

武考考的是一个人真正的实力,由此可见这个郑冠是真的厉害,妥妥的人才。按道理如此有才华的人肯定会得到重用,天下皆知,名垂青史。但是关于这位学神,历史对他的记载却很少之又少。郑冠考中了状元以后,好像后来只做了一个户部的郎中,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历史上对于正冠的生平,也没有太多的记载,不仅他的籍贯字号不详,就连他的出生年月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唯一流传于世的只有一篇书法作品,叫做祭亭济。据说郑冠这个人,擅长于书法,不光武力值超强,文化底蕴深厚,人的颜值也高。

古代科举对于学子的出生门第一般都会有记载的,特别是在唐朝这样强盛的时代。你比如说和他同时期中进士的袁不约,后来做了一个侍郎。在这期间,还留有不少的诗作,成为了中唐时期有名的诗人,比如那首五言律诗《离家》不少人所知晓。还有李靖峰在历史上也留有不少的诗作,还担任了不同的官职。另一个同考试的韩湘是大诗人韩愈的孙子,韩老城之子,曾经官至大理寺城,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的副院长。还有一个叫李瑜,也是在长庆三年,也是和他们一块儿中了进士,后来在唐文宗大和七年又中了状元。

这些人都是和郑冠一样,唐文宗长庆三年一起考的试,一起中了进士。那么为何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的郑冠,却记载这么模糊呢?

推测有两种个可能性,一种说法就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所以他考中了状元以后,可能是暴病而亡,也可能是飞来横祸,反正是之后没有他的记载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个人可能后来辞官回乡了,消失在朝堂之上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上看,唐穆宗时期,朝廷党派纷争,太监专权。然而皇帝又安于享乐,不理国政,加上藩镇割据,致使这样的文武全才也没有报效朝廷的动力。或者是你看我们刚才所说到的,不论是袁不约、李靖峰、韩湘、顾诗拥、李瑜、徐宁、李重延等等这些人大多都是官宦子弟,就是他们祖上父辈、爷爷辈,家里都是当过官的。所以通过承袭或者推荐,更容易在朝廷里边儿扎稳脚跟。

郑冠虽然是文武双全,但是在当官的仕途过程当中,也有可能因为自己没钱、没权、没背景、没势力,处处受人排挤。仕途如此不顺,干脆归隐家乡,远离庙堂,最后消失在广阔无烟的历史中。

他所创造的奇迹,一千多年来没有人能够打破,但是也仅仅是这么一个头衔,其他的故事与踪迹都淹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了。

1.《林子好读书 文武状元仅此一人,本可官袍加身,却为何消失不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林子好读书 文武状元仅此一人,本可官袍加身,却为何消失不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