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相,因为每一个真相都是被人们加以润色,添上的主观的色彩最终呈现出来的。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事实并不是绝对的,还有人说如果用镜头记录下来的话,那么这个事件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其实也不尽然,当一切都是人为的时候,镜头也会有选角和和拍摄角度的主观色彩感。
历史也是一样的,在现今历史学派中,有一派为疑古派,他们对于正史是嗤之以鼻的,因为他们认为历史是完全经过史官加以润色之后,在呈现出来的。虽然史官是要秉承着刚直不阿,完整记录事件这样的思想去工作,但是他们也会受到权贵的影响,甚至屈服,所以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为了某一个时代,或者某一个君王服务的。
历史就像是榴莲外壳坚硬,但是当人抛开外壳之后,会发现里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而去除果肉之后,还有果核,只有达到最核心的内部信息才能够获得历史的真正面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对于历朝历代的昏庸君王往往都是一个形容词,他们荒淫无度,他们浪费民力,他们暴虐,他们沉迷美色。
仿佛这就是一个模具,一套固定的话术,只要遇到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君王,直接套用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变成了这样子的标签。而最终历史传达千年之后到我们手里,我们看到的就是已经被标签化的人物,比如商纣王,比如周幽王。
商纣王和周幽王的身边各有一位美女,分别是妲己和褒姒,这两位美女的存在其实使得商纣王,周幽王昏君的标签更加形象。
其实历史是有多样性的,一方面它有客观事实存在,另一方面它也有主观的评价在里面。同时它又是复杂的,因为它经过多方的信息整合,最终形成了一篇文章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历史无论是哪一种面目,它都是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里面,因此当我们在了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掰开揉碎,详细解读事件发生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和人物的性格,以及撰稿人的生平,只有多方位的整合,才有可能窥见历史的小小全貌。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时期,有几位末世君主,他们一生毁誉参半,单看世人对他们的评价,就能够了解出主观色彩是比较明显的。
第一位:商纣王
商纣王作为商汤时期的末位君王,他和妲己的爱情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每一位末位君王,仿佛都是被贴上了昏庸,贪财好色,无视人民生活疾苦等等这样的标签。而这种标签一直被整个封建时期沿用,其实这种评价的主观色彩非常的浓厚。
每一个人都是有他独特的一面,这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末位君王被用同样的评价与贴上了标签呢?这就值得让人思考。
第二位:秦始皇
秦始皇是在中国封建历史时期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君王,他为中国日后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是世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往往是残暴不仁,秦法过于严苛,人民人人自危。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子吗?
我们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大多来源于《过秦论》这篇文章。其实秦朝的灭亡并不是秦法过渡严苛,而是秦始皇过度浪费民力去修建万里长城, 修建地宫。
还有秦朝自商鞅变法之后,实行了军功爵制,而军功爵制极大地提高了士兵们作战的士气,可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秦朝贵族的势力。因此在法度和政治之间,秦朝没有做好平衡点。这也是秦朝最终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是一个军事家,但他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他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可人们不能够因为他的过失而掩盖了秦始皇为中国历史做出的杰出贡献,世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是过于严苛的。
第三位:隋炀帝
其实隋炀帝和秦始皇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过分的浪费民力,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过度的消耗了人力资源,这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因为隋朝时期,门阀割据使得朝政混乱,而隋炀帝一直秉承着父亲的遗志,想要推翻门阀。可是他这一举措却动了门阀贵族的利益。因此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才导致隋炀帝成为了末代君王。
读史可以明智,而学习《中国历史常识》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事实。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它留给后世之人的警示作用仍然存在,我们只有从历史常识中获取一点点的小线索,抽丝剥茧,才有可能窥见历史全貌。
阅读《中国历史常识》可以让人们开拓视野,丰富眼界,拥有新的思维和格局。
读史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还能让人变得明理、心胸宽阔。如果能沉浸其中,必定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好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部不可不读的国学套装,它由《中国历史常识》上册和《中国历史常识》下册,共2本书组成。让你在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1.《吴丁讲史 为什么现在集体捧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等名声不好的君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吴丁讲史 为什么现在集体捧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等名声不好的君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