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并不是一个平面生物,而是由于思维的复杂性所以立体、形象的存在,所以看待历史人物的时候,必须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片面、停滞的眼光,不过这种眼光需要学识、见识作为支撑,所以慢慢你才能发现:原来小学课本上那些机智、勤奋、勇敢的历史人物,其实成名之后也有迂腐、贪婪、懒惰的一面。

机智的司马光和迂腐的司马光

小学人教版一年级课文《司马光砸缸》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这其实是被写进《宋史》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个故事一方面拿“众皆弃去”体现司马光的善良,另一方面用“石击瓮破”展现司马光的机智,令7岁的司马光获得了众人的赞誉。

不过司马光长大后,就不算“机智”了,“机智”一指能在紧要关头能快速反应,二指头脑聪明灵活,而“聪明”是说智慧,“灵活”是说不死板,入仕后的司马光在政治上却是保守的典型代表,尽管他知道王安石新法有可取之处,但他就要和王安石对着干,且基本不理国事,专注于党争,还把宋神宗好不容易取回的地无偿给了西夏。

这样的司马光早就和以前,想到自己个矮力气小,所以利用石头砸缸出水,使得朋友免于窒息的形象大相径庭。

贫穷好学的匡衡和好学贪婪的匡衡

匡衡的《凿壁借光》出现于人教版三年级的课文中,不过它并没有被写进《汉书·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最早的出处是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是说匡衡小时候看书看得太勤奋了,烛用光了,看见邻居那里的光亮,于是凿了洞引来对方的光继续看。

这个故事很多人早就想吐槽了,不少人内心OS都是:你凿人家的墙不会被抓啊?但总之不管抓不抓,这件事确实能看出来匡衡很勤奋,长大后的匡衡也很勤奋,但可能是穷得怕了,又或者是身居高位而难守本心,公元前36年为丞相,被封乐安侯,食封31万亩还犹嫌不够,非法贪污4万亩并不少钱财,被汉成帝贬为庶人,一生如梦。

其实匡衡前期还是很好的,但就是最后不能守住底线,导致晚节不保,也忘记了自己曾经被一汪若有似无的烛火“拯救”的心情。

为民着想的李绅和搜刮民脂的李绅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有《悯农二首》,内容大家应该都记得很清楚,其一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诗都是李绅在公元前799年赴长安参加进士科写的,其中体现的文学素养,还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他受到吕温的赏识。

不过当他入朝为官之后却并没有为他曾经“忧”过的农民们干一点实事,反而也成为了压迫他们的一份子,吃一顿饭竟然要花几百上千贯的钱,这些钱当然不可能是他赚的,无非是贿赂、搜刮来的,更甚至私妓成群,终日寻欢作乐,还喜欢玩弄严苛酷刑,以至于百姓不得不渡江逃难,公元864年他死后,被“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可以说匡衡跟他相比那是小儿科,匡衡那是一时鬼迷心窍,李绅是直接面目全非,难怪有人怀疑他的悯农,只是为了入仕才创作的作品。

不够还是要说,虽然很多人看了司马光、匡衡、李绅的故事,难免会觉得三观碎了,但课本一直以来选取的都是他们好的一面,这是因为他们好的一面确实值得学习,孔子也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师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不妨聊聊这些人的未来,然后进一步告知孩子要从一而终,表里如一。

1.《起叔读史记 小学课本里的3位正面人物,成名后都成了“坏人”,你知道几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起叔读史记 小学课本里的3位正面人物,成名后都成了“坏人”,你知道几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1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