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朱棣率领的燕军破城。一把大火在皇宫熊熊燃烧,建文帝却不知所终。这一出明争暗斗,最终也以建文帝的失踪、燕王朱棣成为新皇落幕。

然而,朱棣成为新皇帝后,原来那一批辅佐建文帝的大臣,可就非常凄惨了。

比如朱元璋亲自放在朱允炆身边的黄子澄、齐泰、铁弦、方孝孺等核心大臣,下次尤为凄惨。黄子澄的手脚都被砍下,经受酷刑的折磨而死,全家只有一个小儿子逃走,其他人全都被害;齐泰因为外出募兵,在安徽被逮住,全家被杀;铁弦死守济南,也被酷刑折磨后杀害,他的妻女都被充当官妓,只有一个长子活命。

其中,最惨的还是要数方孝孺。不仅全家被杀,就连门下的学生弟子也被株连,没有逃过厄运。因此,方孝孺也被称为历史上被“株连十族”的唯一一人。

那么,为什么方孝孺会被株连十族呢?仅仅是因为拒绝为新皇朱棣写诏书吗?

一、激怒朱棣

他的士大夫情怀,其实非常值得敬重。但朱棣却不这样看。朱棣本就是篡位,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假如方孝孺选择归顺新皇,辅助新皇建功立业,那么方孝孺或许可以不死。

但他不仅不屈服,直言拒绝,还跟朱棣“抬杠”。直接把朱棣给激怒了。

方孝孺表示拒绝为朱棣写诏书,朱棣问:“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方孝孺非常硬气,回答说:“诛十族又如何?”

朱棣的权威被挑战,这下彻底愤怒了。“好,那就成全你!”

朱棣本来就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如果不能够为自己效忠,那么肯定只有死亡一条路。

同时也让朱棣很生气的是,我到底有多么不堪?你宁死都不愿意辅佐我,死到临头了还这样硬气,不惜牵连十族也坚持你的立场,好,那就让你坚持到底!

二、文人士大夫的“大忠大义”情怀

方孝孺是个很有才能的文人,也是个道德高尚的文人。

他师从宋濂,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文学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盛名。方孝孺学成出师之时,在诗文上也学到了老师的精髓。宋濂曾经这样评价:除了欧阳修和苏轼之外,自唐朝以后,就没有人能超过方孝孺的了。这样的高度评价,其实侧面也反映了他的才能与情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要登基找人写登基诏书的时候,姚广孝会直接推举方孝孺。

最重要的是,宋濂把他的忠贞报国的价值观念也传递给了方孝孺。

此外,朱元璋非常看重方孝孺,将他作为核心辅佐大臣放在朱允炆身边,也是寄予厚望和充分的信任。由此可见,方孝孺绝对是思想道德各方面都极其高尚,是那种“以命守护信仰”的士大夫。

文人本就有一种骨子里自带的清高和孤傲,也是一种宁死不屈的执拗与坚持。在方孝孺忠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他作为建文帝的辅佐大臣,此时自己所效忠的皇帝被朱棣篡位所害,朱棣回过头来还让自己给他效力,这难道不是一种侮辱?方孝孺不是不懂“良禽择木而栖”,也明知反抗违逆朱棣的下场不会好,但气节不能丢。

三、“株连十族”史料存疑

关于方孝孺被“株连十族”这件事,后世还有很多疑问。

有人说,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方孝孺并没有真的被株连十族,而是来自野史的以讹传讹。从故纸堆的史料中查找,可以发现在《明史·方孝孺传》中,只记载“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还有“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等,并没有提到方孝孺被诛灭十族的事。

以及,关于方孝孺被“株连十族”的最早记载,其实是出现于祝枝山的《野记》中。

而到了清朝的时候,明史又被大幅修改,许多史料都是存疑的。但不管怎样,无论方孝孺是否被株连十族,人们提起“株连十族”这件事都会想起方孝孺,想起这位宁死不屈的忠义大儒。

即便是没有被株连十族,方孝孺的结局也和其他几位辅佐大臣一样,都会是被朱棣满门抄斩,不留后患。而这“株连十族”的背后,更多的是让人们铭记住了他宁死不屈的坚守与忠贞,无论后人评判他大忠大义也好,大忠不智也罢,他那坚守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气节,永远都值得后人肃然起敬。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张嵚《明朝原来是这样的》

1.《镜鉴青年 拒绝为新皇朱棣写诏书,方孝孺为什么会被“株连十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镜鉴青年 拒绝为新皇朱棣写诏书,方孝孺为什么会被“株连十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