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5年,即秦出公二年,秦国一位名字叫做改的庶长发动政变,把秦出公和秦出公的母亲杀死,迎回了在魏国政治避难二十九年的嬴师隰,嬴师隰就是秦献公。在当时,也许这并不算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管是周王室还是各诸侯,类似情形数不胜数,谁还在意这样一件习以为常的政变呢?但是,就是这次政变奠定了秦国霸业之基,决定了诸侯政治格局,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方向。

首先要说一下秦献公的流亡生涯。

秦献公是秦灵公的儿子,秦灵公继位的第一年,秦献公嬴师隰出生,那一年是公元前424年,同时也是魏文侯元年。秦灵公在位十年便去世了,但是,秦国的君位被秦灵公的叔叔夺去,就是秦悼公。秦献公无奈,便逃到魏国避难。这一年也是魏文侯十年,魏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候。

十岁的秦献公做为流亡太子来到魏国,一住便是二十九年。秦献公在魏国度过了他的少年、青年、壮年时期,他亲身体会了魏国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亲眼目睹了魏国称霸诸侯的整个过程,这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祸事也有好的一面,本来秦献公是秦国君位的合法继承人,却被自己的叔爷夺取,这当然是祸!但是,秦献公因此有机会来到战国第一霸主魏国。秦献公在魏国流亡二十九年,其中二十七年是魏文侯执政,他见识到一代雄主是如何治理国家,见证了魏国由一个后起之秀成长为超级强国,这是一笔无尽的人生财富。试想,如果他正常继位,没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经历,嬴师隰还会是那个雄才大略的秦献公吗?秦国的历史也许就成为另外一番景象了呢!

秦献公在魏国的经历,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见到了社会变革所迸发的巨大潜力,所以,秦献公回国之后,也在努力尝试对秦国进行类似的变革。不过秦国与魏国的情况大不相同,秦国是传统诸侯国,它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组织已然较为固化,改变难度较大;魏国是晋国下属大夫家族,它的上位天然就附带着革命性,魏国在进行大规模社会变革时,阻力相对小一些。秦献公与魏文侯的境遇更是大相径庭,秦献公是流亡太子,在外二十九年,在秦国的根基不深;而魏文侯是正常继位,根红苗正,权力基础很好,秦献公想照搬魏国的政治改革,困难很大。秦献公在位期间,并没有进行系统而彻底的政治改革,而是稳固基础,做好铺垫。他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迁都栎阳,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二是通过外交加军事手段,重新树立大国形象,巩固了自己派系的统治基础。

然后谈一谈迁都栎阳的深刻意义。

公元前383年,也是秦献公二年,秦国开始营建新都栎阳图一,秦国旧都在雍城图一,这次迁都,意味着秦国的政治中心东移。

从军事角度说,栎阳的地理位置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栎阳太过靠近河西之地,而雍城的距离相对更安全一点。此时河西之地尚在魏国手中,难道秦献公不怕魏国打过来吗?秦献公当然是不怕的,因为魏国是秦献公的后台。秦献公在魏国避难二十九年,魏文侯与魏武侯父子与其有着深厚情感,同时,双方也有共同的利益基础。秦献公回国继位之后,至少在魏武侯时期,秦魏两国几乎没有发生冲突。而在此之前,秦国很多次联合楚国对抗三晋。现在,魏国已为诸侯霸主,秦献公选择站队魏国,于情于理都符合逻辑。

迁都栎阳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秦献公可以从复杂而僵化的传统势力中脱离出来。秦献公离开秦国政治中心近三十年,他在秦国贵族阶层中还有多大影响力?有多少人认可他的理念?愿意追随他?听从他的指挥?也许秦国的一些贵族阶层还想把秦献公当做一个傀儡呢!而秦献公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内心的坚韧与谋略已非平常人可及,因此,秦献公不会采取正面对抗的做法,迁都就是一个很好的迂回方法。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政治势力与地域有很强的关联性,就是说如果一股政治势力在某个地域具有很强的话语权,那么他们一般是不愿意离开此地的,因为对这些人而言,控制与稳定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目标。而如果改变环境,不确定性就会增加,风险就会加大,所以,地头蛇大都难舍故土。传统贵族势力的这个天性,却成为秦献公进行政治改革可以利用的一个点:你不愿意离乡背井,那好,就安守故土吧!这样以来,在一个新的环境下,政治改革的阻力就会减少很多。

我们再看秦献公是如何稳固自己派系的统治地位。

秦献公在稳固统治地位方面,很好地利用了魏国这一外部因素。

在魏武侯去世之前,秦献公坚定站在魏国一边,这一方面给秦国带来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压制国内的反对派。在秦献公回到秦国之前,秦魏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主要原因是魏国占领河西之地。秦国对魏国既痛恨又担心,丢失国土当然令人痛恨,而河西之地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秦国面对魏国无险可守,所以,秦国统治者的担心成分可能还要大于痛恨因素。由于秦献公与魏国的特殊关系,那么秦国的安全是可以保证的,这对秦献公争取秦民之心是非常有利的。秦献公多年不在国内,他在秦国的统治基础是薄弱的,他以强大的魏国做为依靠,还是可以震慑国内一些反对势力。

在魏武侯去世之后,魏国内乱,魏国开始步入衰败之路,秦献公抓住这个机会,将秦国的国际地位又提升一层。秦献公采取的方法是全力拥戴周王室,让周天子在政治上给自己背书。

公元前369年,周烈王去世,周烈王的弟弟姬扁继承王位,就是周显王;

公元前366年,秦国在洛阳打败魏、韩联军;

公元前364年,秦国在石门打败魏、赵、韩三国联军

公元前364年,周显王赏赐秦献公黼黻之服。

上述就是魏国内乱之后不久发生的几件事。周显王赏赐秦献公黼黻之服,这是一种地位的确认。在此之前,是由魏国担当此角色,应该是从公元前403年三晋封侯开始。后来,魏国内乱,国力大衰,周天子无法指望于它;而韩、楚两国又蠢蠢欲动,似乎有吞并周王室之意,周天子对此心急如焚。秦献公此时在国内的统治基础已经比较稳定,恰逢魏国突发变故,又值周天子在寻求政治保护,时机成熟,需求适合,秦献公与周显王的合作便是自然而然了。秦国与三晋的几场战役,估计也与此事相关。不过,这几场战争应该并不激烈,因为:这不是诸侯列强的核心利益所在!他们的核心利益是争夺土地、人口;操控周王室可能会帮助它们在诸侯国中树立一定的政治威望,但这是务虚之举,有,自然好,没有,也无关紧要,诸侯们不会为了虚名而动用真金白银。所以,秦与韩、赵、魏都是在虚张声势而已,不会直接交战。周显王选择了秦献公,证明了他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判断基本正确,可是,在一切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周王室所依靠的秦国,最后也要将自己吞并。

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他的授权有何价值呢?诸侯们还会在意这么一个如此虚无的头衔吗?的确,此时诸侯征伐完全依仗自身实力,他们尚且不把周天子本人放在眼里,一个穿黼黻的诸侯算老几?但是,做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不会只看眼前利益,这种看似虚无政治地位,它对人的精神影响是无法量化的。秦献公既可以将其做为大国形象的展示,也可以把它做为一个很好的宣传材料,树立国人的信心,巩固自己的统治,为秦国走向辉煌打下精神基础。

秦献公即位时已经四十岁,正是思想成熟、意志坚定的年龄。秦献公旅居魏国多年,见识到魏国的强大,有感于秦国的羸弱,他眼界开阔、心怀抱负,一心要实现强国之梦。秦献公继位以来,先是韬光养晦,尽量不参与诸侯争斗;后来抓住机会,受赐黼黻之服。秦献公通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为秦国启航打下坚实基础,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正言说历史 雄才大略秦献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正言说历史 雄才大略秦献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