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稍微回顾一下这位“千古一帝”。
我们前面用了6万字的篇幅来讲述他的生平,然而对秦始皇的研究而言,这些字充其量不过是一篇序言的规模。
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都关注他,关于他的每一项考古发现都能引发全球媒体的报道,中国古代几乎任何一位文人都留下了对他的评论。
我们选择几种态度迥异的代表性评价,看看他在人们的智识中引发的分裂。
首先,汉朝人对秦始皇没有半点好感,因为汉朝的创始人都是战国和秦朝的过来人,他们是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氛围中长大的,亲身经历了秦王朝的残酷及其引发的短命。
汉朝后期的人即便意识到汉朝大量典章制度是直接继承自秦朝,也无法认同这位帝王所做的事情。
最早系统谈论秦始皇及其帝国的,是汉初的年轻思想家贾谊(前200—前168),他接触过许多秦朝过来人,也看过许多我们今天看不到的资料。
他如此评价秦始皇:“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司马迁写完《秦始皇本纪》,将贾谊的《过秦论》三篇一字不落地抄在文末,既是对贾谊文采的欣赏,又是把这篇文章当作对秦朝最好的总结。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他观察到秦始皇所做的事情,的确是史无前例,“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对他的评价是“矜武任力”,他对贾谊的判断表示欣赏:“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竞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司马迁同时代的谋略家主父偃,观点也类似:“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基本上,早先的思想家和文人都不喜欢秦始皇,但又不能不承认他的壮举。
再过几百年,历史沉淀很久以后,对秦始皇的评价会有更广阔的视野,一个极常见的做法是把相隔一百年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并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肯定了这两人的功绩,又对他们的暴虐骄奢表示不屑。应该说,这是很客观的评价。(李世民最喜欢也最羡慕的皇帝是汉光武帝刘秀,好眼光!)
唐代柳宗元在名篇《封建论》中,以历史学家的冷静,探讨秦制问题,“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对秦国开创、秦朝推广的郡县制表示欣赏。还有一位诗人,用他的想象力如此称颂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再到后来,人们的评价角度更丰富,比如经常爱给皇帝上历史课的张居正,他说“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对秦朝的功绩评价很高,同时又表达了对这个短命王朝的怜悯,“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总体上已经是正面评价为主了。
对秦始皇评价最高的两位大咖,一位是明朝后期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李贽,他说:“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另一位是晚清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章太炎,他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近现代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都很高,历史学家吕思勉、翦伯赞,政治家毛泽东,都有过不吝赞美之词。文学家鲁迅说秦始皇的坏名声是吃了王朝太短的亏,但也发现了其中的反讽,就是秦始皇烧掉的经书,后代却基本传下来了,反而是要保留的技术类的书,一本也没有存下来。
对秦始皇评价高,主要关注点在两方面,一个是跟秦始皇的功绩有关,他统一六国、开疆拓土、制定典章律例,都成为后世治国典范;另一方面是跟他本人有关的,他没有诛杀过一个功臣,他所做的事情,并没有私心。
这两方面都值得商榷。
秦始皇固然没有像朱元璋、雍正帝那样残酷地诛杀臣下,然而滥用权力是一致的,吕不韦之死、韩非之死都与他不无干系,扶苏、李斯、冯去疾之死,不能说他没有责任,术士之死是滥用权力牵连无辜,把全天下的老百姓当奴隶使唤的也是他。
他不诛杀功臣是因为他并不需要诛杀,因为所有的权力他都已经牢牢掌握,功臣只有战兢的份。
至于秦制的奠定,民国历史学家基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都很狂热地支持大一统和“自古以来”的调调,对秦制造成的副作用缺乏反思,它未必就是比分封制更好的制度,也未必是一定要选择的统治方式。
1.《梅伯的趣味历史课 秦始皇的故事37后世的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基本上是越来越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梅伯的趣味历史课 秦始皇的故事37后世的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基本上是越来越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