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则《北京正黄旗大妈,坐公交车辱骂外地人》的短视频,火爆于各大网络平台。

视频中,一位自称北京正黄旗的大妈,刚上公交车,就大喊着要求车上的人给她让座。嘴里还出言不逊,一口一个“臭外地人”,自称是清朝贵族。

这个大妈还说自己“生在红旗下,长在天安门,乃正统正黄旗人,手上还有通天纹”。都是这些“臭外地人”来到北京,和她一起挤公交,这才让她上车没有座位,由此发了好大一个牢骚。

得益于网络快速发展,这则短视频的火爆,让无数网友义愤填膺。大家清一色地认为:“大清早已经亡了,还有一群自称满清贵族的跳梁小丑。”

最终,这位“正黄旗大妈”被处以行政拘留。

闹归闹,笑归笑。这位北京大妈炫耀自己的“皇族”身份,的确是个人素质低劣。那么,北京城为何会有那么多的“野生”皇亲国戚呢?

1911年,孙中山、黎元洪等人发动辛亥革命,迫使清末帝溥仪正式退位。至此,中国结束了2000多年封建专权,迎来新的民主社会。

辛亥革命后,为掩人耳目躲避祸事,不少满清旗人都将自己家族姓氏冠汉姓。统治大清270多年的爱新觉罗家族,改姓金,瓜尔佳氏改姓关(比如关晓彤),叶赫那拉改姓那(比如那英)。

时至今日,无论是爱新觉罗、叶赫那拉,还是瓜尔佳,这些曾经天潢贵胄的家族后代,已是普通中国公民,和其他姓氏并无任何区别。

去过北京旅游的同学应该会清楚,那些生活在三环里,二环内的旗人后代,其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经常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的小房子。

当然,哪怕20平米,也是普通人一辈子可能都奋斗不来的。

随着短视频的火爆,有无数自称是“老北京爷”,整日里拿腔作势,张口闭口就是“地道”。由此网友调侃:“北京没有地面道路,有的全是地下通道。”这只是大家的调侃,算不得真。

再从历史渊源分析。清朝以前,北京城没有旗人(或很少)。1644年,清兵入关,满清八旗及其家属达百万之众随之进京。

自1649年,顺治皇帝为妥善解决旗人与汉人共同生存问题,避免重蹈蒙元王朝汉化之后堕落的覆辙,他在关内重要城市,及其它边疆地区设置了30余个“满城”。

(西安满城、潼关满城、宁夏满城、凉州满城、庄浪(兰州永登)满城、太原满城、右玉满城、绥远(呼和浩特)满城、归化满城、开封满城、青州满城、德州满城、荆州满城、广州满城、福州满城、江宁(南京)满城、京口满城、杭州满城、乍浦满城、成都满城)

(朕反复思维,迁移虽劳一时,然满汉各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除八旗投充汉人不令迁移外,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

建造“满城”,目的是为了防止满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通婚来往,保持八旗战斗力永远昌盛,与自身血统的纯正。

也就是说,顺治皇帝之所以建立“满城”,就是想让八旗兵保持极其高昂的斗志和凶悍的战斗力,这样可以更好地拱卫皇权。

随着八旗子弟进入关内,北京城内也涌入大批的旗人。在顺治帝的授意之下,清政府直接把原来住在北京内城的老百姓轰走,改让旗人驻扎。

依托原先明朝遗留的北京城墙,建立旗人驻防区域,人为在北京城内划分出内环与外环。原先北京城原住民要迁到外城,也就是今宣武、丰台区。即使是汉人官员,也不允许在内城居住。

平日里,居住于外城的汉族老百姓可以来到二环里上香,晚上必须走,不许留宿。距离紫禁城最近的核心区,由旗人守护。外一层是蒙古八旗,最外一层是被收编的汉八旗。

这样一种布局,使得北京城变成一座层层设防的军事大本营。现如今,北京许多小地名还保留了这种习俗。比如大家熟悉的三里屯、五道口,在明清时节都是军队驻扎时的地名。

从1649年后,北京城形成了旗人居住在内城,汉族及其他民族百姓居住在外城的城市结构。为防止内乱,北京城内部管理十分严苛。

比如,旗人不准私自离开满城。在京的旗人活动范围不超过50里,超出活动范围就要被问罪。

八旗军民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朝廷调拨的钱粮。清朝前中期,八旗子弟很少与外城居民接触,保留着独特的满族口音。(现如今,北京内城和外城的口音都有区别。)

起初,清政府财政阔绰,每年能从江南等富庶之地,收取一大笔真金白银的税款。对八旗子弟而言,他们也能按时足额从内库拿到俸禄。

清朝前中期,一个普通的旗兵,其薪资待遇可以轻松养活一家5口。如果一家有两个旗兵,那日子将会过得十分舒坦。

到了雍正年间,勤政节约的雍正皇帝,看不惯大手大脚花钱的旗人。认为他们不从事生产活动,却能得到如此多的粮饷和米粮。为此还大发雷霆,削减满清旗人的薪资待遇。

皇考(指康熙)轸念兵丁效力行间,致有债负,曾发帑金五百四十一万五千余两,一家获赏俱致数百,如此厚赏,未闻兵丁等置有产业,生计滋益者,悉由妄用于衣食,徒令贸易之人得利。

乾隆皇帝执政后期,大清朝国库空虚。加上各地税款欠收,居住在北京城内的数十万旗人的生活来源,成为清廷极大的财政负担。

最后,乾隆采用“减员增效”手段。他陆续开除20多万汉八旗的旗籍,只保留少部分满族旗人,大大缓解了财政压力,总算没亏待自家人。

嘉庆年间,连满族旗人生计都出现问题。嘉庆十七年,嘉庆皇帝决定让满族旗人回到吉林老家种地。

当时旗人已迁往各地满城100多年,这100多年时间里,大家既不种地,又无法从事手工业,经商。反正每年都能足额领到一笔不菲薪资粮饷,这导致满八旗人口愈发膨胀。

过惯了好日子,他们也不愿意回到关外苦寒之地,去种地为生。嘉庆为此还花了数十万两白银,去吉林建设房屋,置办农具,却没有满族旗人愿意回到老家。

后来嘉庆皇帝驾崩,道光即位,清政府再也无力承担起这些旗人的生活来源。只得不断挪用修筑基建或国防支出的税款,用于养活八旗子弟。

1900年之后,在京旗人已经无法像从前一样,按时按量从内库中领取足额的米面俸禄。因为缺钱,其他地区的旗人开始偷着去做些手工艺品,或者蓄养牲畜,补贴家用。

庚子国变时,北京城内的八旗兵就曾去盗掘圆明园,砍伐园中古树出售,还和土匪大打出手。

民国时期,各地满城旗人纷纷改名换姓。加上各地遭遇战火动荡,致使满族人口大减。以北京为例,清朝末年,在京旗人数量共达到24万人。

新中国成立时,在京的旗人仅剩下3万余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满族人口数量从500多万下降为150万。

随着清朝逐渐衰落,旗人们早就腐化堕落。老北京的爷平日里只会斗鸡、斗蛐蛐、吹牛、打牌、抽大烟。

无论到什么时候,这些“爷”始终打肿脸充胖子。即使家里一贫如洗,还要维持基本的尊严,到哪去都得享受前呼后拥的服务。

譬如,著名文学家老舍,就是在京的旗人(正白旗)。老舍先生在其著作《我这一辈子》和《茶馆》里,明确写下清末时期旗人的真实心态。

(老舍《茶馆》:常四爷(正派商人):“大清国要完!”

宋恩子(清朝特务):“你还想拒捕吗?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掏出腰中带着的铁链子)

常四爷(正派商人):“告诉你们,我可是旗人!”

吴祥子(清朝特务):“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锁上他!”)

可见,这些旗人虽然察觉到自己赖以生存的大清国灭亡了。他们却并不清楚,清朝为何会灭亡?也不懂得图强求存,依旧整日贪图享乐。

从旗人在清朝灭亡之后的变化,也能看出,整个封建社会进入衰亡的缩影。

总的来说,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其特殊的民族背景,导清兵入关后,在北京城内豢养了数十万旗人。

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汉人绝对靠不住,只有八旗军和满洲八旗,才是真正的“自己人”,与国同休。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些在京旗人守着大清朝这个“铁饭碗,平日里吃喝无忧,养成了骄奢淫逸,思想堕落腐化的坏习惯。

在京旗人大多又隶属于满洲八旗,与爱新觉罗、瓜尔佳、叶赫那拉有着紧密的联系。

时至今日,北京内城中的确还有不少八旗的后裔,甚至很多人的父辈祖辈,都曾在清朝当过官,或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所谓的血统和家族出身,只能代表祖上曾经阔过。小日子过得好不好,还是要看后人的努力拼搏。

真正的贵族往往十分低调,与溥仪皇帝沾亲带故的爱新觉罗·启功,乃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启功先生是真正的帝室之后,他却多次对人说:“自己不姓爱新觉罗,姓启名功。”与那个北京正黄旗大妈,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大家500年前是一家,没有必要仗着姓氏或者出身,就自觉高人一等。

1.《一更历史 大妈自称正黄旗,辱骂他人,北京为何会有那么多野生皇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更历史 大妈自称正黄旗,辱骂他人,北京为何会有那么多野生皇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