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换民族族籍的优惠政策,很多汉人为了享受优惠政策改为少数民族族籍。

比如福建省长乐县琴江村,这里面大多数村民都是清朝汉军八旗水师营兵丁的后代,他们已经在琴江驻扎了200多年,仍然聚族而居,极少与当地人通婚,使用一种与福建方言不同的独特的北方方言。

辛亥革命之后,他们因为是汉军旗而没有遭到清算。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集体要求将民族族籍由原先的汉人族籍改为满人族籍,并得到福建省的正式批准。

这些人在清朝已经开始“满化”,此后又一度加入汉人群体,却始终与汉人“融而未合”。

属于典型的汉军旗人“满化”。

但是有一类旗人却强烈要求改为汉人族籍,虽然他们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更接近满人族群。

清朝的八旗制度本是个融汇了不同民族和部落的共同体,里面最主要的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的汉军旗人主要由明代辽东汉人构成。

这些辽东汉人在八旗内与满人有了长达几百年的共同生活,使他们不管从语言、习俗乃至心理素质上来看,都十分接近满人。

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和关内内地各省份的清朝八旗驻防地区,都有很多汉军旗人如今自愿加入满人族籍。

有趣的是,清朝入关之后,因各种原因在东北地区被编入汉军旗,甚至满八旗的辽东汉人,在上世纪80年代的选择却与此相反。

这些满军旗,汉军旗人大多是明朝末期,清朝前期前往东北地区垦荒的汉人流民。

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或自愿或被迫投入八旗,有的作为正身旗人,为后金国披甲当兵,有的在内务府佐领下当差及交纳贡物,每三年被旗署衙门登记入册一次,属于不能再正牌的八旗兵。

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他们强烈希望国家将自己的族籍从满人族籍改为汉人族籍。

比如辽宁省盖州市的诸多村落中,随时随地都听到村民这样说:“我们是随旗的。”

他们知道自己是旗人,但在说到自己“在旗”之后往往还要强调“咱虽然‘在旗’,可其实是‘随旗’”,又以“随旗”将自己与满八旗旗人做出区分。

其实,他们在清朝的地位虽然比满八旗差一点,但是却略高于蒙八旗,远高于汉八旗。

不用说满八旗在编的,就是汉军旗的,乾隆时期大规模清退汉军旗,都从来没有涉及过东北地区的那些辽东汉人后裔。

清朝灭亡现在已经上百年了,但是这些人仍然能够如此清楚地以“随旗”来为自己先人在清朝时的身份定位,这足以说明他们对自己的族籍认知是世世代代相传的。

辽东的旗人,大部分汉军旗,少部分满军旗,在清朝,他们更接近满人而与以汉人为主的民人有着显著的差别;在清朝灭亡之后,他们再度接近汉人乃至完全回到汉人的大群体中。

比如盖州市城关镇章郎寨郭姓:“清朝一完了,咱还写汉人族籍。”

盖州市徐屯乡塔子沟村史姓:“现在让随便报(民族族籍),咱就报汉人族籍,本来咱就是汉人,硬报满人能行吗?”

开原市靠山屯乡倪姓:“清朝的时候不入旗受歧视,民国时就又改回汉人了,反正怎么得劲怎么干。”

在这些辽东汉人,自称“随旗”者的后裔们,绝大多数至今仍然自报汉人族籍。

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因国家予以的民族政策特别优惠,变民族族籍的条件特别宽松,而在全国各地引发的改报满人族籍的热潮中,他们也仍然未改。

全国汉军旗人后裔和东北地区汉人改换满人族籍如火如荼的形势下,而东北地区的大部分汉军旗人后裔和少部分满八旗后裔却强烈要求改成汉人族籍。

这也算一大奇观。

1.《文史微操达人 为什么满人在现在暴增到1000多万人口?汉人的“满化”现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史微操达人 为什么满人在现在暴增到1000多万人口?汉人的“满化”现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