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记忆中,腐朽无能就是清政府的代名词。

当列强用炮火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时,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与领导者,他们不但没能保卫好国家的领土,让中国人背上了“东亚病夫”的骂名,还不愿反思自己的问题,即使学习西方的科技也只学了个皮毛,整个体制中都透露着腐败的气息。

但是,回首清朝的历史,它也曾容光焕发,在强盛时期,清政府的军队南北征战,势不可当,连江湖上流传着“满万不可战”的说法。

但是,清军不可战胜的传说被和通泊之战打破,这一战清军直接损失一万精锐部队,14位高级将领葬身沙场,清政府统一大西北的理想也就此化为了泡影。

开疆扩土之路

历史上,满清政府是为数不多的非汉族的统治者,他们由山海关入境,一路攻城略地,最终在皇权的争夺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了国家的统治者。

提起清朝的兵力就不得不提满清的八旗军,由于清政府是由满族牵头领导,所以八旗军也被分为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这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在官兵将领的努力下,清政府曾经成为中国历代领土最大的朝代。

清政府与西北地区各方势力的纠缠并非是从它统治全国才开始的,满清自己就是从西北部的蒙古走出来的。

当年,为了能够一统天下、逐鹿中原,大清王朝的前身金国就开始了自己开疆扩土的道路。

这个位于蒙古漠南的国家向蒙古漠北的喀尔喀与漠西卫拉特发起进攻,企图吞并这两个国家,扩张自己的势力。为了抵御大清国的铁蹄,这两个曾是宿敌的国家无奈选择联合。

公元1644年,大清国没有成功的吞并这两个抱团的国家,但是借着汉人的内斗,满清大军已经突破了山海关,登上了统治者的位置。统一了全国,清政府的注意力就不再放在吞并蒙古的漠北与漠西。

公元1646年,清军与喀尔喀重军交火,大锉其士气,但由于此时清政府无意向西北地区扩张,所以虽然喀尔喀兵败,却也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在一众黄教领袖的调和下,一年后清朝与喀尔喀三部和解。

在此之后,南方便一直是清政府开疆扩土的重点方向,但另一边蒙古的国家自己倒开始内讧不断。

公元1681年,清朝的版图向南已经扩张到了台湾,再向南走已经没有太多的土地,此时,清政府又重新想起了自己一直还没有拿到手的大西北。

此时的清军实力强大,在向南扩张的战场上几乎可以说是战无不胜,如今南方已经没有适合扩张的地区,清军、便开始全力向西北进军,康熙皇帝更是三次御驾出征,进攻漠北。

终于,在1697年,漠北喀尔喀地区所有的土地都被清政府收下,此时距离统一漠北的目标只剩下一步之遥,这一步便是攻破准噶尔。

勾心斗角之策

康熙年间,清朝也尝试过直接利用军力攻破敌方的城池,在1720年时,这项行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康熙皇帝当时刚好驾崩,为了稳定国内的局势,清朝只好先放弃了直接吞并准噶尔的想法。

但是,这个想法从未被长时间搁置,雍正坐稳了自己的位置之后,攻破准噶尔的事情就再次提上来日程。

1726年,准噶尔的首领策旺喇布坦,为了争权夺势,准噶尔的贵族之间爆发了内斗,最后长子噶尔丹策零顺利在斗争中胜出,坐上了国王的宝座,而失败的次子罗卜藏舒努灰溜溜的逃离了自己曾经的国家。

雍正皇帝敏锐地捕捉到了准噶尔内部的动乱,认为王权交替之时正是国家根基不稳之时,此时是进攻准噶尔的最佳时机。

1729年,雍正派出岳钟琪、傅尔丹两位大将军带领清军向准噶尔进军,为了不引起准噶尔的警觉,进攻的军队将自己伪装成了前来接班的戍守兵,在边疆安营扎寨。

原本清军伪装得十分完美,但到了6月份,突然有三个蒙古人逃到了准噶尔,向他们通报了清朝出兵的讯息,这是雍正皇帝始料未及的。

既然计谋暴露,就没有继续伪装下去的必要,雍正皇帝召回了两位大将军,进攻准噶尔的计划也要重新再议。

但是另一边,收到消息的准噶尔却决定立即出兵,他们打算先偷取清军的马匹,再向清军发起进攻。事实证明,噶尔丹的这条决策是正确的。

12月时,准噶尔军成功的歼灭清军三千余人,掠走牲口12万余头。这一战使清政府损失惨重,雍正为了应对准噶尔盗马的战术,只得搬出筑城逼近的策略。

在这个战略中,清军每前行数百里就要修建一座城池,这样在准噶尔的大军袭来之时,无论是清军还是牛羊牲口都可以迅速躲进城里,准噶尔大军要是想捞点什么好处,就必须要攻破城池。

这种步步逼近的方法虽然有效,但是进展缓慢,心急的雍正认定准噶尔的大军一定会从西边发起进攻,便下令到7月之前必须将城池修建完毕,准备向准噶尔发起进攻。

清军祭出这样的策略,准噶尔不可能毫无察觉,准噶尔开始不断地让“逃兵”投奔清政府的军队,放出假消息。就这样,两个国家还没交战,便把勾心斗角的策略全都搬到了台面上。

兵戎衔接之时

在一系列错误的情报下,清政府误以为准噶尔的军团必然会从西边袭来,因此,对于北方的军事部署就相对较弱,而这也成了清政府兵败的主要原因。

清军进攻的军队主要分两队,第一队由2000人的军队与60人的前锋部队组成,而第二队则是整齐的2000人援军。

18日,在向导的带领下,清军来到博克托岭下与准噶尔兵兵戎相接。由于在此地的准噶尔士兵并没有预料到清军会袭击此地,在交战之前他们还忙着放牧,因此在这次交战中清军占据优势。

21日,由于傅尔丹认为准噶尔士兵全都守在山上,不愿下来与清军交战,但山地又是易守难攻之地,如果贸然进攻必然损失惨重,因此清军应该主动后撤,诱敌下山。

于是,原本占据了优势的清军反而开始向和通泊方向撤退,这就给了毫无准备的准噶尔军一点喘息的机会。

双方交手四天,这四天虽然清军一直占据优势,但是却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反而准噶尔方面的军队集结完毕,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

就在清军决定后撤移营的那天晚上,天气突变,狂风暴雨汹涌袭来,准噶尔军便趁着这个机会将定寿部分的军队包围起来,击溃了1000名来自黑龙江的士兵,而带领他们的副都统西弥赖选择自尽。

在自己的战友被包围后,清军也迅速做出反应,前往支援,准噶尔可以说是在这场战争中孤注一掷,不留余力地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与火炮,统领小策零敦多布更是身先士卒,冲入敌阵,这也给了准噶尔军很大的鼓舞,准噶尔的士兵们纷纷像打了鸡血一般冲入阵中与清军厮杀。

清军没有营地也没有外援,很快便被打得溃不成军,四散逃离,马尔齐战死沙场。

准噶尔打响反击的一天后,被包围的定寿部便全军覆没,除了觉罗海兰之外,其他将领却都葬身沙场,准噶尔尝到了胜利的甜头,准备向清军大营发起进攻。

此时,清军内部也出了乱子,前线惨痛的战局让一些将领内心动摇,22日的凌晨便有一营因此不攻自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无疑放大了清军心中的不安,在23日准噶尔重兵袭来之时,清军早已军心涣散,败局已定。

小结:

和通泊之战是清朝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战,甚至有美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战直接影响了清朝与中亚地区的历史。

这一次惨败直接击碎了雍正皇帝一统西北的梦想,还迫使清政府主动让步向准噶尔求和。而对于准噶尔来说,这一战也是赌上了国家的命运。

在此之前,清军可谓是战无不胜,在纸面上看来,清政府的军力是准噶尔很难招架的,这一战直接为准噶尔争取到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不过历史中关于这一战的记载不是很准确,在正史中没有关于这场战争详细的记载,而野史将许多事情歪曲捏造,因此当今关于这一战的描述可信度都有待讨论。

1.《老杉说历史 和通泊之战:大清1万精锐全军覆没,14位高级将领战死沙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杉说历史 和通泊之战:大清1万精锐全军覆没,14位高级将领战死沙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7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