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谈论了007系列电影能成功的各种因素。
那么,今天,我们的主要角度是文化方面。
007系列电影,其实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体系,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输出。
电影诞生已经一百多年,发展最好的是美国的“好莱坞”和印度的“宝莱坞”,并且,在电影之外,也包括日本的动漫产业,电影和动漫,都是强大的文化价值输出,一方面为这些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外溢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软实力”,这些“软实力”,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无形之中改变了我们,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情。
比如国人对于外国的向往,大批的国人移民海外,还有崇洋媚外思潮的形成,不都是那些西方价值观输出的结果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价值观也是“糖衣炮弹”,而电影,就是糖衣炮弹的“先锋”,无声无息,改变人心,是很可怕的。
那些电影、动漫好看吗?肯定好看!
好看,那为什么,我们拍不出来??恐怕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原因吧。
我国也有灿烂的电影工业和发展史,也有十几亿的人口消费市场,但就像烂泥扶不起来的男足一样,电影为什么就总是发展不起来呢?
归根到底,还是文化建设落后太多了了吧。
可能你会说,我们这几年也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动漫作品啊,我想说,就算有几部,放在全部电影市场里面所占的比例,那连个泥鳅都算不上。
国内范围内,更多的是,为了资本运作而拍出来的商业片,或者为了哗众取宠、快速成名而拍的“烂片”,甚至还有为了捧红某些女艺人的“人情片”,这样的背景下,怎能拍出好电影来?
真正的好电影的氛围,起码是精益求精的,起码是有艺术性、有延展性的吧,而不是红火一时,收割了观众的金钱就淹没了,那样,只能成为赚钱工具,而不是真正的余音绕梁的电影。
还有就是,电影的规模、成熟程度、严谨程度。
放眼国内市场,就算好多所谓“学院派”的导演、制片,所受的教育和文化体系修养也是有限的,还有很多是关系户或者星二代、星三代。里面有多少水分,恐怕谁也不知道了。
单从电影质量上来说,90%都是有待商榷的,手握资源的人不一定有才,有才的人不一定有资源,这就是现状。
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电影,除了某些具有情怀的能打动人心,其余的都是不伦不类,甚至还拍出很多烂片,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没用。
有的票房虽然很火,只是因为消费者的基数比较大,国人有凑热闹的习惯,但观众的欣赏水平还是很不好说的。
谁让我们人傻钱多呢?只是作为一个赚钱项目,或者洗钱工具,只要风头对路,大笔的热钱就涌向了电影行业,根本不管电影的品质如何,赚钱就是王。
没有了工匠精神,没有人去用心打磨一部电影,每一部电影都这样,每一个电影工作者都这样,怎么能好?
反正我是没有胃口,去电影院看国产电影,已经很久了。
文化底蕴,才应该是一部电影的魂。
文化建设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文化自信也不是说说就能立马改变实现的。
就从当下的教育环境来说,主要还是应试教育、择业教育,而不是为了文化积淀而进行的教育。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灿烂绚丽,并且是世界上唯一历史记录不曾断代的文明。
虽然,历次改朝换代,都会有毁坏毁灭文明文化的事情发生,但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种子和脉络都基本流传下来了,经史子集,传至近代,社会变革,世界范围的文化大融合,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格局,改变着每一个人,这其中,就包括你和我。
这其中既有机遇,也是有很多危机的。
我国古代,只重视文科,四书五经,只要文章写得好,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仕做官,所以古代但凡有点名堂的人,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也都是比较精通的,除了改朝换代的个别动乱时期,传统文化传承也是很有章法的。
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统治终结,国家进入到共和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增加,除了国学文科以外,也不断学习到了其他的学科,文科的比例虽然下降,但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民国时期,虽然经常有战乱,民不聊生,但是文化氛围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相对宽松的,也涌现出了很多“偏科”的国学大师。比如沈从文,数学考试从来不及格,也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大的教授。还有著名作家冰心的丈夫吴文藻,被冰心称为“马-香丁-羽毛纱-样样都差”,但也是著名学者。还有鲁迅、徐悲鸿、齐白石、吴昌硕等很多大家,都在民国时期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以后,万象更新,本来是极有希望实现文化复兴的,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和摧残,直到改革开放开始以后,才逐渐恢复,但是大错已成,想要重建,谈何容易。
现在的教育体制,大家都知道是应试教育,只是为了获得学历文凭,是为了将来在寻找工作的时候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底气。这样的教育是为了现实利益,是很现实的。
从评价体制上来说,也是唯分数论,只考察考试分数,别的考虑方面细微的可以考虑不计。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善于看书、考试的“人才”,但在其他方面:能力、悟性、创造力、探索力、想象力等方面却严重不足,但是这种评价体系在短时间内又难以改变。
从学科设置上来说,文理科不平衡,数理化占了很大比重,文科、理科学生所占比例大概是1:8甚至1:10以上。原因是,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文科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选择余地比较小。
还有一个问题是,外语所占比例太大。建国初期,由于和苏联的关系很好,我国所学习的主要外语是俄语,后来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升温,我们转而大规模学习英语。英语成为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因此,就出现一个很怪异的现象,很多幼儿园里,孩子们连自己的母语都没有学好,就要拼命去学习英语,社会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也是层层叠叠,学生们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几乎占据了所有学习的一半。在大学里,英语四级考试没有通过就不能毕业,而真正到了工作阶段,99%的工作内容都和英语八竿子打不着,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笑话。
我们对于英语变态的崇拜和学习,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可是仔细想想,不管是从文化建设,还是从社会实用上面来说,除了少部分以外语为专业,外贸、翻译、外交、教学等专业的工作需要,英语真有那么重要吗?
相应的,看看我们的母语,汉语的学习,现状真的是很糟糕。
有很多很多例子,值得我们深思。
比如,即便是大学里面的教授,还有念错字的时候。某知名网红教授,都把“耄耋”念错,形象大损。有很多人也是白字先生,闹出了很多笑话。
念字尚且如此,更何况书写。
尤其是电脑、手机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多少人已经很久没有写过字了?
关于汉语的遣词造句,原创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创作力的缺失和造假,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了应对一些现实的问题,有多少人走上或者准备走上造假的道路?
比如,大学毕业需要写论文,有多少是靠网上东拼西凑“荡”出来的?
比如,评定职称也需要写论文,有多少是找枪手写的,甚至是花钱买来的?
国人的国语素养,真是到了该重点审视的时候了。
且不说复兴传统文化,我看能学好语文都难。
但是文化建设,又必须从学好语文做起。最起码,大学以前的语文都要学好。
有一个例子,前几年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特别设置了文化题的环节,可是很多比赛选手都回答不上来,看得评委老师也是很无语,还说那些都是中学里面的语文知识,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当一个民族的母语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心情去学外语,去做别的事情?
文化建设不是比划比划做做样子,不是拿着毛笔摆拍几张照片就过去了,更重要的是骨子里面的浸润,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广大的人民基数才能传承下去。
文化的价值不可估量,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维护做得太少了。
以至于,好多最优良的敦煌古卷都在外国博物馆;好多最优良的中国青铜器都在日本;还有和服和刀具,那都是唐宋时期,日本从我们这里学过去的,现在反倒成了日本的标志、标签,多么讽刺?
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宝贵文物流失海外,为了经济利益,还有很多人不顾风险大肆盗挖、走私,这都是数典忘祖的行为,严重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
我们的文化建设,终究还是要靠教育,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以我个人的看法,小学阶段是不应该学习外语的,而是要加大汉语的学习,不一定要照搬四书五经的内容,但是一定要培养基本的汉语言素养,为今后汉文化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小学以后,外语的比例应该适当降低一些,把汉语语文学习贯彻始终,提高语文运用、创作的培养比例。把我们的母语-汉语,作为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
如果母语都学习不好,阅读理解能力不行,那学习别的学科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就算到了工作阶段,运用最多的也还是母语吧。
至于业余阅读,书法绘画,那都是心性使然,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一万个人里面有几个人爱好,那就能把火种传承下去,那就难保不会以后再出几个王羲之、赵孟頫、李白、杜甫。
当然,篇幅有限,上面说的,都是一些很浅显、很皮毛的东西,具体的还需要大家从各个方面一起来探索努力。
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基础的东西,准备了幼苗所需要的合适土壤,再给予幼苗适当的宽松引领,相信每个幼苗都会成长为独挡一方的参天大树,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总有那么一天会枝繁叶茂。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有自己的007电影,也会有自己的价值输出,不是一味照搬,不是一味模仿,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但不管怎么说,不是现在,还要很久。
总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但这次也只能说这么多了。以后有机会再继续探讨。
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
大家都加油吧!
本文完
1.《关于007系列电影国语版我想说从007电影,看我们的文化建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007系列电影国语版我想说从007电影,看我们的文化建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1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