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目前,中国最大的地方新疆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包括她遥远的过去。

新疆发展的历史是纷繁复杂的,要把她讲清楚,是不易的,而要在不太长的篇幅中描述她的面貌、厘清她的脉络,并能让一般读者了解和认识她,就更不易了。本网连续刊发相关系列文章,试图让你在一篇篇不长的文字中,了解她的面貌。

平定准噶尔部,统一新疆大部

清朝于1644年入关并取代明朝。1671年,噶尔丹取得准噶尔统治权后,准噶尔汗国进入了鼎盛时期。与所有强大起来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准部也向四周扩张,占领了广大的蒙古草原和西域辽阔的疆域,进而直接威胁清王朝。

1688-1697年,清康熙“御驾亲征”,统率大军击败噶尔丹。噶尔丹亡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接任准噶尔汗国首领后,与清朝保持着和平关系。但随着实力的恢复与增长,策妄阿拉布坦对外扩张,于1717年侵入西藏拉萨,这使清朝在青藏乃至整个西北边疆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1720年,清廷将准噶尔军队逐出拉萨。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立,清准关系进一步恶化,清廷再兴兵讨伐,清军前哨阵地推进到科布多(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府)—巴里坤一哈密一吐鲁番一线。之后,双方经历了近20年的相持阶段。

1745年,噶尔丹策零汗去世,其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继位于汗,1750年,汗王被其兄喇嘛达尔扎刺杀并篡位。不久,新主又被其堂兄达瓦齐所杀并夺得汗位。准噶尔贵族为争权内讧而陷入动乱,实力严重削弱。所属各部或厌战、或避乱,纷纷东归于清王朝。期间,曾助达瓦齐夺汗位的阿睦尔撒纳,又与其主争权,败后投奔清朝为将。


图为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如今,此碑依然屹立在格登山上,成为旅游景点。史玉江 摄

1755年,清军乘其内乱发兵5万,分两路,5月攻击汗国伊犁王庭。达瓦齐率亲军不到万人退守伊犁西南今昭苏县境的格登山,清军以22人夜间奇袭大营,叛军不战自溃,除达瓦齐率数十人越天山南逃至乌什被当地伯克擒获外,所部或降或亡。清政府建《格登山纪功碑》以示纪念,乾隆亲自撰写碑文。如今,此碑依然屹立在格登山上,成为旅游景点。

是年8月,当阿睦尔撒纳邀功请求封其为整个西蒙古的总台吉被拒后,其与沙俄暗中勾结,发动叛乱,伊犁失守。次年3月,清军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率数人逃至俄国境内,不久便患天花病暴死,准噶尔部被完全平定。

至此,清朝消灭了控制天山南北和中亚东部草原的准噶尔汗国,使西部边疆复归于中央王朝。期间,准噶尔汗国治下的左、右部哈萨克(大、中玉兹),东、西布鲁特先后归附清朝。另外,中亚浩罕也表示归附。至此,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到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均在清廷管辖之内。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南疆在准噶尔汗国管辖时期,天山南部各地的军政大权掌握在各城的阿奇木伯克手中,和卓只能利用宗教来影响政治。

1755年,清朝进军伊犁,吐鲁番、库车、拜城等地方首领纷纷归附清朝。5月,曾被准噶尔汗国扣押在伊犁数十年的大和卓博罗尼都、小和卓霍集占,被清军释放后率当地维吾尔民众投靠清政府。这兄弟二人,原是叶尔羌汗国伊斯兰教中白山派首领的后裔。

清政府原拟送大和卓博罗尼都往北京朝觐,留小和卓霍集占于伊犁照管部属,清军则分兵天山以南驻防,但因阿克苏阿奇木伯克等人的请求,由大小和卓回南疆招抚和协助管理维吾尔民众。于是,清廷改派大和卓前往阿克苏,并组织一支由清军、归附的准噶尔部队及维吾尔人组成的混合军队随之前往。小和卓仍留伊犁。当阿睦尔撒纳叛乱后,小和卓亦叛。清军出兵平叛,小和卓逃到南疆并鼓动大和卓反清。1757年4月,小和卓自称巴图尔汗,杀害前来宣抚的清军副都统阿敏道及随从百余人。

1758年,清军出兵天山南路,受到当地维吾尔人民的大力支持,清军兵不血刃进驻阿克苏、乌什两城。1758年5月,随军的库车阿奇木伯克招抚和田。1759年7月,清军进占叶尔羌、喀什噶尔两城。大、小和卓出逃时被擒杀。南疆西部遂告平定。

设伊犁将军府,统辖新疆

新疆建省前,在新疆实行军府制度。在伊犁设将军,在将军之下,于乌鲁木齐设立都统,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立参赞大臣,其它大城设办事大臣,小城设领队大臣。


清廷设伊犁将军府,统辖新疆。 史玉江摄

1.伊犁将军,是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的简称,设于1762年,驻伊犁惠远城(1771-1882年),沙俄侵占伊犁地区,伊犁将军府曾一度驻塔城。这是清政府驻新疆的最高军事长官,也是最高行政长官。它负责统辖天山南北各地驻防官兵的调遣,同时还兼管天山南北的行政事务,统辖归附清朝的中亚地区及哈萨克各部。因其职权比内地设置的巡抚或将军还大,所以清政府常以亲信充任此职。

2.清朝在新疆的驻军,主要是八旗和绿营两种。前者以满族人为主,其次是蒙古、锡伯、索伦等人。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享有特殊照顾。后者多为汉族兵所组成,包括回族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又以军屯为主。军种分为驻防和换防两种。前者可以随带家眷,后者不能。在北疆和东疆以驻防军为主。在南疆都是换防军。当时驻军达38700多人,主要在北疆和东疆,占总数4/5强;其余在南疆。

3.设立军台和卡伦,保障交通和边防。在乾隆时,新疆共有军台(兵站)167个,营塘(次一级兵站)63个,驿站39个。卡伦,即边境哨所,每卡伦驻兵10-30人不等。卡伦分为三种:一是常驻卡伦,一般离边界较远。二是移设卡伦,离边界不远,其地点不固定,随季节变化而移动。三是添设卡伦,在边界附近,不常驻兵。当时,受伊犁将军管辖的卡伦有117座。

实行四种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

1.在内地移民聚居区设立州县。1773年在乌鲁木齐同知的基础上设迪化直隶州,隶属于甘肃布政司。下辖阜康、昌吉、绥来(今玛纳斯)三县。同年又在安西厅同知的基础上设镇西府(今巴里坤)、下辖奇台、宜禾(今伊吾)二县。

另外,清政府于1759年和1776年,在哈密设立抚民通判和巡检,在吐鲁番设立同知和巡检,同属于甘肃布政司。

2.驻军管辖。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晶河(今精河)等地,是驻军屯戍之地,居民稀少,故以参赞大臣、领队大臣、总兵等管辖。

3.在南疆实行伯克制。伯克系维吾尔语音译,是首领、头目之意。清政府自统一天山南部后,沿用此制到1887年废止。但与清在疆之前不同,各级伯克不能世袭,下级伯克还要实行回避制度。伯克的任免升调必须经由当地办事大臣办理,并按清朝官制授予品级,一般为三至七品官,当时的伯克制,实行政教分离,阿訇既不能兼任伯克,也不能干预政务。当时南疆各地共设伯克289人。

4.扎萨克制。扎萨克系蒙古语音译,为部落首领或各旗首领。此制在北疆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以及东疆哈密、吐鲁番的维吾尔族功臣中继续实行。其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贵族封号,都由清政府册封。他们基本上都是世袭的,并享有各种封建特权。

清统一新疆后的60余年,是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的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随着内部社会矛盾的凸显,中亚浩罕贵族与逃亡的和卓家族的入侵及发动叛乱,使新疆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本文执笔:李德华 李绍先;注释和参考资料部分在此省略。)

1.《【1773年的清代移民】新疆发展简史•节选10 清朝如何平定新疆内乱并统一新疆(上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773年的清代移民】新疆发展简史•节选10 清朝如何平定新疆内乱并统一新疆(上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1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