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芈月传》谈全国服装色彩

《芈月传》热播也引起了最多的吐槽,成为今年最大的“口戏”。

《芈月传》集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高饱和度画风一出,就被观众给了差评,其中反应最大的集中在剧中的颜色上:

观众对该剧“花花绿绿”的服装质疑不断,随便摘录一些观众的吐槽::“战国时候的衣服有这么鲜艳吗?”“大红大绿大紫的,那颜色闪得眼都要瞎了,怎战国时的服装没这么五颜六色吧?”战国至秦朝的服饰是这样的吗?

芈月传的年代是公元前250年左右吧貌似,距今快2300年,你能想象服饰能华丽到哪儿去么。。。

秦国崇尚水德,以黑为尊。。。楚国以黄色为尊。。所以,感觉这些衣服太花了。

颜色太艳了一些、那时候的颜色应该素一些。

那个时侯能染上鲜艳颜色的染料都非常不易得,普通人家哪穿得了那么好!

服饰肯定是根据历史来,哪能想华丽就华丽?

是战国时期么?颜色是不是有点太艳了 好像看其他电视剧汉朝包括之前的年代衣服都以素为主。

古代很多很靓丽的颜色都染不出来,更何况是战国,颜色确实太明艳了。

再对比号称“每套服装近万元”的新闻,好想揪着剧组服装道具师的领子吼:你当我不上淘宝吗!!!?

自古历史如熊猫,不许观众见颜色!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传统色彩研究和教学的人士,我说点自己的看法。

总体来说,剧中对主要颜色的把握还是正确的,即红、黑色。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崇尚的颜色各不相同,当时楚国尚红,秦国尚黑,楚学大家张正明在《楚文化史》中说,“楚俗尚赤(红色)”。《墨子·公孟篇》里也说,“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其中“绛衣”就是赤色的衣服。

中国服饰制度中以服色来标明官员等级制度,古已有之,历代尊崇的颜色都与各个朝代的颜色崇尚(五行)有关。西周之前的各朝,夏以木德,尚青;殷以金德,尚白;周以火德,崇尚红色;秦代以水为德,推崇黑色。也就是说,芈月诞生于楚国楚威王时,其朝廷与国家,推崇红色;到了秦昭王时期,秦国推崇的是黑色,社会上应当以黑色为时尚之色。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这些构思与制作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剧中层层叠叠的衣边长被观众误认为是多层衣服,其实是“锦为沿",这个是没错的!

其错误最多的在于剧中的色彩应用太乱!

该剧是宫中戏,服饰色彩以后宫为主,来自各国的嫔妃们带来了战国时期各国的色彩,尤其以来自楚国的王后和芈月为代表。

楚国服饰在春秋战国发展迅速,品种丰富,式样精美,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服装,且对秦汉时期的服装式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服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服饰史的角度看,目前东周时期楚国的服饰资料发现最多,不仅有大量的绘画、造型资料,还有一批难得的实物,为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楚人的衣着具有地域色彩,历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专称。与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泼,无拘无束,富于创新精神,敢于别具一格、表现个性,这种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动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断地推陈出新。

沈从文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说:“楚服的特征是男女衣着多趋于瘦长,领缘较宽,绕襟旋转而下,衣多特别华美,红绿缤纷,衣上有着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纹,边缘多较宽做规矩图案,一望而知,衣着材料必出于印、绘、绣等不同加工,边缘则使用较厚重织锦。”

楚服在服装款式、衣料、色彩、图案上都有着地处南国的特色。《战国策·秦策》中有这样的记载:“不韦使楚服而见(华阳夫人)。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姚宏注:“楚服,盛服。”鲍彪注:“以王后楚人,故服楚制以悦之。”可见,此刻用以博得王后注目的是不同于北国的楚乡服饰。

楚国服饰的颜色可查的依据比其他几个国家都多,楚墓出土的丝织品颜色有红、黄、绿、蓝、紫、棕、褐、黑及藕色等。可见,楚人对色彩强烈的爱好,也推动了古代染色工艺的发展。丝绸是服饰的材料,而服饰最能体现人的爱美心理,五颜六色的丝织品,更能满足楚人对色彩的欲求。刺绣的色彩更复杂,有红、绿、蓝、棕、黄、褐、黄、金黄、深红、朱红、桔红、草绿等等。

正因如此,该剧剧组服装指导陈同勋指出,楚国制造业相当发达,《左传》中提到楚国的丝织品色泽艳丽轻薄,绣品精美极致。所以在《芈月传》的服饰创作思路上,保持了那个时期色彩的艳丽,具体体现楚国尚红,宫中华服烈艳。

看似有理,其实无知!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还不能做到什么颜色都有,有些颜色染料来源匮乏,染色困难,如红色(当时称为:绛色),染料来源朱砂、茜草,都是非常昂贵的,一般官员和富豪也穿不起,可剧中大红亮瞎你的眼!一个王后穿穿也就罢了,其他人都滥穿,你以为是白菜价呢?那个魏夫人也是经常穿,更甚地是主仆同色,国王与太监同色!

。剧中竟然出现现在才有的“红地毯”,

那要多少银子?当时的秦国连军装都发不起,武士们是自费军服,所以秦国的军服是五颜六色,而不是剧中整齐的黑色。还有紫色,当时只有“齐王好紫”,耗尽国力,即使在当时的齐国,“五素不得一紫”,就是说,一匹紫色的丝绸,可以等价五匹白色的丝绸!剧中却满眼都是紫色,奴婢都可以穿紫色,可见该剧请的历史顾问及服装指导们一点传统色彩常识都没有。难怪观众说剧中尽显“阿宝色”。加上劣质布料加染上的是化学染色,颜色刺眼,完全不同于天然染色的服装颜色,大家不吐槽才怪!

还有就是,秦王也是一国君王,从头到尾就是那几件颜色的朝服,不管是否上朝下朝都穿,不分场合,官员的朝服也是一成不变的工作服,哈哈,奇葩!

再就是秦军的军服,当时是没有统一颜色的。

根据对数百件陶俑的服装进行分析对比表明,由于秦国军队没有统一的军服,士兵自备的服装

颜色各随所好,色彩绚丽多样,尤以绿色最为流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时尚和生活情趣。这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俑考古队负责人袁仲一,在昨天举行的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研究成果。袁仲一根据已出土的陶俑身上的颜色残迹,对不同兵种、不同个体的武士俑的服装颜色进行细致的研究后发现:秦国三大兵种步兵、车兵、骑兵没有统一的服装颜色。据对277件陶俑统计:上衣绿色占42.6%,红色占31.8%,粉紫占18.8%。在425件陶俑中下衣,绿色占52.5%,红色占18.4%,天蓝色占14.4%。由此可见,秦人服装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要流行色,白、黑、黄色很少。另外,秦人很注意上下衣的色彩的相异和搭配,采用对比强烈的色调,显得明快热烈,生机盎然。

秦国军队服装颜色何以各人不同?袁仲一认为,这是因为秦国实行征兵制,平民在服兵役期间穿的衣服是自备的。

秦人尚黑,自有其原因。《 史记·封禅书》曰: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还有学者认为,秦人尚黑,和其图腾有关。以玄鸟为图腾的秦人,在其东征统一天下之前,就有着黑色情结。玄鸟不就是黑色的吗?黑色所代表的厚重、务实、肃杀,其实最暗合秦人的铁血精神。

秦国服饰尚黑,除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还和当时全民皆兵有很大关系.当时,秦国实行的奖励军功政策,是平民百姓加官进爵的唯一出路。秦军的军旗颜色是黑色。当时全国人口500万,军队就有100万士兵,下级军官及士兵军服装全由个人准备,

袁仲一根据已出土的陶俑身上的颜色残迹,对不同兵种、不同个体的武士俑的服装颜色进行细致研究后发现:秦军三大兵种步兵、车兵、骑兵没有统一的服装颜色,他们身着铠甲是由政府统一发放的,所以同一兵种、地位相同的士兵穿的铠甲的形制和颜色比较一致,即:铠甲片为褐色,甲带为红色。但铠甲内的上衣、下衣和护腿、围领、袖口的颜色则各人颇不一致。秦人服装以绿红紫蓝为流行色

据他对发掘出土、保留了颜色残迹的大批陶俑作分类统计,在277件陶俑上衣中,绿色118件(42.6%)、红色88件(31.8%)、粉紫色52件(18.8%)、天蓝色16件(6%)、白色2件(0.7%)、褐黑色1件(0.4%)。

在425件陶俑下衣中,绿色233件(52.5%)、红色78件(18.4%)、天蓝色61件(14.4%)、粉紫色50件(11.8%)、白色13件(3.1%)。

在177件护腿中,粉绿色102件(57.6%),其次为粉紫色29件、红色20件、天蓝色19件、白色7件。

在182件围领中,绿色68件(37.4%),其次为粉紫色60件、朱红色26件、白色18件,天蓝色10件。

在239件袖口中,绿色99件(41.4%),其次为粉紫色80件、朱红色47件、天蓝色8件、白色5件。

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秦人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要流行色,其中绿色最受欢迎,白、黑色很少,黄色竟未发现1件。另外,秦人很注意上下衣及袖口、领口的色彩相异和搭配。如绿色的上衣,下身穿天蓝或粉紫或红色的裤子;红色的上衣,下穿深蓝色或浅绿色的裤子;绿色的长衣,镶着朱红色的领和袖口;红色的长衣,镶着绿色或粉紫或天蓝色的边缘。这种颜色的搭配采用强烈、鲜艳的对比色,显得明快、热烈,生机盎然。

秦国实行征兵制,平民在服兵役期间服装除铠甲统一发放外,其余衣服自备。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发现的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写在木片上的家信,这是参加攻打今河南淮阳的秦军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两人向家中写的要衣服和钱的信。黑夫的信中说收到信后,“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知也。愿母遗里夫用勿少。”意思是说,如果家乡安陆布价低廉,可以做成衣服捎来;如果价高,就把钱捎来由我在这里制作或购买。惊的信中说:“愿母遗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室(实)弗遗,即死矣。急急急!”这两信清楚表明,由于衣服由士兵自做或购置(甚至连零用钱也要从家里要),所以各人衣服的颜色不统一,可根据个人喜好自由挑选。秦军士兵来自普通老百姓,士兵服装的颜色也就是当时秦代社会的流行色,从中反映了平民大众的时尚。

中国传统色彩自有规律,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出现剧中的七彩大拼盘。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对衣冠的式样和色调要求得都是相当严格的,而秦朝的服饰基调是定为黑色的。那么我们来看看剧里的服装色彩,简直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试问古代有那么多的合成色吗?如果定位于古早年代的古装剧颜色太多,那毫无疑问就给人山寨的感觉。所以古人所能拥有的颜色,也就局限于他们所能通过天然物质得到的颜色。尽管楚国当时的丝织印染技术较发达,也远没达到剧中所出现的情况。虽说艺术可以适当夸张,但该剧的色彩超出了观众的忍耐限度,也反映出相关主创人员对传统色彩知识的严重匮乏。五色使人盲!色彩的堆砌只会引起反感。该剧既然叫“XX传”,那就不能戏说,戏穿,戏弄观众。。。。。。

还有一点让观众吐槽的是秦王后、芈八子穿的缀满羽毛的服装,按剧组服装指导的说法,是因为楚人崇凤,尽管如此,楚人不是鸟人,从来没有楚国服饰以羽毛作凤的例子,凤凰仅是作为服装的图案,可惜剧中没有出现,只见“鸟人”!

还是来普及一下中国传统色彩的基本知识吧。从周代开始赤、黄、青三色称为彩(即现在的有彩色系},将黑与白称为色(即现在的无彩色系),这五种色彩列为正色。除正色以外,其它的颜色都称为间色。《尚书》中曾有记载“五彩彰施与五色,作服”,五色即为赤、黄、青、黑与白。春秋时期(400B.C.)的《孙子》一书中有记载“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辞源》中记载“(五色)謂青、黄、赤、白、黑也。——古盖以此五者为主要之色。”

剧中颜色以红色、黑色、紫色三色为主,前两者没错,都是五正色,没什么错,可同样大量出现大的紫色,特别是王公贵族们作为正装在公开场合穿就不合适了,因为紫色是间色,不合礼仪。孔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原指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

剧中杂色纷呈,一点色彩美感也没有,观众称为恶俗一点不为过。即使以红黑色为主,泛滥也不符合事实。以当时的经济条件,染这两个色也是要耗费极大的财力的!红色,以朱砂、茜草为主,以朱砂算,染一公斤要耗费等量的朱砂,如要做到大红浓度,竟需要3倍的朱砂。黑色:主要染料是五倍子、皂斗等,但黑色不是一遍可得的,需要几十上百遍才可染得。所以在战国时期,红、黑都是上等色,不可多得,就是在当今,要做到天然染料染色的红色、黑色,成本也不低,岂是剧组采用的“阿宝色”所能代替的?

剧里的衣服颜色多一点,艳一点,是主创们的意志,《芈月传》因为色彩太过艳丽、装饰过于繁重而导致效果浮夸。小瞧了观众们的知识水平,结果观众严重水土不服了,给差评算是与时俱进。

《芈月传》的色彩失衡,不是一个剧目的问题,在所有现代中国的剧目中都存在。观众的水品在提高,而创作者的水品太次,尤其是传统色彩在当今尚有研究不足,亟待更多人关注,在此,我作为业内人士,也呼吁艺术创作者们要补上传统色彩这一课。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需要包含艺术家们以及观众一起来努力,中国色彩才有重新焕发青春的那一天。

作者:黄荣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植物染料染色” 传承人,北京服装学院色彩中心顾问,研究生导师

1.《东周朝服看这里!从《芈月传》谈战国服饰颜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东周朝服看这里!从《芈月传》谈战国服饰颜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0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