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商朝末年的兄弟鲍伊和宿治。

商朝末年,河北省卢龙县东南一带是古竹国。

孤竹国的国君一共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

因为叔齐自幼聪明好学,孤竹国国君特别喜欢他,就有意立叔齐为太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年老病重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做。”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叔齐逃出了王宫,四处打听伯夷的下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深山隐蔽处找到了伯夷,他劝说伯夷回去继承王位,可是伯夷始终不肯反过来劝说叔齐回去,叔齐无奈,只好对伯夷说,咱俩也出来多日,估计现在二哥已经当上了国君,我们还是不要回去了,免得让二哥为难,随后两兄弟就一起过起了流亡生活。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两兄弟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但是走到半路,就遇见了周武王伐商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棺材去讨伐商纣。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质问并且劝告周武王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放走了。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成河,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举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正是公元前1046年。

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河北迁安市南),当时为孤竹国地),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下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去周朝做官。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伯夷和叔齐死后,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的粮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又问:“他们对所作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原来伯夷叔齐的行为正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儒家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强调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孔子儒家思想是东方世界的道德源泉。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德源。

但现在在我们看来,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却不可取,当时商王暴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朝顺应民意,取代商朝已经是必然,周建立起新的为民着想的朝廷岂不更好,他们可以选择看不上周朝,但也没必要去饿死,不吃周朝米,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就有些迂腐了。

但是他们的道德水平却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

谨以此故事共勉!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请关注我吧,您的阅读关注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

1.《【不吃周朝米】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当国君,到底是命重要还是气节重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不吃周朝米】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当国君,到底是命重要还是气节重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