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贾子美、景祖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是秦朝名将杜传之后爷爷杜心彦是初唐著名诗人。
他青年时期曾经过了一段清闲散漫的生活,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四岁举进士不第。第二年东游齐赵之地,三十岁回到洛阳,三十三岁时遇到他一生的挚友李白,两人结游梁、宋。天宝五载(746),杜甫到长安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场考试,落第。从天宝五载到天宝十四载的十年期间,杜甫到处献诗干谒,希冀引荐,但都落空。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被叛军抓住,后得以逃脱,前往灵武,后又入蜀,大历三年(768)年离开夔州,大历五年去世。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唐代惟一能和李白并称的诗人。他的诗歌众体兼长,其五七言律绝对仗工整,立意高远,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他的这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诗题“登高”二字,是因古时人们有重阳节九月九日登高望远的习俗。这首诗即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时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登高所作。
诗的首联写出了夔州的秋天景象。天高风急,猿啸声声,开篇就先营造了一种肃杀悲凉的意境。
颔联写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更进一步表现了深秋的萧瑟之感,为下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
颈联先是直抒胸臆,一个“悲”字既写出了秋天的悲凉,又抒发了自己感伤身世之悲。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向有伤春悲秋的情怀,如刘禹锡在《秋词》中就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且很多诗歌作品也是以伤春悲秋作为主题,杜甫也像其他文人一样,在秋天亦怀有悲伤之感。
尾联感叹韶华已逝,自己鬓发如霜,更兼生活艰苦,穷困潦倒,对生活的艰辛有种无奈之感。从杜甫的其他一些诗作中可以看到,老杜晚年的生活确实艰辛,如他在《曲江》其一中写道:“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春衣都被他拿去典当了,固然有爱喝酒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经济贫穷。又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关于老杜的这首诗,明代的胡应麟曾这样评价道:“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后代论诗家对杜甫这首诗歌的推崇。
这首诗之所以受到如此之推崇,大致有这两点原因:一是从内容上看,全诗感情真挚,不作“为赋新词强说愁”之语;二是从技巧上看,这首诗歌对仗极为工整,如颔联的“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的“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这种雕琢字句的诗歌写作手法被后来的一些诗人大力推崇。
1.《七律咏晋朝专题之老杜的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七律咏晋朝专题之老杜的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