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人类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延津镇,月月镇,天天镇。
只不过,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之前,多数微小的“震”不被感觉到罢了。
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受尽了地震的凌辱和折磨,甚至可能继续承受。因此故,中国人民对地震震因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接下来你将看到:
● 地震是上天的惩罚?
● 这个锅,康熙不背
● 再说地震是天谴,会被打脸哦
永远都不想被地震震到的值班编辑 / 老梁
地震是上天的惩罚?
地震不是一个好现象。
这从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作品《国语》中就能看出来。
书中记载说,周幽王在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80年,不幸王国内泾水、渭水和洛水三川流域都遭遇了地震,于是幽王向史官伯阳父请教。
伯阳父回答说,出现大地震,这是国家将亡的征兆啊!他接着分析地震的原因,说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意思是,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各有一定的位置,不能颠倒错乱。如果被搅乱了,那就是人在捣鬼。结果是阳气蛰伏,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阳气,逼使它不能上升,于是地震就出现了。
更惊悚的是,伯阳父还预测,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国家的寿命将不会超过12年。
●伯阳父。周朝人物连画像都不好找,就……找个剧照替代一下吧
既然如此,是谁在捣乱?明摆着的事实——幽王无道啊!史官只好借机来敲打敲打他。
结局嘛,大伙都知道。十年之后,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卒。
●没错,就是那个为博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故事并没有结束呢。把地震这类自然现象和人事搅和在一起的做法,因为伯阳父的一语成谶,得以发扬光大。
到了汉代,一代大儒董仲舒总结了前人的说法,创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理论。
他认为,像地震这样的现象,乃是因为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也就是说,灾异意味着国家政治失道。
那么“灾”、“异”是啥?董大儒又说了,“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就问你,老天爷发威,你
怕!不!怕!
更妙的是,董大儒还把君、父、夫与阳,臣、子、妻与阴联系起来。比如说,臣子凌驾于君王之上,老婆凌驾于老公之上,就会引起阴阳失衡,灾异随之而生。
大伙看出来没?董大师其实挺鸡贼的!
他一方面借“天谴”来告诫君王,治国理政要老实点;另一方面又替吾皇分忧,臣子就该有臣子的样,你若来个“汤武革命”啥的,老天爷一样不放过你,皇上也得替天行道啊!
这个锅,康熙不背
董仲舒的说辞成为主流,历经N年之久也没发生太大变化,直到出现了一位中西(学)双修的皇帝,事情才有了转机。
说的就是康熙大帝。
后人常说,康熙文治武功,一代雄主,但他这个皇帝当得挺悲催的。
据统计,清代是历代王朝中地震最多的朝代,而康熙,又是清朝皇帝中碰上地震最多的一个。
●怪我咯?
清代持续的269年间,4.75级以上地震发生了300次,康熙年间就有171次,在这其中,汶川地震那样级别的有3次,而且震源几乎都在都城附近。
我们来看看1679年9月2日,“平谷—三河”大地震发生后,康熙的表现。
时人董含《三冈识略》一书记载,大地震发生时,
“(北京城)飞沙扬尘,黑气障空,不见天日”,“人如坐波浪中,莫不倾跌”,周围“声如霹雳,鸟兽惊窜”,房屋倒塌,压死了不少官员百姓。
那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呢?古书继续说,“内外官民,日则暴处,夜则露处,不敢入室,昼夜不分,状如混沌。”
彼时的城市副中心通州,
“房坍者更甚,空中有火光,四面焚烧,哭声震天。”
大地震不仅烈度强,而且持续时间长,“帝都连震一月,亘古未有之变,举朝震惊。”
这日子没法过了!
●“平谷-三河”大地震后形成了泃河峡谷,后经扩建形成了如今的金海湖
出现如此强震,除了积极救灾外,研讨震因也是官员们工作的一部分。
搞纪委工作的官员自然嗅觉最灵敏——主抓吏治嘛,吏治不好,他们可得负有监察责任。
御史魏象枢就上奏说,
“地道,臣道也。地道不宁,乃臣子失职之故。臣子失职,乃臣不能整饬纲纪之故。臣罪当先死,以回天变。”
魏象枢书念得多,当然懂得地震发生与臣子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甚至想拉康熙的老丈人索额图一同陪葬。
不料,康熙很有担当,驳斥道,“朕薄德寡识,愆尤实多。”发生大地震,过错在他一人,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就迁怒他人。
话是这么说,康熙帝一方面自罚三杯,一方面又(划重点)说,官僚系统的乱作为诸如税负重、徇私多、司法不公等现象,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以致召水旱、日食、星变、地震、泉涸之异。”
这意思,出现大灾害,皇上要背锅,臣子也逃不了,还得背重的锅!
到了晚年,一生勤勉、治国有方的康熙开始思考人生,琢磨来琢磨去,老觉得地震和自己过不去。于是,他对所谓地震“天谴说”提出了质疑。
1721年,康熙去世前一年,他捣鼓了出了一套地震理论,文章名为《地震》,计五百余字。
此文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集体的智慧,又有康熙本人创造性、发展性的见解。
“大凡地震,皆由积气所致”,每次地震后,“积气既发,断无再大震之理”,如果还出现余震,那是地底郁积之气调整平衡,重新累积的结果。
”●康熙曰:“地震就是自然灾害,甭跟朕扯犊子!”
相比较伯阳父、董仲舒一干人等神乎其神的“气”,康熙眼里的“气”只是就现象论现象,丝毫没有扯上人间社会、道德律令。
再说地震是天谴,会被打脸哦
然而,康熙的雄文《地震》并没有在举国上下掀起学习热潮。中国人对地震的见识自康熙后,又退化了不少。
这从1879年甘肃大地震能看出端倪。
光绪五年五月十二,即公元1879年7月1日,甘肃武都、文县一带发生8.0级大震,波及陕西、四川等地,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当地“一把手”左宗棠上折子说,“微臣待罪边方,忝窃非分,兹因奉职无状,果致祸谪,应恳天恩,立赐罢斥,以昭儆戒。”
作为臣子,左宗棠没有办好分内的事,以至于上天责罚,出现了这么大的强震,所以,“请朝廷就地免职我吧”。
然而皇上的旨意来了,说左大人遇灾就反省自身的过失,精神可嘉,免职就不要谈了,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才是正事!
●左宗棠对世界的一大贡献,非“左宗棠鸡”莫属
另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张之洞,当时还只是四川分管教育的厅级干部。
他观察到“金星昼见”的现象,也上奏说,
“六月以来,金星昼见,云气有异。五月中旬,甘肃地震为灾,川、陕毗连,同时震动”;甘肃出现大地震与白天能见到金星,这两件事合在一起看,“不可谓非上苍之示儆也。”
告诫的是谁呢?
张之洞继续解释,皇太后、皇上“敬天爱民,忧勤图治”,我们做臣子的都看在眼里,皇家怎么会干出招徕地震这类的事呢?所以责任在下属。“然而臣职未尽修,民困为尽苏,外患未尽息。伏望圣心益加寅畏,堂廉交儆,敕戒群臣洗心奉职,以迓天庥。”
好话歹话都让张之洞说尽了,皇家和臣等一起背锅吧。
幸好,皇家还算大度,答复道,我们是应该加强自我修养,“恐惧修省以弭灾沴”。
●慈禧曾经这样评价:“张之洞是个实心的人”。
这一出君臣之间的鸿雁飞书,你来我往,在外人眼里简直是个传奇。
社会舆论看得有些腻歪,但又不能直接批评皇上皇太后,就给官员科普下地震知识吧。
1879年9月19日,《申报》刊发《地震解》一文说,地震就是一个自然现象,
“变异也,非灾异也”;“日月星云诸灾异,亦天之自有此变象,而非必以此警人事之征,兆人事之豫者也。”
言下之意是,地震与人的作为,有个毛关系?
●1879年9月19日,《申报》刊发的《地震解》
相比上两篇文章,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发表在《万国公报》上的《地震星见说》更见科学水准。
艾约瑟说,数百年间,西方搞科研的人从未将地震与天象联系在一起。
地球绕日旋转,金星也绕日旋转,都有一定的运行周期。只不过两者周期不一样,要说金星昼见其实是很平常的现象,只不过大家没有留心,所以一见这种现象就大惊小怪。
艾约瑟还劝中国人多到同文馆走走,在这个培养翻译人才兼教授西方科技知识的学校,学习“真学”,搞搞科研。如此一来,那些“古学”自然弃之如敝屣。
●同文馆中的外语课程
等到清末,政府下决心废除科举,建立一套现代教育体制的时候,有关地震的科学教育已进入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课堂中。
1908年,中国地理学家张相文编写的《新撰地文学》有言,“有一次震动之后,经若干时间,复觉微震者,是由地形地质之差而震波回返也”,这用的是地震波解释余震的现象,已从根本上超越了古书常常提到的、不可捉摸的“气”。
●张相文,中国近代地理学系奠基人,以“秦岭—淮河”划分中国南北的论述,最早由他提出
坐拥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探索地震震因的道路上,终于和世界
接!轨!了!
再往后,皇帝也没了,更没有人客气道歉,震就震吧,反正它就是一场自然灾害。
1.《1679年周朝专题之天灾的锅,皇上和老爷们就不背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679年周朝专题之天灾的锅,皇上和老爷们就不背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