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这篇文章作者是原创的,被单独选中上头条,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抄袭!

看到这个标题店进来的朋友们会好奇《明史》中到底有哪些64个字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好吧,我也不跟大家卖关子了。具体记录如下。

“紫智华,军队千户,阴谋战斗力提升亲军指挥佥。

从定中原,进指挥使。滕州段士雄反,骧讨平之。捕倭浙东,斩获多,擢都督佥事,见亲任,尝掌锦衣卫事,典诏狱。后坐胡惟庸党死。”

这段记载讲的什么,咱们一会儿再说,在这之前,有一个人名大家必须要知道——毛骧。

毛骧是谁?《明史》里说他是大明朝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

锦衣卫指挥使其实就是锦衣卫的最高指挥官。了解一点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锦衣卫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职能就是搞特务,说得再清楚点就是帮助皇帝做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按理说,《明史》中有这么一个人的记载也没啥大不了的,但怪就怪在除了这64个字以外,整部《明史》就再也没有任何关于毛骧的记录了!

你不觉得有些奇怪吗?

第一,《明史》的编撰者张廷玉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人,满人入关以后,清朝皇帝授命他去编撰前朝历史,这就意味着张廷玉可以翻阅全部的前朝官方资料——连明朝不起眼的妃嫔都有详细的出生年月,堂堂锦衣卫指挥使却只有寥寥64个字的记载,这实在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第二,毛骧之后被记录的锦衣卫指挥使大多都有着详细的人物生平,比如纪纲,宋忠、刘勉、徐恭等等,虽然和“十六帝本纪”没法比,但也不像毛骧这般寒碜——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种种迹象表明,毛骧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张廷玉之所以只给出64个字的简述,并不是他不想写,而很有可能是因为压根就没有多少关于毛骧的资料!

我们回到上述的64字记录,先来看看第一段文字:

“子骧,管军千户,积功擢亲军指挥佥事。”

大意就是:毛骧曾经做过千户,后来因为战功卓著被朱元璋封为亲军指挥佥事。

亲军指挥佥事是朱元璋在攻下南京以后设立的官职,而朱元璋是在1356年占领南京的,也就是说毛骧最早是在1356年成为亲军指挥佥事的,在此之前,他是朱元璋手下的千户。

按照当时朱元璋的实力来看,千户并不是一个大官,因为当时朱元璋至少坐拥10万人,之后,毛骧就被晋升为亲军指挥佥事,由此可见,毛骧从跟随朱元璋开始就深得朱元璋的赏识。

另外,“亲军”是朱元璋的禁卫军,能担当这支部队的首领,说明毛骧是一个极为忠诚的人。

接下来是第二段:

“从定中原,进指挥使。滕州段士雄反,骧讨平之。捕倭浙东,斩获多,擢都督佥事”

大意是:朱元璋平定中原后,毛骧晋升为指挥使,后来段士雄谋反,毛骧平定了叛乱,再后来又在浙江剿灭倭寇,被提拔为都督佥事。

按照常理,外出打仗并不是亲军的职责,而毛骧率领部队四处征战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此时的他开始真正接触军务,朱元璋有意识地把他往将领方面去培养。

都督佥事一职是朱元璋开国以后设立的,其地位相当于南京军区总长,他掌管着大明朝首都的所有卫戍部队,到这儿,应该就是毛骧这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巅峰了。

而之后毛骧的人生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史》记载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见亲任,尝掌锦衣卫事,典诏狱。后坐胡惟庸党死。”

大意是:毛骧后来被朱元璋更加器重,当上了锦衣卫指挥使,掌管诏狱,最后因为“胡惟庸案”遭到连坐而被赐死。

虽说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立的,但根据历史事实来看,正式设立“锦衣卫”这个职务是在1383年,而毛骧上一次得到升迁是在1368年,中间有将近15年的时间是空白的,无论是明朝官方资料,还是张廷玉的《明史》都没有任何记载。

而这15年间所发生的事情,正是我们需要去挖掘的历史真相——为何堂堂首都军区总长会凭空消失15年呢?

从1368年到1383年,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迎来了它的第一次权力危机——相权和皇权不再融洽,二者只能容其一。

当过明朝宰相的人其实没几个,一只手都能数过来——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徐达,而按照时间节点来看,要想挖掘历史,最主要的人物就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尤其是胡惟庸。

胡惟庸的上台完全就是被精心策划过的!

李善长是胡惟庸的老丈人,他推荐胡惟庸担任宰相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私心,而朱元璋的另一个开国功臣刘伯温则对胡惟庸没什么好感,刘伯温多次提醒朱元璋,胡惟庸这个人不牢靠,迟早要出大事。

可朱元璋最终还是提拔了胡惟庸,这不是他给李善长面子,而是对“丞相”这一职务的捧杀——毕竟只有愚蠢的人当宰相才有机会被找到弱点。

朱元璋要挑战的并不是胡惟庸,而是维系了中国政治一千多年的相权,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需要有人配合自己,而这个人就是毛骧。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说,但我们多少可以推断出来。

皇权和相权一旦爆发冲突,很有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兵变,而作为首都军区总长的毛骧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他的选边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筹码。

至于选哪边站,我们之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忠诚的毛骧百分百会站在朱元璋一边——毛骧要帮助皇权消灭相权!

而毛骧当时的作用就好比是一剂催化剂,他需要利用职务之便不断地给相权施压,在皇帝的明示或者暗示下,让整个政治生态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而具体的做法自然就是特务的那一套,尽管作为武将不太容易插手文官集团内部的事务,但毛骧也明白,文官集团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内斗,只要挑起文官们的内讧,相权这一边的实力就会大大削弱。

其实,朱元璋在指示毛骧之前曾经给另一个人暗示过类似的任务,这个人就是汪广洋——他提拔汪广洋做右丞相,想让他率先挑起对胡惟庸的斗争。

但可惜的是,汪广洋虽然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但他不愿意选边站,对于朱元璋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始终保持沉默,要么就是不说话要么就是一问三不知,直接导致政局主动权一度落入胡惟庸手里,于是,汪广洋就变成了朱元璋的弃子,改由毛骧负责执行这项任务。

总体来看,毛骧的工作做得还是很到位的。

胡惟庸1377年上台,1380年就被处死,紧跟着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遭到废除,皇权成为了明朝唯一的权力巅峰。

但无论如何,棋子终究是棋子,朱元璋是一个很在乎人设的帝王,如此阴暗的政治操弄他是不可能来背这个锅的,或许在毛骧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忠诚的毛骧要为他的个人崇拜献出一切。

甚至包括要把他从历史中抹除,这也就是为什么对明史了若指掌的张廷玉都只能挤出这区区64个字的原因,而凿开这64个字,我们就会看见,这背后是成千上万条人命被屠戮的残酷真相!

1.《明史里最不起眼的记载,只有64个字,但背后却是一段绝密的历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明史里最不起眼的记载,只有64个字,但背后却是一段绝密的历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