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的入侵、内游区的动乱、小冰期造成的自然灾害(从崇川元年到崇川十四年有10次旱涝等自然灾害)、瘟疫等17年来登上王位的明朝亡国之君崇真帝,可以说是受到最多同情的皇帝。(莎士比亚)。
明朝为什么亡于崇祯帝?真的是崇祯帝所说的“诸臣误朕也”?其实无论是外敌(满清),还是内患(流寇),或天灾、瘟疫等天时,都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崇祯帝——有小聪明、但无大智慧!
但本文无意就这个话题展开。本文想要说的在崇祯朝中和以“天子死社稷”形象的崇祯帝截然相反的——崇祯朝中的一心想要和满清议和、南迁的投降派们。
在专讲气节的明朝中,奉行实用主义的投降派就显得难能可贵!
崇祯帝
袁崇焕
袁崇焕的形象一直都是以抗战为主的,说袁崇焕是投降派,估计很多人都得气炸!但本文的投降派,是相对忠贞的气节派而言的,其概念和内涵,和实用主义是一致的。
天启6年10月,袁崇焕派遣鎦南木座喇嘛以吊唁的名义去满清军中,主动提出议和。袁崇焕的书信开头:
“辽东提督部院,致书于汗帐下:再辱书教,知汗渐欲恭顺天朝,息兵戈以休养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鉴之,将来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无量也。”
鎦南木座喇嘛回报刚即位的皇太极的意见。天启帝认为皇太极没有诚意:“喇嘛请劝之书诈也。宜整以备之。无为逊言所愚。”
天启7年1月,皇太极派遣使者答复。2月,袁崇焕上奏满清派遣议和的事情,但天启帝依然认为皇太极没有议和的诚意。在满清攻打朝鲜之际,袁崇焕修复锦州、中左、大凌三城。
袁崇焕派人和皇太极议和,虽然最终没有能够议和成功,但却趁满清攻打朝鲜自己,构建完成了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宁锦大战之后,袁崇焕因为在宁锦大战中不发宁远兵救锦州被弹劾而不得不以病辞职。
网友Evawen所制作的明末东北边疆战略态势图
天启7年,天启帝在8月份去世,崇祯帝即位,重新启用袁崇焕。
崇祯元年7月,崇祯帝陛见袁崇焕。袁崇焕在给崇祯帝的上书中写出了他的基本平辽策略: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
简单说,守是常态,战是少数,议和是能议则议。守是为了步步为营的推进,战是保障守的成果,议和则是战和守的目的。袁崇焕杀毛文龙,也有出于议和的目的——表达自己议和的诚意!
对于毛文龙,袁崇焕的看法应该和《明史》的看法是一致的: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且惟务广招商贾,贩易禁物,名济朝鲜,实阑出塞,无事则鬻参贩布为业,有事亦罕得其用。”
认为毛文龙既浪费军饷,又没有实际效用,这是袁崇焕为表达议和诚意而杀毛文龙的原因。当然,表达议和诚意,只是袁崇焕杀毛文龙的一个原因。
老实的说,如果袁崇焕想要践行他答应崇祯帝5年内平定辽东的承诺,除了议和之外,没有第二条道路。袁崇焕要求崇祯帝给予他辽东事务专权, 杀毛文龙等,都是一个目的:以固守逼议和。
杨嗣昌
杨嗣昌,万历38年进士。崇祯9年,因兵部尚书张凤翼去世,崇祯帝任命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四正六隅之法要对付流寇,成果是:张献忠、罗汝才投降,李自成大败只得带着刘宗敏等17人逃入商洛山中躲藏。
崇祯11年冬,满清四路南侵。身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杨嗣昌、高起主张议和。当时正是杨嗣昌以四正六隅之法平定流寇的关键时刻。杨嗣昌认为不能两头作战,必先平定流寇,因此主张与满清议和。但率军来援的卢象升主张抵抗。最后卢象升战死,最后崇祯帝不得不调洪承畴北上勤王,致使李自成能够逃入商洛山中。
崇祯11年杨嗣昌的议和失败,不仅是崇祯帝失去了和满清议和的机会,获得稳定的外部环境,还失去了彻底平定流寇的机会!卢象升用他个人的生命成就了他自己的名节,却让明朝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李明睿
李明睿,天启2年进士。崇祯17年1月3日,李明睿在崇祯帝召见时要求崇祯帝南迁:
“臣自蒙召以来,探听贼信颇恶,今且近逼畿甸,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
崇祯帝用手指指天,说:“此事重,未可易言。”
李明睿回答:“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崇祯帝看看四下无人,说:“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不从奈何。此事重大,尔宜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将坐汝。”
李自成攻陷太原后,李明睿再次上书要求迁都,但被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索阻止,说:“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于是崇祯帝的南迁被中止。
李邦华
李邦华,万历32年进士。李邦华是主张南迁的积极力量。在李明睿上书崇祯帝南迁失败后,李邦华上书崇祯帝要求派遣太子到南京坐镇。
“邦华密疏请帝固守京师,仿永乐朝故事,太子监国南都。”
崇祯帝大怒:
“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国家若此,无一忠臣义士为朝廷分忧,而谋乃若此,夫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复多言。”
对于李邦华的太子坐镇南京建议,李明睿认为:
“太子少不更事,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敬,不如皇上亲行为便。”
反对南迁的时光亨认为,这是变相逼崇祯帝退位,如同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路上不得不让太子即位为唐肃宗的故事。
最后可笑的是,反对迁都的宋演、魏德藻投降李自成,后被杀;光时亨两次自杀均被救(也有说法是光时亨开城投降李自成。),最后被南明以阻碍南迁罪名处死;投降派李邦华自杀殉国,谥号忠文,满清赐谥号忠肃。
崇祯帝自杀
袁崇焕、杨嗣昌、李明睿、李邦华这四个人,都是崇祯朝中的投降派。他们以务实的做法企图拯救明朝,但却被那些天天讲着忠君爱国的清流派所击败。
袁崇焕以筑城、屯田、移民、本地化防守等防守型策略,一可减少辽东战事给明朝带来的沉重财政压力,二可逼满清不得不在明朝步步为营的策略下议和。
杨嗣昌为了平定自崇祯元年开始的流寇动乱,使用点(六隅协防协剿)、线(平定总督、总理二军追击)、面(四正防、剿并重)的网络式布防和狙击,目的是让各处流寇“法当驱关东贼不使合”。 杨嗣昌的计划很严密,失败只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洪承畴放纵流寇入四川;二、满清南侵,因卢象升反对议和而不得不调洪承畴北上勤王。
李邦华,崇祯2年在就任兵部尚书时大力整顿京城兵马弊政,成绩斐然,只因满清兵围北京城时炮击清兵时误伤满桂兵而被罢。崇祯12年,李邦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提前为南迁规划了江南的布防、要害据点等。崇祯17年,李邦华提议崇祯帝固守北京、太子在南京监国,但不被实行,否则南明会如南宋一样延续。
李明睿提议南迁,并要求崇祯帝圣心独断,但因为崇祯帝和陈演等内阁都相互不肯承担败逃的骂名而彼此推诿,最终灭国。
面对这四个投降派,崇祯帝的做法处处错误:
1、既然袁崇焕承诺5年平辽,即便他有通敌嫌疑,要杀袁崇焕也可以等到5年期满再杀;
2、对于杨嗣昌提出和南侵的满清军议和,崇祯帝没有看清楚大局:内忧即刻可平定、外患遥遥无期!即刻议和以平定内忧,他日不怕没有翻盘机会!
3、对于李邦华的崇祯帝和太子南北分守建议,崇祯帝竟然为全个人的名节而不顾大局利益而拒绝。
4、对于李明睿要求崇祯帝独力决定南迁,崇祯帝表现出来懦弱,不敢承担身败名裂的历史指责。
以守逼和的袁崇焕、先内患而后外患的杨嗣昌、要求独力决定南迁的李明睿、提出皇帝太子南北分防的李邦华,这四个投降派都给出明朝的出路,但都因为崇祯帝没有担当而导致明朝国灭。崇祯帝还有脸说把责任推给大臣的这句话“诸臣误朕也”吗?
个人名节,和国家大局,孰轻孰重呢?一个是保全自己名节无视死后国家大事的崇祯帝,一个是即便被俘虏却依然为延续宋朝努力的宋徽宗,相比之下,你更敬重谁?
1.《eva明朝体,干货看这篇!从袁崇焕等投降派救国努力来看明朝灭亡真是因为“诸臣误朕也”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eva明朝体,干货看这篇!从袁崇焕等投降派救国努力来看明朝灭亡真是因为“诸臣误朕也”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