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着这样的画。
网民制作明朝全盛图
这张照片比上个世纪谭奇亚老师制作的名地图更能看出缅甸全境、越南北部、苏门答腊岛北部马六甲海峡南岸地区,被称为九港船位寺。
谭其骧版《明时期全图》
这地方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事实上在明朝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个地区最早出现于哈佛大学出版的历史图上...
国外明朝地图上的旧港宣慰司,在马六甲南岸
而旧港宣慰司的首府,就位于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城市巨港,是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省首府,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港口与贸易中心。
巨港现在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商埠,在明朝时期也是马六甲沿岸重要商港
巨港在古往今来的南洋贸易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至于近代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二战时期的日本帝国海军,都无法在百忙中对其弃之不顾。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旧港坐落于苏门答腊岛的东南部,向北直面繁忙的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只要在这里布置船队,就可以轻松攻击任何去往马六甲、新加坡和文莱的商船。所以,历史上从当地出发的南洋强权,都可以轻松的将统治伸张到马来亚半岛与婆罗洲沿海。甚至封锁南中国海出口,都不再话下。
公元9-10世纪,发源自苏门答腊本岛的三佛齐王国,就将都城直接设在旧港。源自印度东南部泰米尔地区的朱罗王国,也通过突袭和占据旧港,一度控制了整个海洋的主要贸易航路。14世纪开始,崛起于东面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势力,也频繁策动西征,希望将旧港纳入自己的领地范围。
在郑和下西洋前,由于三佛齐王国的持续衰退,其势力已萎缩为都城旧港与周边众多封建领拼凑的地方小国。东面的满者伯夷正在虎视眈眈,甚至一度登陆苏门答腊,控制住旧港局势。
但已经在旧港当地站住脚跟的华人势力,却不愿意成为满者伯夷治下的弱小团体。这些主要源自广东的海外流亡者,在首领梁道明的带领下,高举起反抗爪哇人统治的大旗。众多原本就不服满者伯夷的土著王公,也纷纷加入进来。10年间,一个以梁道明为君主的新三佛齐王国出现。本地王公出于典型的封建习惯,认可了梁道明这个外来者为国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权力,就可以轻松延伸到旧港以外的地方。于是,为了抗衡强大的满者伯夷,新三佛齐王国也需要更多有生力量帮助。
关键时刻,又一批源自广东的流亡者,从马六甲南下抵达旧港。这次的队伍规模超过万人,船只数量超过百艘,并及时的加入到梁道明的三佛齐王国一边。他们的领袖,就是后来被明朝官方搞得臭名昭著的大海盗--陈祖义。
在数万海盗船队与苏门答腊本岛封建军队的联盟前,满者伯夷人暂时选择了后撤。
国王梁道明需要陈祖义的船队来保护自己,陈祖义则需要一位统治者来接纳自己。双方一拍即合,并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只是随着满者伯夷威胁的消退,坐在港口里收税的守成者就不免与四处出击的进取者发生矛盾。前者希望旧港依然是一个自由港,后者却希望建立自己船队的垄断。如果照此剧情延续,三佛齐王国可能爆发一场广东流亡者间的内战。
但在1405年,代表大明王朝的郑和船队南下,闯入了旧港这个流亡者天堂。几乎所有人都为此感到紧张。因为他们从家乡出逃的事情本身,就已经触犯了明朝的金科玉律。陈祖义更是因为社会影响恶劣,通缉悬赏750万两白银。
在郑和途径的地区中,巨港优势明显,而后还成为船队的补给站
既然郑和授命为明朝控制南洋,就不可能对旧港听之任之。尤其是在当地,还存在一个通缉榜上知名的大海盗。但他同样认识到了流亡者群体内部,存在不一样的诉求和利益。所以便精心布局,对两派进行分化瓦解。
1405年,郑和在首次下西洋时就派出的诏安队伍。知道旧港已被盯上的梁道明,只能顺水推舟的接受诏令,带着少数人返回故土大明。但流亡者政权依然运作平稳,原来的副手施进卿便成为了旧港的实际领导者。他与北归的梁道明一起,扮演了数百年后遭遇类似命运的郑成功与郑芝龙。只不过在他们手里,都没有决定港口归属权的武装主力。
1407年,完成印度洋航行的郑和船队,通过马六甲返回南海地区。船队径直从巽他海峡南下,逼近他们志在必得的旧港。
面对这个最后摊牌时间的到来,守成派的施进卿和进取派的陈祖义,都开始打各自的算盘。握有武力的陈祖义,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郑和的第二次招降,却不准备向逼自己流亡的势力低头。他集合精锐力量,制定了伏击郑和船队的计划。准备通过典型的斩首策略,直接打掉宝船队在海外的权力中枢。
但早就不满陈祖义的施进卿,却已经决定倒向郑和一边。他及时向三宝太监提供了陈祖义的作战计划,作为自己投诚明朝的厚礼。郑和随即做出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布置,故意引得陈祖义的舰队接近,并利用自身船队的规模优势去包围对手。
同时,也慑于陈祖义集团常年在海上活动,郑和不准备和他们进行直接的对攻。他麾下战船上仅有我火箭和碗口铳,更是不足以摧毁海盗舰队中的大船。但通过释放火船的古老战法,还是让陈祖义的船队猝不及防。10艘海盗船就这样毁在大火之中。
摧毁了陈祖义的核心队伍后。陈祖义本人也被水军抓获,关在船舱里押回北京。后来在朱棣的命令下,当着外国使臣的面被处以极刑。
旧港宣慰司大致范围
至于助剿有功的施进卿,则获得了意味深长的任命--旧港宣慰使。随即,原本的新三佛齐王国,也就成为了明朝册封的旧港宣慰司。施进卿在名义上仍是三齐佛王国国王,但在官方上是明朝的地方行政长官。第一任宣慰使为施进卿,于1407年设立时就任,1424年任命其次女施二姐为第二任,后因明统治力收缩无瑕顾及,于1440年被当地兴起的新土著强豪满者伯夷吞并,前后历时33年。
永乐二十二年,就有了郑和旧港之行。《明太宗实录》载,永乐二十二年春正月“甲辰,旧港故宣慰使施进卿之子济孙遣使丘彦诚,请袭父职,并言旧印为火所毁。上(明成祖)命济孙袭宜慰使,赐纱帽、笈花金带、金织文绮袭衣,银印,令中官郑和赍往给之。”以郑和在当地的崇高威望,济孙得以顺利地夺回宜慰使之职,施二姐只好让位,实现了权力平稳过渡。
而网络上关于旧港宣慰司的争论则在于,这地方到底属不属于明朝控制的领土?
在这之前,先来了解下什么叫宣慰司...
宣抚使、宣慰使是需要定期朝贡,按年交纳定额赋税,称为差发,战时听供朝廷征调的类似土官的地方自治机构。明代统治者设置宣慰使司、宣抚司等土司制度,以土司治土军民,是借助传统统治权力来达到控制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目的。
也就是说,宣慰司是听调不听宣,高度自治,介于地方政府和属国中间的机构。并且由于大多为少数民族或者蛮荒之民,它的自治还会高于明政府的一般藩王,有点像现在的自治区。
在当时的云贵和缅甸,越南等地也有存在。
今缅甸,老挝和泰国北部的“三宣六慰”「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
明朝的宣慰司与元代有很大的不同。元朝的宜慰司为行省和府县间的承转机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派出机构,如省与县之间的地区行署),管理军民事务,在边疆和内地普遍设立。明代的宣慰使司只设立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宜慰使为土司世袭职官。《明史·职官志五》载:“土官,宣慰.使司,宜慰使一人,从三品,同知一人,正四品....”.洪武初年,“西南诸蛮夷朝贡,多因元官授之,稍与约束,定征徭差发之法。渐为宜慰司者十一。”在洪武年间,土官宜慰使郑彦升曾升为工部左侍郎。也就是说,明朝的宣慰使是专门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地方长官。
东南亚的旧港宣慰司和明朝在缅甸越南东北的宣慰司性质一样吗
在旧港设置宜慰使司后,明官方对旧港和东南亚诸朝贡国的称谓有了明显的变化,即将旧港单独列出,而不把旧港与其它国家的各称并列。例如《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戊子朔”,“爪哇...苏门答腊刺、南巫里、....南渤利诸国及旧港宣慰使各遣使,贡马及犀、象、方物。”其它“诸国”并列,“旧港宣慰使”单独列出,不再称国。
明宣宗实录中也将东南亚各小国和宣慰司定义区分开来
并且,明朝在苏门答腊有建立官厂,以此为外府,有明朝自己的军队驻守。
明地图中的官场
国外读物中的大明帝国扩张
上世纪谭其骧先生所作地图集,受当时历史局限性,况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要考虑与邻国的睦邻外交等因素,因此也对历史上中国王朝曾经占据或羁縻统治的领土,做了明显双重标准划分:但凡不在今天中国领土范围内的领土,许多都故意没有划入中国历史版图之内;而同样在今天中国领土范围内的领土,又被其划入了中国历史版图之中。
因此,谭氏大明王朝版图,有了名义上册封了乌斯藏都司(西藏)、朵甘都司(青海),设置了23年(1411—1433的奴儿干都司;却划出了许多历史上原属明朝的国土,包括“三宣六慰”的大部分版图,包括被大明名将张辅挥师十万征服统治过20年之久的越南地区...
也包括直接驻军管理的旧港宣慰司在内。
然而,抛开政治性的因素,作为中学教材的谭版也有相对可取之处。明朝当时在旧港设立管理机构完全是为了拉拢一方势力建立海上贸易补给链,在当地设立的宣慰司和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一样,实施的是羁縻统治,与本土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但没有对当地如英法殖民者那样移民,而且在当时对其内政甚至都不做干涉;另外对于夹缝中生存的旧港宣慰司,不仅臣服大明,同时还向爪哇进贡,甚至寻求日本国解决其内政纷争:
旧港首领施进卿死后,施二姐与施济孙两人为了抢夺宣慰使的继承权而引发了内乱。根据施进卿 “本人死,位不传子”的遗嘱,施二姐实际控制着旧港宣慰使的行政权限。以“三佛齐国宝林邦俾那智”自名白立。
根据保存于日本冲绳图书馆所珍藏的《(历代实案)之(三佛齐国宝林邦俾那施氏大娘仔致书琉球国王相怀机书)》记载:心有不甘的施济孙于是派遣遗那弗答、邓千昌等人寻求日本国的支持。日本国没有理会,于是将他们送去了琉球国。几年后,琉球国王才派了一艘海船,护送他们回到旧港。
可以看出,旧港宣慰司还是一王国,类似古代的附属国。旧港宣慰司也是为了服务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产物,相当于与海外华人的妥协性结果。利用华人在当地建立威信,将陈守义押送回京当外国使臣的面斩首亦是为了宣扬国威,有杀鸡儆猴之意。旧港宣慰司负责海外朝贡事务,明朝为此提供军事保护,信用背书。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借郑和下西洋大举开展朝贡贸易,却开始不断加强海禁政策,将海洋贸易稳稳控制在官方手中。作为自由港的旧港能提供数量不错的货物集散能力,而将巨港控制在中央手中,哪怕是名义上的,也能在宣传国威和朝贡贸易中获利 。
1424年支持郑和下西洋的朱棣逝世,1433年郑和死于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之后的明朝放弃了海外探索,转而不断加强海禁政策,对海外朝贡体系不够重视,公元1440年,旧港宣慰司因卷土重来的满者伯夷的入侵而成为历史。更显现了其脆弱性。
中国海外朝贡体系的弱化为葡萄牙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关于旧港宣慰司是不是中国领土的问题,其实也并不重要了,无论是中国历史上最南端的领土,还是化外之地,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广播海外,不仅东南亚,甚至在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都存有大明的帝国余威。
-
文:小火球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1.《1440明朝专题之历史真相:明朝的领土远比课本上的要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440明朝专题之历史真相:明朝的领土远比课本上的要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