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罚酒的时间到底有多长?
木夜战是武王伐儒的终极战役,这场战争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当时商纣王昏庸无道,四处征伐,先灭西北黎人,再灭东南夷人,尽管均赢得了胜利,但帝辛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引来了社会不满,加快了阶级矛盾和对立。周武王姬发在姜子牙的指引下,率领三万铁军一路杀到商朝都城朝歌。不过此时商朝主力正出兵东南夷,结果都城兵将缺乏,纣王只好率领十七万奴隶和周军对战。
只不过,商朝贵族对奴隶一向剥削,从来不尊重他们,随意将其杀掉祭祀。因此这些奴隶巴不得新的政权取代殷商,在作战之时,这些奴隶反而成为了“带路羊”,随着周军杀向朝歌。
纣王见状惊吓不已,得知无力回天,只好选择自焚而亡,而为期五百年之久的商朝就此覆灭。
史学家将“牧野之战”视为中国版的奴隶“解放战争”,因奴隶替周王赢得了天下,因此周朝进行了全面改革,不再大肆玩弄奴隶,取消了人祭活动,从而建立了以“周礼”为核心的文明。
而周朝的“分封制”也让中国版图持续扩大,那些被分封的贵族,在各地发展生息、开垦荒地,为后世领土扩张提供了基础。
只不过,史学家始终不明白,牧野之战的准确时间是多少?尽管史书上记载了这一历史大事件,但并没有详细说明其时间。
而中国纪年的开端是前841年,因当时周人对周厉王的严酷暴政十分不满,在这一年发起了暴动,之后国事由周定公、召穆公两人执掌,这就是著名的“共和行政”,也是中国纪年的开始,这之后有关对中华文明的记载就没中断过。
但至于牧野之战何时打响,史学家一直比较迷糊,因时间间隔三千年之久,不少文献已丢失,再加上后世嬴政“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城”、“满清《四库全书》”,使得不少珍贵的文物被烧掉或破坏,即便是《史记》,也只能追溯到公元前841年的大事件,再往前无法准确记录。
然而,西汉时,占星师就利用星相推算“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为前1122年。到了近代,梁启超认为应该是前1027年;唐兰认为是前1075年;日本学者新城新藏认为是前1066年;丁山认为是前1029年。
据悉,关于“武王灭商”的时间,史学家提出了至少四十四种学术猜想,最早为前1130年,最晚为前1018年,中间时间差高达112年。
而这个困扰中国人2000年的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却有了准确答案,而这个答案的背后,竟然和一件不起眼的铜器有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农民挖出一件无价国宝
时间来到1976年3月,当时还处在人民公社时代,农民需要根据公社大队的分配干活,这样才能得到工分,分到一定量的粮食,因此每个人都十分积极,工作上非常卖力。
3月上旬的一天,临潼零口公社西段大队的老农段某,在大队队长的安排下,对农田里的水渠进行疏通,以方便后面的水利灌溉需要。当时天比较旱,为了春耕作物的浇灌,需要及时修缮水渠。
段某接到任务后,和社员拿着锄头来到农田,对那些因地貌改变而堵塞的沟渠进行疏通,并挖通新的渠道,以方便水能流到各个农田。
不过工作到下午时,段某突然发现了一些不正常,他发现附近的土质颜色发生了变化,且土质变得松软,这一奇怪的变化,让段某继续挖了下去,结果一铁锹下去,挖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洞。
这让段某不由得害怕起来,他连忙将附近的人喊了过来,让大家伙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村民们看了看,发现洞口下漆黑一片,提议再挖下去,看看到底是什么。
段某随后又挖了两铁锨,谁知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声音,显然下面有什么硬物,应该是金属。一个胆大的村民,直接伸出手臂往洞穴里探了探,摸出了一个青铜器。
看着这个样式怪异的家伙,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是什么东西,大家一致认为这应该是古物。当时正值“破四旧”时期,大家对古董“人人喊打”,因此对挖出来的文物,没人想占为己有,生怕会为自己招惹麻烦。
村民又往下扒了扒,发现下面的铜器很多,村里的老人认为,这应该是古代的窑藏。紧接着,社员连忙将此消息上报给了大队队长,队长又急忙骑着车子来到县文化馆,将西段大队的发现详细汇报上去。
工作人员听了后,立马派出了考古专家来到现场调查,确定这是一个周代的遗址,其面积为两万平方米,这个窑藏深为两米、宽为七十厘米,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斧头、角刀、铲、削等日用工具二十三件,还有七件兵器,包括壶、簋、盉在内的五件礼器,以及十三枚甬钟,车马器等一百零五件,铜器座、铜饼各一件。
而在这众多的文物中,最让专家赞不绝口的就是利簋,它的造型精美,其纹饰出色,专家一眼就知道它是难得的宝贝。
这个器物高为二十八厘米,口径为二十二厘米,其重量近八公斤。可能有人对“簋”不是太理解,它是商周时期用于放置食物的器具,有陶瓷或青铜材质之分。当时的人们对簋比较看重,被认为是和鼎一样重要的随葬品,墓中的鼎、簋数量多少,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高低。
这件利簋两耳方座,利用“上圆下方”的制作方式,以展现当时社会普遍的“天圆地方”认同观。
利簋造型看上去庄重、肃穆、威严、雄伟,其器壁的腹部和座壁上有着精美的纹饰,显得利簋更加神秘、奇幻,有一种精神上的威慑感,展现出了奴隶社会的等级森严。
在当时的年代,因统治者控制了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因此对器具的造型、装饰以及铭文都有特殊要求,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统治者的威严形象。而青铜器的纹饰,也反衬出奴隶主们普遍的宗教以及神权思想,说到底这也是统治奴隶的一种工具。
青铜器的造型充满着艺术性,其纹饰布局并非无中生有,会考虑整体效果,也会运用对比、均衡、层次等方式,恰如其分的组合各类纹饰,从而塑造青铜器的形象。
经研究发现,利簋为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最早的青铜器,其纹饰风格为“三层花”式,主纹成对称形状,且多以云雷纹为地纹,主体除了饕餮纹外,还包括夔纹、蝉纹进行修饰。兽面巨目凝视,看上去威严恐惧,让这个铜簋更显凝重和神秘。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早在良渚文化中就已在陶器、玉器中大量出现,到了商周时盛行。
饕餮是古人结合猛兽的形象特征,再凭着独特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其兽的面部巨大,装饰效果强。在神话传说中,饕餮是四大恶兽之一,传闻蚩尤被斩首后化为饕餮。
古人在青铜器上绘制这一图形,主要是以夸张的纹饰赋予器物的神秘力量,从而彰显出统治者、贵族的绝对权威,表现其对权力、地位、钱财的占有。
也有学者认为,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其兽面纹也是为了和神进行沟通,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大家将诡异的事情通通看作是神灵的力量,希望借神力支配万物。
而利簋上的饕餮纹也正是表达奴隶主的无上威严和地位,还是统治者为了震慑奴隶、愚弄平民的工具。
利簋纹饰的精美纹理,彰显了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貌,而清晰流畅的线条,更是展现出西周工匠么的独特艺术之美,也因此它被鉴定为一级国宝,对研究西周的社会、制度等意义重大。
震惊历史学者的33字铭文
不过利簋的价值远不止这点,它除了是精美的青铜器之外,还暗藏着一个惊天秘密,那就是“牧野之战”的真实时间,而这一发现正是专家在清理器座底部的铭文所得知的。
器内的铭文为四行三十三个字,看似不起眼的四行字,却让考古学家兴奋了很久,因为这段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其铭文字体稍扁长,字迹看上去很是沉稳凝重,且首尾比较尖,中间较粗,专家鉴定其正是金文。
铭文写着:“珷征商,唯甲子朝,越(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事利金,用作施(檀)公宝尊彝。”
铭文所说的“有司”是一个官职,当时青铜又被称之为“金”,且只有贵族才可使用。而商军被打败后,作为有司的“利”,得到了周武王赐给他的青铜,并用其制造了一个簋,以永世纪念这一恩情。因制造者是“利”,因而被命名为利簋,也被认为是“武王伐纣簋”。
不过因专家的理解不同,其铭文对应的意思也有所不同,铭文的大意是:
①武王向商都发起了总攻,这一天是甲子日黎明,此时岁星中天,而作战到夜间,周军将商都朝歌占领,第8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对功臣“行赏”,并赐给了有司利很多金属如铜、锡等,而利则利用这些金属为祖先檀公制作祭器,以纪念先祖。
②武王派出大军征讨商纣王,一夜就将其灭掉,且在甲子日这天早上攻下朝歌。紧接着,武王又在第8天后的辛未日进行封赏,利因有功被赐予很多金属,利利用其制作祭器,从而纪念先祖。
③武王征讨商国之时正是甲子日这天,并于这天早上进行了祭祀,还让巫师进行占卜,卜相上说这次出兵必然能够克商,士兵们听闻后军心大振,斗志激昂,并于第二日早上占领商。而辛未日这天,周军在阑师驻军,而有司利利用铜制作了檀公宝尊彝。
自从这个利簋出土后,很多知名专家如郭沫若、唐兰、于省吾等人都进行过研究,但对于铭文中的“岁鼎”如何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岁鼎”和占卜无关,“岁”应该就是岁星,也就是木星;有的学者认为岁是岁星,鼎为“贞问”;还有人认为“岁鼎”应该就是“越鼎”,也就是抢夺“九鼎”之人;而锤凤年分析表示,这2个字应该是“戍晃”,不是“岁鼎”。
而铭文里的“珷征商”,有人认为“珷”是武王的代号,理解就是周武王征讨纣王。而关于利簋何时制造的,学者们也有两种看法,一类人认为利簋是周武王时制造的,一类人认为是周成王时制造的。
至于两方人为何争论,还因对“珷”的理解之上,有学者认为“珷”是武王活着时的自称,但还有学者认为是武王死后后人对其的谥号。
其中郭沫若、唐兰等人表示,“珷”应该是生称王号,这个利簋应该是武王还在世时制造的青铜器;而曹汉刚、彭裕商等学者认为,从铭文和文献材料上分析,周王从来不自称为王,更不会自称王号,臣子对周王的称谓,对先王通常是谥号,对时王称“王”,并没有“生称王号”的说法。
因此,利簋尽管记载着的是周武王伐纣一事,但器皿的制作时间却是成王初年。
不管专家对铭文的理解有何不同,但利簋的出现,成为了帮夏商周断代的主要文物,在利簋问世前,历史学者对如何区分“夏商周”这3个朝代一直有分歧,毕竟传承至今的文物记载不是太多。
但随着利簋的问世,“牧野之战”的时间也就此确定下来,其日期就是“甲子日”这天。
上文已说过,尽管史书对“牧野之战”都有记载,不过具体时间却一直是空白,即便是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史学家刘歆,距离商朝那么近,仍然只能靠天文学进行推算,他认为应该是公元前1122年,其他学者如章鸿钊认为应该是前1055年,丁山认为是前1029年。
但根据利簋上的铭文所说,1996年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项目,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学、考古学专家齐聚一堂,联合分析史料,并对文物进行碳-14检测,同时又对“木星中空”这一天文现象进行推算。
在细致、艰苦的考古探究后,学者们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一天为甲子日,和利簋铭文的记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碳-14测定的年份。
因利簋在“商周”断代历史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也是例证“牧野之战”的孤品,因此也被学者们称之为“周代天灭簋”!
利簋——揭开一桩3000年的疑案
相信从《封神演义》中,大家都知道有关“武王伐纣”的神话传说,而至于这个事件是否真实存在,在利簋没有出现之前,专家并不能百分百肯定,毕竟这一历史事件只存在于后世的史书中,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或铭文记录。
但利簋的问世,证实了这个浩浩汤汤的历史大戏,原来决定商周命运的“牧野之战”真实存在。
周人原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其先祖是一个名为“不窋”的人,他丢掉了官职后,率领部落迁徙到豳地,在当地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而其子孙公刘,勤勤恳恳,带着族人努力打拼,从而让部族生活安定,其他人听闻后纷纷迁到豳地,归附于公刘。
而后,公刘子孙古公亶父继续祖先的大业,积善行德,施以仁爱,得到了国民的爱戴,邻国的人听闻后,也纷纷归附于其。人口多了后,古公就设置了诸多管理制度,还设立了不少官职。
古公离世后,季历继位,他继续推行仁义政策,使得周原大力发展。约公元前1114年,季历主动归附商朝,商王赐予其土地,从而让周原得到了王的认可,并封为周国。
约前1108年,季历派兵讨伐边界戎人,历经数年打败戎人,商王高兴之余,将季历封为“牧师”,也就是商西部诸侯之首,也就是西伯。
然而,因担心季历势力强大,影响商王的统治,结果季历被囚杀,其儿子姬昌继承其王位,继续施行仁义,发展生产,其军事力量再次强大起来,很多有贤能的人也纷纷归附于姬昌。
然而,周国的强大,让商纣王感觉到了威胁,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周文王囚禁起来,其时间多达七年之久。
后来,周国大臣用上了各种珍宝、美人等,买通了商王宠臣费仲,在其的操作下,周文王被释放,且纣王还准许其可以征讨附近的诸侯国。
周文王暗自欣喜,先后灭掉了密须国、崇国,从而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并扫清了障碍。同时,有了姜尚的辅助,周国国力快速增强,陆续攻打西北部的游牧部落,巩固其在渭水中游的地位,为灭商准备。
不过文王的灭商大业还没实行就已离世,周武王就此继位,他继承了父亲遗志,加快发展军事力量,并和诸侯联合,还派出间谍混入朝歌,以伺机发兵攻打商朝。
然而,在周朝不断壮大的时候,商朝却日薄西山,纣王尽管天资聪慧,口才卓越,但他却沉迷于美色,整天饮酒作乐,特别是对妲己十分宠信,每天沉浸于声色犬马之中。
商纣王耗费巨资建造鹿台,造酒池肉林,整天奢靡享受,使得国库日益空虚,其百姓生活艰苦,处境很差,大家怨声哀道。
同时,当时的商朝还连连对外征讨,平定东夷叛乱,再次消耗了国力,整个社会内部矛盾重重,就连贵族也闹出了不少矛盾,在这动乱的社会状况中,自然给了武王有利的机会。
商纣王还滥用酷刑,对犯人各种折磨,身边的大臣比干看不下去,也为商朝的基业担忧,冒死进谏,谁知却被纣王残忍杀害,其他大臣见状对帝辛不抱有希望,诸侯王也在背后搞各种小心思。
而当时的周文王为了让纣王废除炮烙酷刑,主动让出了洛河一带的大片土地,赢得了百姓的民心和诸侯国的支持,之后虞国和苪国因土地大动干戈,文王再次出面,解决其矛盾,这些行为都笼络了诸侯国,最大化的鼓励商纣王。
武王姬发上位后,继承父王的遗志,敬天保民,积蓄自己的力量,伺机讨伐商王。在这之前,姬发还为周人灌输“天命无常,唯德是辅”的思想,也就是商王没有德行,已代表不了天命了,而天命转向姬发身上,并对内称周武王。
后来,武王从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情报,得知纣王杀了不少忠良之臣,且商军在东南作战。武王见时机成熟,连忙联络诸侯,一同出兵攻打商朝。
武王认为,只要派出精锐部队“闪电”占领朝歌,瓦解商人政权,其他的商人和附属国自然也会一一归附。
公元前1046年1月,周武王率领300乘战车、3000名精锐武士以及数万步兵东征。不久后,周军到达孟津,和各大诸侯国兵力会合,联军人数为四点五万人,随后朝着朝歌大举进攻,很快军队兵临城下。
此时的商纣王听了后吓了一身冷汗,可商兵刚被派出去,没办法,他只好仓促组织奴隶上战场,但没有经过训练的队伍,再加上奴隶对商纣王痛恨不已,自然是不愿意为其卖命,结果这些奴隶纷纷倒戈。
纣王见攻打一天仍然没挽回败局,自知大势已去,回到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亡。武王赶到后,将纣王头颅割下来示众,宣告牧野之战的胜利,开启了周朝800年基业。
武王伐纣是一个重要时间点,利簋上的铭文确定了“克商”时间点,也确立了懿王元年时间,建立了商周历史年表。
早在2002年1月,利簋就作为第一批禁止出境的文物被列入名单内,如今藏于国家博物馆中,也是武王伐纣仅有的遗存文物,被誉为是“九件镇国之宝”之一,
1.《【1066年建立周朝】1976年,农民挖出国宝,无偿上交国家,揭开3000年前武王伐纣之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66年建立周朝】1976年,农民挖出国宝,无偿上交国家,揭开3000年前武王伐纣之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