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概况的9年(公元589年)平定南方后,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迅速将国力推向顶峰,但最终二世死了。
隋朝的灭亡与炀帝的荒淫无道固然是不可分的,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1,杨广从巩固中央政权的需要抛弃了关陇本位政策,招致关陇权贵的不满,从而失去了隋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础。关陇地区积累多年的军事优势被抛弃,是隋代灭亡的重要原因。李渊父子占据长安就获得了这一优势而统一了全国,这也为唐代严守关陇本位政策提供了借鉴。
2,炀帝的改革过于迅猛,侵犯了很多权贵的利益,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3,短期内修长城、开凿大运河、征辽东,滥用民力,使老百姓不堪负担,从而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杨广自古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暴君的典型,由于他的暴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的功绩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平陈后,结束了东晋以来二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朝的统一为南北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大批南方文人和北齐文人的加入使南北朝后期己经出现的这一大融合的趋势得以加速发展。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重要的条件。隋代虽然国柞不长,但使得数百年的分裂得以结束,为后来整个唐代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在隋代的统一过程以及隋代后来经济文化的发展中,隋炀帝杨广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众所周知,唐代的科举制度从中小地主中提拔了大批人才,打破了世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而这一制度沿袭于隋朝。然进士科真正的兴盛是在唐朝,对盛唐以后的政治产生极大影响,打破了权贵阶层对政治的垄断。但场帝设立进士科的目的与唐代是一致的,就是要从中下层地主中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以及武臣对政治的垄断。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假以时日,进士科完全可能在隋代就己经兴盛起来。
从今人的眼光来看,杨广一生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点:1.统一中国。公元589年杨广作为最高军事统帅灭陈,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状况;2.公元600年,以行军元帅随同杨素、史万岁出灵武道,赶走侵代郡之突厥;加强同南方的联系、营建江都、加强与台湾的联系;3.修长城、营晋阳作为巩固地方的中心;4.公元608年派裴矩出使西域;5.公元609年亲征吐谷浑,降伏十余万众。
其次是营建东都、开凿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全长近五千里,联结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贯串江浙鲁豫冀五省。再次是创立科举制度,建进士科,重文化建设。还有杨广重外交,使除高丽以外的其他四夷来朝。有两点需要补充的是,多年以来,杨广营建江都之事被视为其贪图享受的例证之一。
炀州后来由于潜运和产盐的原因成为中唐以后唐代的经济中心,唐时称 “炀一益二”,如果从这一点看,杨广是有先见之明的。杨广开大运河沟通了京师与洛阳、炀州的联系,但大运河却被后人认为是杨广看琼花的产物。中国的水域大多由西向东流,在海运没有成为主要交通通道前,由南向北的运输是非常困难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南北间的交通变得十分便利,从洛阳到河北的这一段被称为永济渠,是通济渠(洛阳到炀州)以外的又一条重要水道,勾通了北京和洛阳,却不是去炀州看琼花的水道。大运河的修造改善了南北交通,为唐代以后的嘈运提供了便利,也维护了唐代以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
另外,我要补充的是杨广在北魏孝文帝后如何使中华民族再度融合到汉文化之下的。五胡乱华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五胡统治之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音,揭开了汉化的序幕。孝文帝的改革使镇守边疆的六镇将士(多鲜卑人)与迁居洛阳的鲜卑贵族生活差距和社会地位拉大,引起六镇将士的不满,终于在公元523年发动了六镇起义。起义的结果使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崔浩任北魏宰相时欲分明族姓,摈鲜卑贵族于社会最高层之外,杜弼说:“治国须用中国人。”证明了鲜卑人气焰之大和汉族高门的不平。
当时的胡人多为游牧民族,不习惯农业生产,喜欢叛乱杀掠。北方胡人往往从事征战,汉人从事生产,即使同在军营,往往胡人是骑兵,汉人是步兵,军事优势在胡人一边。但如果天下承平,则汉人的儒家思想就成了治国宝典。北魏分裂后,东西魏的统治者是六镇势力,他们一改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以鲜卑姓赐有功之臣,如宇之泰赐杨忠为普六茹氏,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大野氏。北周实行的是宇文泰赖以立国的关陇本位政策,走的则是与历史潮流相悖。胡化的政策。周武帝灭北齐后,大举灭佛,明确表示自己不是五胡。可惜他享国日浅,英年早逝。隋文帝军事上坚持的仍然是关陇本位政策,但己经开始艳羡山东文化。杨广登基后,由于关中地区经济退化,开始营建东都和大运河,大举提拔山东和江南汉人,直至完全抛弃关陇本位政策。杨坚和杨广以弘农杨氏自居,自认为是华夏文化当然的继承者。
据冀朝鼎先生的研究,东汉以后,由于关中土地开垦过多,土地沙化严重。中国基本经济区已由关中转移到山东,以后又逐步南移。北周定都关中长安为不得已,隋文帝加大关中水利事业的投入,欲重振关中。中央几乎放弃了重建关中的努力,把主要精力投到山东和江南的建设。可能与长期镇守南方和娶了一个江南的妻子萧后有关,也与南方自“五胡乱华”后仍然是汉人统治有关,隋炀帝在位期间,甚至基本上不在首都长安居住。
杨广好南方文化重用南士如虞世基、柳誓等,礼敬天台山的智颁、徐则等。杨广虽然本质上重佛教,但深知儒教的作用,曾下《立孔子后为绍圣侯诏》和《劝学诏》等诏书维护汉族教化。隋代以前,三教斗争由来己久,杨广自觉地使三教融合,为隋唐以后三教合一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可以从杨广诗歌中看出来。通过杨广的不懈的努力,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局面形成了。隋唐以前那些赫赫有名的鲜卑将领和权贵在统治阶级中渐渐消失。正如秦始皇为汉代的兴盛铺平了道路一样,试想没有大运河,唐代的经济能有那么大的发展吗?可以说,没有杨广的功绩,就没有唐代鼎盛的局面。
被过度丑化的暴君
杨广对于三教的态度是佛教第一,道教第二,儒教第三。或者说是重佛道而轻儒,杨广礼遇智颁也是各种利益驱使的结果。因此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儒生较多,道士、僧徒较少。二、二杨异同黎阳兵变一一分析杨玄感兵变的深层原因前文已经提到,隋代佛教的影响远远超过儒教,杨坚、杨广父子对佛教的推崇是对周武帝灭佛的反正。然而推崇佛教对于笃信经学传统的北方汉族的世家大族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杨素就是笃信经学的北方世家大族的一个代表,他处于当时的环境下应该是很矛盾和痛苦的,这亦是杨素兵变反隋的原因。
唐承隋制,盛唐文学的繁荣也必然受到前代文学的影响。杨广作为隋代的皇帝以及文学大家,肯定对隋代文坛有极大的影响,其文学创作必然影响到隋唐文学的发展。而他本人的创作也是文化大背景下孕育出的产物。杨广的作品曾经结集五十五卷,可惜大多数已经失传。杨广的文章以诏书和书信为主,主要是公文等实用文体,其所存诗歌数量虽然不多,但成就较大。杨广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他作为帝王、文士和佛道信徒三方面的特点。杨广诗歌的帝王气。杨广身为帝王,南征北战,其自信来自于他出色的才干。杨广文武双全,远非其他有才艺的亡国之君如梁简文帝萧纲和陈后主陈叔宝所能比拟。
杨广在后代己被人们认为是暴君的典型。他拭父夺权,荒淫无道更是为人们所不齿。隋炀帝滥用民力,使得天怨人怒,引起隋末农民大起义,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然而隋炀帝一生的功绩诸如统一中国,修建大运河从而改善南北交通也是有目共睹的。杨广笃信佛教,在后代僧徒眼中,他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大恩人,甚至被认为是印度佛教大恩人阿阁世王的化身。
杨广拭父专权,纵情声色,滥用民力,在后世儒生和老百姓眼里,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我认为,杨广在后代的形象被丑化了。隋炀帝大举进攻高丽的前一年,即公元六一一年(大业七年),山东人王薄起义于长白山,掀起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高潮。隋代各支农民起义经过整合,最终形成了三大主力:一是处于关中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一支是雄居山东河北的窦建德:一支是位于江淮和洛阳一带的王世充。从这三支主力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隋炀帝杨广仍然是有很多人拥护的,当时并非千夫所指的独夫。李渊、李世民父子攻入长安后,仍然打着隋室旗号。炀帝死后,还有很多南方人为他报仇。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发现,在隋末,杨广还没有完全被视作独夫。只是到了唐初,李世民为了证明唐室继位的合理性,夸大了隋炀帝的暴虐,加上贞观史臣如魏征等人修《隋书》时,秉承上意,夸大了杨广的罪行。《隋书》的修订为隋炀帝杨广定了调,后来小说家的渲染更是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小编感悟:
隋炀帝的一生从统一国家到亡国,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因而深受小说家的注目。老百姓喜欢贤明君主,因此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被美化的同时,杨广作为反面典型必须丑化。何况小说家渲染隋炀帝荒淫的私生活满足了老百姓的猎奇心理。隋炀帝形象就这样在史臣、儒生和小说家的笔下一步步被妖魔化。结语:通过对隋炀帝的思想及其文学的研究,我们发现,隋炀帝杨广处于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时刻,主动调和胡汉矛盾,融合三教思想,对后世的贡献很大。同样,他对唐代文学的繁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隋炀帝为自己的荒淫无道付出了代价,但我们却不能因为他的荒淫无道而忽略他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 《旧唐书》
- 《隋书》
1.《隋朝灭亡的原因和对杨广的评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隋朝灭亡的原因和对杨广的评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