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历史,我们可能认为它长、厚、认真、认真。
有时,还有点枯燥…
但有这么一部片子,却把历史拍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说起魏文帝曹丕,嘲讽他因为坚持“朋克养生”的指导方针,生活作息非常不规律,所以面临秃顶的困扰;
讲到著名文学家苏轼,称这位大文豪为北宋文学史上的大IP,还给他取了个亲切的名字:吃货东坡;
不仅如此,甚至还给这群我们想象中,一本正经的历史人物,拍出了不少欢脱、好笑、脑洞大开的小电影:《历史那些事》
这部纪录片,非常颠覆我们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认知...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名传千古的大文豪。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特别会吃、懂吃的吃货。
每次被贬到一个新去处,苏轼都要先去找当地的好吃的...
在黄州,他亲自下河摸鱼;
在惠州,他忍着痔疮,一颗接一颗地吃荔枝;
即便是到了荒凉的海南,他还是找到了鲜美的生蚝...
发现生蚝后,他还给儿子写信,说:为父发现,海南的生蚝鲜美无比,但你要帮我保守这个秘密,如果被士大夫们知道了,可能会来跟我抢...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嘉靖帝,是一个不太合格的皇帝。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竟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猫奴...
为了养猫,他专门在宫里设立了一个机构,叫“猫儿房”,还派了小太监作为历史上第一代“铲屎官”,去伺候这些猫主子。
嘉靖最爱吸的那只猫,名叫“眉霜”,他们感情很好,无论嘉靖走到哪,眉霜都一路跟着...
眉霜死去时,嘉靖特别伤心,哭得昏天黑地,难过得几天都不吃不喝。他下令厚葬这只猫咪,甚至还给它立了个碑,封它为“虬龙”...
我们都知道,末代皇帝溥仪,身世凄惨。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为了攒钱留学,竟然把皇宫里的文物,偷出去变卖...
这部文化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由B站出品,共两季,分别在豆瓣上拿下了7.9、8.4的高分。
每一季只有8集,一集片长不过30分钟,体量不大,非常符合当下人们快节奏的观影习惯。
片中的每一集,会从漫漫历史长河中,选取几个知名人物,讲述几个和他们有关的故事。表面上看,这似乎就是一部普通的文化纪录片。
但与众不同的是,它表达的方式非常有创意,解说词中夹杂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还会在正片中插入一个叫作“历史小剧场”的实验性节目,其中满是当下流行的元素:翻拍电影、模仿节目、恶搞广告、历史人物玩说唱...
脑洞既大,用词、语言又幽默,一改人们对历史纪录片严肃、正经的印象,有网友评论:是正儿八经的历史纪录片,但手法很新颖,有种看着看着,突然笑得掉到沟里的感觉。爬上来继续听,结果没过一会,又掉下去了。
这是一部颇具争议性的片子。
批评的人通常认为,它不够严肃,恶搞太多,是糟蹋历史。
老实说,比起传统的纪录片,这部实验性很强的作品,的确创意大于纪录、搞笑大于科普、下饭解闷大于了解知识...
但说它是“糟蹋历史”,还是言重了。
看着这群原本印在白纸黑字上的人物,突然鲜活起来,说着21世纪最热门的俏皮话,还格外有那么点恶趣味...
要知道,抖机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抖得过头了,反而会让人心生厌恶。
但这部片,却能把这些俏皮话用得恰到好处,既不尴尬、也不唐突,还能博人一笑:
比如,讲到苏轼被贬以后,游历赤壁,作一词两赋。解说词突然猝不及防地说:苏轼,引来了无数点赞收藏投币...
语气仍然是慢条斯理、一本正经。
但看到这里,你会秒懂,这表面上是在夸奖苏轼的文章写得好,实际上是在明目张胆地,用B站用语求“三连”...
弹幕上的网友也都看穿了这个梗,一面调侃节目组: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一面又非常配合地说:懂了,下次一定!
说起魏晋时期,曾经在士族中风靡一时的五石散。
本来还在耐心地讲解:五石散,由丹砂、白矾、雄黄、曾青、磁石等五种矿物质组成。早在远古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发现这些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在食用和药用的可能。
下一秒,却突然胡说八道起来:直到今天,吃土,还是不少年轻人度过困难时期的首选。
让人哑然失笑,但仔细想想,好像说得还真是这么回事。
讲到隋文帝杨坚,曾因为和皇后怄气,扯下龙袍、离宫出走...
旁白严肃而认真地调侃:对于皇帝来说,世界并不是很大,可他为什么偏偏一定要去看看呢?
有一个故事,讲古代工匠打铁、铸剑。
描述这个过程时,他们是这么说的:他将精利的刀刃,插进爽利的蜀江水里,光气四溅、哔哩哔哩...
这句“哔哩哔哩”,用得太让人服气。
明明是在给B站增加曝光度,但居然毫无违和感。哔哩哔哩本来也是个象声词,越想你竟然越会觉得,那个打铁的声音好像就是“哔哩哔哩”...
而片中穿插的“历史小剧场”,更是创意十足,脑洞大开...
他们拉了一个微信群,叫作“吴国集团——高层管理群”,里边是夫差、勾践、伍子胥。卧薪尝胆的故事,被演绎成职场内斗大戏;
他们采访离宫出走的隋文帝杨坚,杨坚摇摇头,模仿网络上的段子,说:不会回宫的,这辈子都不会回宫的。在外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朕超喜欢在外面;
他们还拍了默剧、致敬了王家卫电影、模仿了《舌尖上的中国》、甚至让苏轼穿越到现代,尝了一口他亲自发明的东坡肉...
虽然充满大量恶搞、不正经的元素,但实际上,这部片对待历史的态度,一直严谨、客观。所有故事都合乎史实、有史料考证,即便是天马行空的穿越、恶搞,也不会违背客观事实。
比如,有一集,他们找来了在B站上火爆的美食博主,拍了一出美食博主穿越回大唐探店的戏码。
两位美食博主的耳朵上,都戴了一个同声传译的装置。原因是,在唐朝,人们说的都是中古汉语,现代人根本听不懂,要靠翻译才能沟通…
这个细节,虽然一句带过,但足以见得团队对历史的尊重,和制作的用心。
事实上,最近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以一个全新的、充满创意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比如,北京的故宫,被称为600岁的网红。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故宫博物院
一张雍正双手戳腮的表情图,被交口称赞,称霸热搜,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他们推出了大量文创产品,都以故宫为主题,以传统文化作为特色和卖点:
胶带、钥匙扣、摆件,笔记本…设计精巧美观,又不失古典文化底蕴。
他们开设故宫淘宝店,设计中国传统风格的口红、眼影,每次上新,都能引起不小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淘宝店铺:来自故宫的礼物
2018年,还推出了以故宫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请来当红偶像作为嘉宾,科普了有趣的历史小知识,揭开故宫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一个景点、一座建筑、一个历史遗迹,到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名片,故宫就是以这种充满创意,符合当下流行趋势的方式,成功转型。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更系统地认识了故宫,更深刻地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上新了故宫》
可以看出,为了引起更多“后浪”们,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这群人煞费了苦心。
他们绞尽脑汁想出更好玩、更新颖、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的方式,不只是为了发扬传统文化,更是以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历史并不枯燥,传统文化也并不无聊。它们有无数待挖掘的潜力,它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瑰宝。
拍摄《历史那些事》的团队,也是如此。
总监制金铁木,曾经制作过很多严肃、正经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玄奘之路》、《大明宫》、《圆明园》,这些作品,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金铁木在拍摄中
《玄奘之路》
《大明宫》
而这次,选择以这种最贴近年轻人,最符合当下流行的方式,去创作《历史那些事》,金铁木说:历史不是凝固的文字,不是僵硬的过往,它是那些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儿…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刻意跟风、讨巧卖乖,而是真正在思考,在尝试,如何让那些曾经活生生的人,重新住进人们的心里去…
黑格尔曾说过: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依然有余温。
愿意穿过这堆枯萎的灰烬,去触摸那份温度的人,值得敬佩。
但触摸到这份温度后,还愿意把它传递出去,并且想尽办法,让更多人也同样有机会,去感受、去体会这股余温的人,却更加令人尊敬。
1.《b站宋朝看这里!B站9.7,这居然是个历史片,我笑到头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b站宋朝看这里!B站9.7,这居然是个历史片,我笑到头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