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例句是指约束全社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规范,这就是古代中国的例子系统。

几千年来,奴隶王朝与封建王朝迭兴迭废,但礼制的核心内容却代代承继,时至今日仍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作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在古代一直是国之要政。《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认为国之政以祭祀与战争最为重要,所以历代统治者对于祭祀一直是“有谨而不敢怠”。古代祭祀的对象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门窗户牖,甚至作为炊具的灶本身也成为灶神。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按照世人的标准分出高低贵贱,这便是大祀、中祀和小祀。

用于祭神的物品叫牺牲玉帛。牺牲就是毛色纯一的牛、羊、豕(猪)三种家畜,三牲具全称为大牢或太牢,用于供奉大祀诸神;有羊、豕而无牛称为少牢,供奉中祀、小祀诸神。只有贵为天子者方可使用太牢之礼,诸侯、大夫及其以下人等,只能使用少牢,否则就是越礼。至于平民百姓之祭,以碗、盘盛上自家最好的瓜果菜肴,就足以表示对神的诚意了。

很多人看到“牢”就想到“监狱”,实际上,最初没有“监狱”这个名字。监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狱”原本是用作原始人驯养野兽,到氏族社会后用来关押俘虏。国家产生之后,监狱就产生了。比如夏朝的“夏台”是中央监狱,一般监狱叫“圜土”。商朝监狱叫“羑里”,在今天的河南汤阴县东北。传说中,周文王就是在羑里演八卦。周朝时,监狱也叫“囹圄”,成语“身陷囹圄”即来源于此。监狱从汉朝开始称为“狱”。

因此,太牢和少牢不是牢房,无论如何也跟“坐牢”扯不上关系。

1.《. 商朝的监狱称作专题之“太牢”“少牢”非牢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商朝的监狱称作专题之“太牢”“少牢”非牢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