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电影的业绩
1938年底,《中帝》搬到重庆后不久,进步的电影公司为了拓宽抗战电影的阵地,使电影更好地为抗战服务,在加强《中帝》电影创作的同时,在香港建立了据点,成立了地球电影业,进行并加强了国语电影拍摄。
从1938年到1941年,香港共出品了20部左右的国语片。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者,除大部分去了“中制”“中电”、西北工作之外,另外一部分,如蔡楚生、司徒慧敏和谭友六等则撤退到了香港。由于香港影人尚无摄制国语片的经验,这一时期的国语片主要还是由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为代表的南下影人拍摄,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有《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
蔡楚生
司徒慧敏
1939年6月,大地影业公司完成了第一部故事片《孤岛天堂》,这是蔡楚生根据赵英才的原著故事改编导演的。《孤岛天堂》连映12天,受到了香港广大观众的欢迎;在重庆等地映出时,也受到了欢迎;在南洋各地放映时,情形十分热烈,当剧中人说到“中国是不会亡的”!影院观众在激动中往往会起立鼓掌。
继《孤岛天堂》后,大地影业公司又完成了《白云故乡》的拍摄,夏衍编剧,司徒慧敏导演。影片描写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爱国觉醒的故事。《白云故乡》在香港没有拍摄完成,1939年底大地公司就被国民党停办,影片摄制组只好由司徒慧敏率领从香港移到重庆,最后在“中制”完成,于1940年3月正式上映。
《孤岛天堂》
《白云故乡》
《前程万里》
大地公司停办后,1940年6月,在留港进步电影工作者的推动下,组成了新生影片公司,蔡楚生、司徒慧敏等都参加了新生的工作,拍摄了影片《前程万里》,表现内地抗战爆发后几个年轻人在香港的不如意生活,后来他们离开香港前往内地的抗日前线。影片揭露了香港的社会黑暗面,再现了香港下层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以及热烈支援抗战的爱国精神。
粤语片的拍摄
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特别是上海沦陷后一部分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南下,促进了香港影业的变化。在全国人民抗日爱国热情高潮的推动下,1937年,由邝山笑、林坤山等人发起,成立了华南电影界赈灾会,进行了救亡工作,在该会鼓动下,由大观声片有限公司、南粤影片公司、南洋影片公司、合众影片公司、全球影片公司、启明影业公司六家公司合作,拍摄了讲述各界人士共赴前线携手抗日的粤语影片《最后关头》。
《最后关头》由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集体演出,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正面表现抗日救国的电影。这部影片的幕前幕后工作人员全部都是义演义做,影片上映后的收入全部捐献给了抗日事业。
1937年底,蔡楚生、司徒慧敏来到香港后,通过与粤语电影工作者的接触和交往,分析了香港粤语电影的状况,筹划抗战粤语影片的拍摄。在不长的时间里,《血溅宝山城》就于1938年4月上映了。
《血溅宝山城》剧照
该片是根据抗战初期中国抗日军队姚子青营死守宝山城的动人事迹编写的。“八一三”上海战役中,日军从虹口正面攻打不下,转向北面宝山一带强攻。当时,驻守宝山的姚子青将军及全营战士,誓与宝山共存亡,坚决抵抗到底。他们以寡敌众,苦战连场,多次击退敌军猛烈的进攻,直至弹尽援绝,全部战死沙场,壮烈牺牲。影片抗战初期在武汉上映时,也非常轰动,曾受到舆论的广泛好评。《血溅宝山城》是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最早公开宣传抗日的一部影片。
继《血溅宝山城》后,1938年蔡楚生、司徒慧敏等又为独立制片的启明公司拍摄了粤语影片《游击进行曲》。影片叙述了抗战期间青年王志强组织游击队抵抗日寇的英勇斗争。游击队员虽然来自四面八方,语言各异,但是他们抗击日寇的目标是一致的,阐明了要同强大的侵略者斗争,就必须团结御侮这一思想主题。该片也通过几位日本反战士兵的正义言行,表现了这场战争在日本人民中也是不得人心的。
《血溅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的拍摄,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但对香港的观众和海外侨胞发挥了宣传抗战的作用,也给抗战初期的香港影业带来了新的气象。
由于粤语片在东南亚与美洲有广阔的市场,加上大批影人南移,令香港电影公司的数目增至70多家,在1938~1940年间香港生产了300多部电影,平均每年100部左右。但这些粤语片中,大多数作品粗制滥造,内容腐旧。
1940年后,香港粤语电影制作的状况有了一些改变,出现了《大地晨钟》《小广东》《血洒桃花扇》《小老虎》《民族的吼声》等抗战题材影片,较之抗战初期的粤语抗战电影,有了新的进步。
汤晓丹编导的《小广东》是一部以描写黑暗势力与革命势力相消长为主题的“扛鼎”力作,一面显示着民族斗士不朽的精神,一面暴露了反革命者末日的悲哀,它具备了最高的理想和最新的力量。
《小老虎》剧照
继《小老虎》之后,1941年7月,汤晓丹又编导了另一部抗战粤语片《民族的吼声》。影片表现了香港民众以及游击队对卖国奸商的英勇斗争,描写了他们团结的力量和高涨的爱国主义感情。
1941年李枫编剧、罗志雄导演的《小老虎》描写了一个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遭遇和成长,表达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等主题,在国民党反共高潮声中上映这部影片,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
1941年香港的粤语影片中,还拍摄了一部反映难民流亡生活的影片《流亡之歌》。影片以一个流落香港的歌舞团为中心,通过对它的每个成员的身世以及他们生活、工作与相互间的友爱的描写,表现出这些由于敌人侵略以致失去家园流亡到香港来的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所应尽的责任。该片以喜剧手法处理悲剧题材,当时评论曾指出它打破了那些胡闹、庸俗不堪的电影,而给人以清新健康的大笑。
《流亡之歌》剧照
沦陷后的香港电影
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香港沦陷,香港电影工作者拒绝和日本人合作拍片,拒绝为电影做任何事。日方曾经对他们威逼利诱,但他们仍坚持民族气节,坚决不肯与日寇合作,并在日方逼他们合作拍片时,先后冒着生命危险,逃离沦陷区,偷渡回抗战区,使得香港在3年又8个月的沦陷期间,仅有日本人在1942年摄制的一部《香港攻略战》和一些新闻纪录片,没有一部本土电影出品,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电影期刊的创办
由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赠阅的非卖品期刊《今日中国·战时电影特刊》创刊于香港。该刊为中英文对照的新闻摄影画报,登载了大量的时事新闻照片,宣传中国全面抗战时局。该特刊用纸考究,是记录战时电影的珍贵文献。
抗战时期在香港创办的进步刊物还有1941年1月1日创刊的《电影与戏剧》。为躲避香港殖民政府的耳目,该刊在版权页上使用了重庆的地址,实际是在香港编印。
《华南电影》是香港沦陷期间出版的唯一一本电影刊物,创刊于1944年3月,主要介绍日本、华南影坛近况,报道影星动态,评说电影艺术技巧及刊登小说作品。
(本文摘自《文化抗战珍档》,刘民钢 蔡迎春 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文化抗战珍档》
刘民钢 蔡迎春 主编
定价:198.00元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1月
抽奖赠书活动已结束
请获奖读者尽快回复联系方式
(姓名、手机号码、收货地址)
1.《关于1941民国彩色电影我想说抗战时期的香港电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941民国彩色电影我想说抗战时期的香港电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