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汉朝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专题之历代国号的秘密  China失位的“震旦”与变味的“支/那”

古往今来,域外对中国的称呼很多。但是今天中国人最熟悉的是英语中的中国。各种《英汉词典》里的解释基本上是中国中国。各种《汉英词典》里的解释大致是中国China。

除了英语中的China外,其他多种西方语文中也都有类似的称谓,如清末外交家,薛福成在他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说:“欧洲各国,……其称中国之名,英人曰‘采衣纳’;法人曰‘细纳’,又曰‘兴’;义人曰‘期纳’;德人曰‘赫依纳’;腊丁之音曰‘西奈’。”

众所周知,在旧时代的日文中,常称中国为支/那。支/那本为China的音译,但及至近代以至现代,中国人却十分厌恶日本使用支/那称呼中国。

古典茶器茶具茶艺

再说,因为现在英语中的China指中国,而china指瓷器,于是坊间广泛流行的说法,称呼中国的China来源于称瓷器的china。

西方语文中为什么称中国为China,中国的China缘起的瓷器china吗?中国人并不反感英语中的China,为什么业务作为China英译的日文中的支/那呢?

第一节 关于China缘起的各家说法。

依据张新烺《“支/那”名号考》的综述,支/那(China)称谓见于古代多种文字:公元前四世纪的印度梵文中,就有支/那(Cina)之名;希伯来文的西尼姆国(Sininm),即泰尼的转音;……二世纪希腊文称中国为泰尼国(Sinae);10世纪前后,波斯文称中国为支/那(China ),日本人也称中国为支/那。

公元九世纪至十世纪以来,尤其是元明清时代,随着中外交通大开,各种语言的中国称谓更是频繁出现。

中国汉文典籍中的支/那,多见于佛典。而为梵文的音译或意译。根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支/那”条所录,Cina一词的异译有:脂/那、至那、斯那、真丹、震旦、振丹等等。

而根据李雪涛的考证,斯那并非支/那异译。支/那这一译名尽管最为常见,但绝非最早的译名。另外,正如唐释智昇《开元释教录》卷“大支/那国”下小注:“旧名真丹、振旦者,并非正音,无音无义可译,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如此,随着朝代的更替,Cina名做秦,翻作汉,写作晋,译作隋,解作唐,又均无不可,即支/那的翻译可因时而异。

然散见于东西方诸多典籍中的支/那、China称谓最早见于古印度的梵文,最早的拼法是Cina,其他的拼法皆是由此衍出,已经可以肯定。

那么,梵文的支/那又是从何而来呢?对此,300多年以来,中外学者做过许多研究,提出了纷纭的说法。

景德镇磁器

其一,秦国说。

1655年,意大利传教士马梯尼在《中国新舆图》中,发表China为亲之音译的见解。马梯尼所谓“秦”,指公元前249年至公元前207年的秦国、秦朝。后来,法国学者鲍梯进一步论证梵语支/那实由古代秦国而来:秦国于公元前1000年时,已建国于陕西;上古西方诸国得闻之那,即由此国。

其二,日南说。

1877年德国李希霍芬所著《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第一卷出版,书中认为:西汉时期,南郡港商务繁盛,中国与海外的交通悉有此处。故支/那原音为日南(Jih-nan,今越南境内)二字。英国亨利·玉尔等赞成其说。

其三,滇国说。

法国拉克伯里说战国间楚庄王后裔庄踽所建的古代的滇国,故土广大、国势富强,居中国南方。公元前中国与西、南二方诸国的贸易,皆为此国人独揽;中国与古代印度的交往也必须经由滇国。而Chin、 Sin、Sinae,Thinae,即由滇国(Tsen)音转而来。

明代纺织品

其四,雪山以北诸种说。

冯承钧指出:“支/那,一作脂/那,一座至那,梵文边鄙之称,原为雪山以北诸种之名,后以为中国之号。”雪山者,古代印度人和中亚南部人总称喜马拉雅、兴都库什诸山为雪山,与其连属的喀喇昆仑山和葱岭也包括在雪山范围以内。

如此,“雪山以北诸种”,相当于今阿富汗东北部、葱岭以东、尼泊尔以西藏地区等地的古代种族。今尼泊尔人即称其北部和山区一带为Cina。李志敏解释“古印度人何以称雪山以北诸地为Cina”说:“或许他们曾误以为那些地方就是丝绸出产地地(即丝国)。

其五,荆国说。

苏仲湘指出:支/那导源于荆,这有三点理由。第一,荆国即楚国,是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具有足够威力与影响的大国,能够受到中外人们的注目,不愧为中国大陆的象征;第二,中国南方与印度在远古即已开通交往,荆的名号具备播及域外的可能性;第三,从支/那一词的本音分析,荆为颚音,符合支/那这个称呼的本音。

其六,羌族说。

杨宪益以为:Cina是种族名,实指羌。羌字古通秦、滇、荆,而秦、滇、荆为古代中国西部高位上通称羌族一部的异名,《汉书》所载,羌族居住在区域与印度典籍里的“支那”地方正相符合,“故‘支那’’的原字实为羌。

南宋古墓出入的丝绸

其七,丝说。

李志敏论证:支/那名号缘起于中国的丝货,ci汉语丝字的音译,na是梵文的语尾,Cina是梵文中的原意为丝,转义为丝国。

其八,缯说。

李志敏经过修正的观点认为,上古汉语对丝绸的总称有两个:即丝与缯。梵文通名Cina及英译同源的种种“秦”名号,都源自上古汉语的缯字。China(丝绸)从含义到读音都与缯相和,这就是证明。

其九,绮说。

沈福伟推测:古代波斯、印度只知道他们的近邻中有一个伟大的“绮”国,而中国商周以来,制造的丝织品,以绮最为普遍和精致。绮者,织素为文,纹理不顺经纬,花式繁复,足以独步世界。输出域外的当然也是这种绮。波斯古文献称中国的Cina、Saini、Cin等等,都因绮而得名其。

其十,瓷说。

英文的china既作中国解(China ),又作瓷器解(china ),世人与是有此立说的,认为中国古代瓷器流传四方,为欧洲等国人民所欣赏和希望,故意瓷器代称中国。

以上列举了十种说法,真可谓众说纷纭,若归纳起来又可合并为三类说法:

第一,China来自中国古代的某个国家(如西部的秦、西南的滇国、南方的荆国,即楚国)或地区(今越南中部的日南郡)。其核心证据是:在各个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中,这些国家或地区拥有重要的地位或是最关键的中转站,所以成为印度人眼中的中国象征,印度也因此有了起源于这些国家民生和地区名称的Cina名称。

第二,Cina来自中国古代及其周边的某个民族(如所谓的“雪山以北诸种”、西部高原的羌族)。其论证方法是:印度古代典籍里称呼这些民族居住的地方为Cina。

第三,Cina来自中国古代的某种特产(如丝、缯、绮、瓷)。其基本思路是:这些特产收入印度后,为印度人民所喜爱,甚至感到疑惑不解,也正是在这样的喜爱与疑惑不解中,他们把输出国即古代中国称为Cina。

赵匡胤七世孙墓出土的“宋服之冠”

以上各种说法,讨论以至争辩的不亦乐乎。但各种说法均已被破解,或者说支持者有限,或论据尚嫌单薄。至于迄今仍在坊间流传流行的瓷说,这里不妨稍微展开讨论,以肃清其影响。

能够集中反映瓷器说的史料,如清末光绪204年(1898年)翰林院编修徐琪所上《请广瓷物以开利源折》:

“查中国货物,以丝、茶为大宗。……然近来外洋所产丝、茶,亦颇精美,中国转有滞销之时。必筹其货物为外洋所罕而利益足以敌之者,始操胜算。顾中国丝、查茶而外,其余百物皆不及外洋之精,独瓷器一门,外洋虽竭力仿造,皆不能及。盖出瓷之土,西人名之曰高岭土。讲化学者,谓此土为火造化所成,近于热变石,贵重与矿金相等。

沿海斥卤之地无之,美洲全境不生此土,欧洲、日本虽有,而其出中国。相传前明时,曾以景德镇磁工百二十人赐朝鲜,安置于松山,取土造磁,颇称精美。后日本人得之,磁业大兴。朝鲜之磁工有播越至吕宋者,西班牙人又得其指授,遂传之于泰西。英法继兴,号称堪绝。……然其质不能过薄,如脱胎之法,断学不到,且色虽白而少光,热过度而必裂,今彩虽丽,而绘画笔意,亦不及中国之入细,是以外洋富家,非藏有中国细磁者,不足夸耀宾客。

……土之所出以磁为真质,陶土为硕盈天下,万国未有先于中国者。故印度以西,称中国曰支/那,支/那者,磁器之谓也。夫以亚美利驾南北二洲之大,而独无此土,欧洲各国有之,而坚好又不如中国,良以出磁之地,非峻岳名峦灵气蟠郁,不能由此。而清淑气,独在中原,此正化机鼓荡,蓄此瑰奇,以成我国家利赖之大原者。”

南京博物馆藏西晋青磁

很明显这段史料中的“磁”就是“瓷”。连大臣上皇帝的奏折都这么说了,当然不会有“假”,况且瓷器的china ,与中国的China又确实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于是China来源于瓷器的说法,得以广泛流行。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有据的瓷说,真是“瞎说”,按英语中的“瓷器”一词,本来写着porcelain,“中国瓷器”则拼成China porcelain或者porcelain of China。到了17世纪,英语中才有了chinaware这个指称“中国瓷器”的专用词。再到后来,表示物品器皿的ware在口语中被省略,只用china也可以习惯性的代表“中国瓷器”。

再经过进一步的演变,在书面语及口语中,china又不再被视为“中国瓷器”的专有用词,而是同时兼容了原来的porcelain,于是英语中便出现了china和porcelain两个都可以解释为“瓷器”的单词。据此,我们可以肯定,在西方是先有作为中国他称的China,然后才有作为瓷器他称的China,也就是说,瓷器的china来源于中国的China,中国的China是因,瓷器的china是果。

打个粗俗的比方,有些西方人喜欢品尝北京烤鸭,于是在英语中,也可以直接以Pekin,也就是“北京”称呼“烤鸭”,我们总不能说“北京”来源于“烤鸭”吧!

当然,中国的China与瓷器的china只有首字母大、小写的区别,又客观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一面:首先,中国瓷器的出现时代最早,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瓷,早在近2000年前的汉代已经烧制了成熟的青瓷;

其次,中国不仅确实盛产瓷器,而且发展至汉唐年间,中国瓷器已经流传国外,唐宋以降,中国输出商品更以瓷器为大宗;

再此,中国瓷器的精美确实名闻天下,它薄如纸、润如玉、身如罄、明如镜,引得外国人惊叹不已。这些历史的真实,终于使得域外在于China称呼“中国”的同时,为了指明瓷器的主要源地,或者为了表达一种特别的纪念,又以china 称呼“瓷器”。

仿古青花瓷

1.《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专题之历代国号的秘密  China失位的“震旦”与变味的“支/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专题之历代国号的秘密  China失位的“震旦”与变味的“支/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1496.html

上一篇

关于10.10汉朝的经济制度我想说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

下一篇

【.简述汉朝主要的法律形式】专题汉代判例的两种模式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专题之汉朝就开始按需分配了?没错,只不过这个“需”是国家之需罢了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专题之汉朝就开始按需分配了?没错,只不过这个“需”是国家之需罢了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相关介绍,为什么要分发粮食? 秦朝完成国家大统一以来,中央集权成为历代王朝追随的统治形式。 “统一”一词被深深地刻进了统治者的脑海中——用统一的钱、写统一的字、铺统一的路、看统一的书等等,那都是围绕“统一”二字...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专题之先后还是姺姤

  •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专题之先后还是姺姤
  •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专题之先后还是姺姤
  •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专题之先后还是姺姤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干货看这篇!历代国号的秘密  China失位的“震旦”与变味的“支/那”

  •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干货看这篇!历代国号的秘密  China失位的“震旦”与变味的“支/那”
  •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干货看这篇!历代国号的秘密  China失位的“震旦”与变味的“支/那”
  • 2000年前是汉朝怎么翻译,干货看这篇!历代国号的秘密  China失位的“震旦”与变味的“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