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红五彩描写金英儿话剧也碗,高9.7厘米,口径21厘米,脚长17.5厘米。
碗敞口,口下渐敛,弧壁,圈足。外壁绘五彩描金婴戏图,衬以红地。一群在栏杆、山石、花草、树木之间玩耍的童子千姿百态,场面热烈活跃。碗内施白釉,底足内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
嘉庆朝承袭了乾隆时期的制瓷工艺,此时的景德镇御窑厂继续生产御用瓷器。此碗色彩鲜艳,图饰活泼,红色地更衬托出婴戏图的热闹气氛。
嘉庆时期瓷器的认识
(1796—1820年)
一、嘉庆时期瓷器的概况
嘉庆一朝,景德镇御窑厂己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上处于因循守旧的状态。乾隆皇帝虽然已经逊位,但仍以“太上皇”的地位威懾朝政。因而,嘉庆初年御窑厂的烧制不过是乾隆瓷的延续;其造型式样。图案等,均因袭前朝旧制,不敢僭越,因而有“乾、嘉窑”之说,而品种和数量卻己远远不及乾隆盛世。嘉庆晚期瓷艺渐趋低下,没有什么突出的创新之作。
嘉庆瓷器的造型,较前朝无人的变化,如官窑中的玉壶春瓶、蒜头瓶、赏瓶、灯笼樽、石榴樽、多穆壶、月牙罐等,几乎与乾隆同类品一样,不看款识就难以区分。有的粉彩器上,甚至仍写乾隆御题诗句。前时所盛行的双耳瓶、各式壁瓶、方胜式瓶、人抱瓶、香插等,此时仍在烧制。祭、法、供器类亦多,以后则少见。一些精细的作品仍具乾隆时的规范;后期的器型,则相形见绌。乾隆时期独创的一类奇巧华丽的观赏品,如昙花一现,至嘉关时已经极为少见。但传统类及前时创烧的新品种卻基本延续下来,其胎釉和青花、粉彩的色调及一色釉品种,大都仍保持着乾隆时的风貌。乾隆时常见的广彩、各种色地及轧道工艺的粉彩和瓶、樽类颈部加耳装饰,嘉庆时依然流行。粉彩中的百花铺地器仍保持着昔日的风貌。官、民有各型的餐具类和盖碗、茶具类,也大量烧造,并成为晚清时的主要品种。外销瓷的汤罐、温盘、面盆、盖盒等,较雍正、乾隆时为多。汝、官、哥类仿古品种仍有烧制,但较之昔日宏伟的场面和规模,己不可同日而语。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清嘉庆,通高7.7cm,口径22.5cm,足径14.5cm。清宫旧藏。
印盒扁圆形,子母口,圈足。盖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云纹为地,其上各绘两条金彩五爪行龙飞腾于云海之间。底足内施白釉,书“大清嘉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盒盖面正中金彩方框内署“懋勤殿”金彩三字。
“懋勤殿”位于紫禁城内乾清宫西庑,殿名取其懋学勤政之意,其中藏贮图书典籍。清沿明制,凡图书翰墨之具皆贮于此。此件印盒即为当时殿内所陈设的御用文具,至今盒内还残存有当时用过的朱砂印泥。
官窑器中出现帽筒,渐次取代了以前的圆球形带座帽架,有的器身还有镂孔装饰。此类器,延续制作至晚清、民国时期。官窑五彩器中仅保存下传统的龙凤碗和月令花卉杯。这时开始大量烧制的薄胎盘、碗、杯、碟类。胎体轻薄,绘工细腻,纹饰以名胜天然景物为主。如“西湖十景”、“长江十景”、“洞庭十景”等等;也有的绘耕织图和九狮图。前朝士大夫阶层所喜好的小文玩类,如文具小九件及扳指、鼻烟壶等,此时仍然大量制作,十分流行。
嘉庆早期官窑器虽少。卻较为精致,大器也很规整,与乾隆器相同。民窑器则相差很远,至于小件器中的瓶、罐、盘、碗和文具类,有的还能细致如前。因嘉庆后期的风格道光时的风格相近,故而传统的习惯上又有“嘉、道窑”之说。
此时,盛行各种堂名款识,并影响到以后的制瓷署款。它们多见于文具、餐具、祭器之类。
黄地粉彩勾莲开光“万寿无疆”碗,清嘉庆,高8.1cm,口径18.2cm,足径7.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里白釉,外壁黄地上绘粉红、绿、白三色勾莲纹,四个圆形开光内分别书蓝料“万”、“寿”、“无”、“疆”四字,圈足底部书红彩“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缠枝莲纹始见于唐代,是佛教艺术影响的结果,从唐代开始缠枝莲纹在官式建筑、工艺品制造中一直流行。自宋代开始,一种变相的勾莲纹(或称为宝相花纹)出现并流行,此碗上的粉彩勾莲纹样就属于宝相花一类,是清代御窑瓷器上常见的官式纹样之一。和乾隆时期的同类器物相比,此碗纹饰纤细而拘谨,构图较为呆板,有明显的嘉庆朝瓷器特征。
二、造型特征
嘉庆时期瓷器的造型,基本沿袭乾隆一朝,无甚创新之作。其前朝的风格接近于乾隆时期,如官窑的粉彩仕女歌舞或进宝图大瓶、粉彩撇口瓶、双耳瓶、盖碗、海棠洗、青花或绿地粉彩开光的茶壶等,其器型、纹饰、色彩均与乾隆同类器极为相近,但从总体上看,工艺技巧己经见拙,造型不及前时秀美与比例协调。后期器物的纹饰,如纹彩九龙纹、狮纹与青花寿鸟朝凤、丹凤朝阳、凸花狮球等,风格又与以后道光时期类同。人物图案的圆器类,器型歪斜,工艺欠精,彩料粗糙,色调漂浮,纹饰更是尤如贴花般呆滞。
器型选例:
帽筒——呈圆柱形高筒状,官窑器有黄地云龙镂孔装饰,器里和底部施有绿釉。清代帽筒最早见于此时,以后延续至民国时(民国时作为民间的陈设物,大都是成对烧制)。
面盆——器壁较康熙、乾隆时的平底折沿式浅盆略有增高,也有的同于乾隆时较高的收底式;以后乃至清末,皆按此较高器型制作。器种有粉彩器,常绘缠枝莲、勾莲牡丹、婴戏、仕女、山水等纹饰,色彩略显深重。
烟壶——官窑器造型仍沿袭乾隆时的式样,但绘工及施彩均显粗率。如官窑款的紫地开光灵芝天竺图案(此图案自雍正开始,乾隆、嘉庆时较多用)的粉彩器,工艺虽然比乾隆时的逊色。民窑器物更显粗俗。其他青花、彩器、素彩釉的各种小件文玩品,皆如此。
茶具——有壶、碗、洗等,以盖碗为多。有嘉庆官窑款的茶壶、盖碗和洗,器上书有乾隆御题烹茶诗。署“嘉庆丁己”(嘉庆二年)的青花器与红彩器,均同于乾隆时同类器。洗有椭圆、海棠、菊辨式,器壁较矮浅,底有四小足。见有青花、紫地和绿地粉彩器:其紫地者开光绘有瓜碟、百子图等,绿地者通常绘葫芦纹饰或开光题诗句等。
食盒——器型较多,盘、碗、杯、碟、池、罐、温锅、勺、匙俱有。胎有厚薄,工艺有精细和粗糙之分,精细的多加金饰,其中以彩器为上。锦纹轧道和器里施绿釉的工艺较乾隆时盛行,并影响到晚清成套的民窑制作。纹饰常绘仕女、花卉、比之后来各朝,制作可谓精细。
雕塑——此时,各种人物抱瓶式香插、太平像及宗法器的瓷雕,与乾隆时大体相同。但民窑的佛像和人物雕塑,卻外形简陋,线条生硬;尤其是观音像,头呈方额,面部失神,施彩浓厚黯涩,工艺粗率,己完全失去了前朝唐英监制时的圆润清秀风采。
镂雕大盘——器型同于乾隆时的折沿大盘,折边处也以镂孔成连环式样;粉彩器常以紫地。绿地绘勾莲纹,底施豆辨绿釉,署红彩篆书官窑款识,制作颇为精细。
斗彩花卉酒杯,清嘉庆,高4.4cm,口径6cm,足径2.4cm。
杯撇口,深腹,矮圈足。外壁以斗彩为饰,绘山石、兰花等内容。足底署“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这种造型与纹样的小杯是对康熙十二月杯简化的结果,是乾隆朝不再生产十二月杯以后的一种替代品,从嘉庆朝到宣统朝都有烧造,其造型、纹饰大体一样。由于其纹样多为兰花、山石,故也称斗彩兰石酒杯(或盅)
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清嘉庆,高25.5cm,口径9.3cm,足径9.4cm。
瓶撇口,束颈,长圆腹渐敛,圈足。肩部对称置红釉描金螭龙耳。瓶外壁主体绘粉彩龙凤穿牡丹花纹,以宝相花纹、如意云头纹、变形仰莲瓣纹为边饰。圈足内施白釉,署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规整,设色艳丽,是一件颇能体现嘉庆官窑粉彩瓷器制作水平的佳作。
三、图案纹饰特征
嘉庆瓷器纹饰,大体沿袭乾隆时期的风格,工笔与写意并用,但总的笔法纤细拘谨,构图刻板。刻、印、划、镂雕、贴塑等工艺技法也同于前朝,但不及前朝的细致工整。此时,除流行夔凤、蝙蝠、瓜蝶绵绵(象征福寿绵长,三叶(福寿三多)、百子龙灯、榴开百子、缠枝莲“寿”、“喜”字等寓意吉祥的纹饰外,还有大量的以凤凰、鸳鸯等表示君臣、父子、夫妇等封建伦理关系的图案。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双龙、夔龙、龙凤、夔凤、双凤、云蝠、蝙蝠、狮球、虎、鱼、天鹅、菊花、桃蝠、鸳鸯卧莲、八仙、三星、山水人物、十六子、仕女婴戏、御窑厂全景、瓜蝶、花蝶、三果、寿桃、石榴、葫芦、白竹、菊石、松石、竹石芭蕉、折枝果、百花、灵枝、葡萄、皮球花、荷花、十二花神、十二月花卉、梧桐、牡丹、缠枝牡丹、团菊、团花、云头朵花、折枝花、莲花、云头、冰梅、暗八仙、万寿无疆、佛日常明、福禄寿吉祥语、诗句、梵文、锦纹等。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清嘉庆,高25cm,口径6.5cm,足径7cm。
瓶撇口,直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颈的两侧对称置螭耳。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云龙纹,辅以如意云头纹、海水纹、圈点纹等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款。
瓶上的蛟龙体态矫健,穿行在海水上面的火云之中,给人以凶猛剽悍的视觉感受。嘉庆青花的纹饰题材丰富,受乾隆青花的影响甚为明显。绘画技巧上,随形变化,笔法纤细流畅,构图由繁缛逐渐变为疏朗,工笔多于写意。此瓶上龙的形态体现了乾隆朝向嘉庆朝转变时期的装饰风格。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与乾隆时类同,青花色泽大部分仍然稳定,但部分器物中己出现暗淡漂浮的现象。纹饰层次欠清晰。釉面稀薄泛青,民窑器更是如此。
青花釉里红——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釉里红色不及乾隆时鲜艳,青花时有晕散。
五彩——有承袭前朝旧制的撇口式五彩凤碗,还有单一的月令花卉杯,一直沿袭制作至清末宣统时期,规格、纹饰各朝均同。
嘉庆官窑抹红地描金五彩婴戏大碗,仅摹仿康熙的五彩器,其造型源于明代正德青花婴戏碗,彩色鲜艳,给画生动,颇似康熙时的同类器,堪称嘉庆五彩仿古精品。
斗彩——见于《清档》记载,又称作“五彩”。其中的花卉扁瓶、瓜蝶罐、鸳鸯碗、宝相花盘、寿桃盘,器型、彩色、图案纹饰等均同于前朝,并沿袭制作至宣统时期。
琺瑯彩——雍正和乾隆时的如意馆精作,此时已经停烧,仅见珊瑚红地琺瑯彩花卉小碗,景德镇所制被称为“洋彩”的一类,有洋黄釉地洋莲碗,开光山水、花卉、三羊开泰的洋彩盘、碗等。
粉彩——嘉庆时,粉彩器仍为主要的品种,并能保持乾隆时的风格。前时多见的“百花不露地”(俗称“万花锦”)装饰仍然采用,并有发展为金地百花的。“万花锦”的器物,见有纸槌瓶、罐、杯、碗等。粉彩的轧道技法,一直沿用至光绪时,以后则少见。轧道的工艺,越来越不及乾隆时精致规整,民窑尤甚。粉彩器里和器底仍多施豆辨绿釉,色泽比乾隆时的逐渐深重,并欠匀净。此外,白地粉彩器较少,一般均带色地,绘工尤显板滞。绘有三叶、佛日常明的碗和八宝杯、盘之类,沿袭制作至光绪时期,它和称作洋彩的洋黄釉地洋莲碗及山水、花卉盘类,都成为传统的品种,规格、纹饰等均同于乾隆时期。
嘉庆以后的瓷器,色彩品种减少,釉面稀薄,不够匀净,彩色厚薄不一。较前时厚者色重;薄者浅淡。
前时大量烧制的冬青釉粉彩器,嘉庆时仅见圆珠形罐。民窑器中,则常见瓜蝶纹的圆形罐和盘、碗等。
单色釉——冬青、红、蓝釉及茶叶末釉、炉钧釉、窑变釉、均与前朝大致相同,茶叶末釉稍欠滋润;器型较前朝的呆滞,其中以绶带葫芦瓶最为典型。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高28cm,口径3.7cm,足径8.6cm。
瓶口内敛,呈蒜头状,直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腹部主题图案绘6组折枝花果纹,辅以回纹、缠枝花卉、如意纹、莲瓣纹及海水纹。纹饰布局疏密有致,青花艳丽,画工精细。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优美,纹饰画法与乾隆朝青花蒜头瓶颇为近似,是嘉庆早期青花瓷中的优秀作品。
五、胎釉特征
胎体:
前朝胎体仍和乾隆时相近,器型制作规整;尤其是民窑圆器,常常与乾隆时的同类器相混。嘉庆后期,胎体渐趋粗糙,厚薄均有,薄胎器的质量则同于道光时期,以指轻叩,其声脆靈响亮。
釉面:
嘉庆前朝釉面,仍能保持乾隆时的细润特点。但小件器物较之乾隆时己有显著区别,施釉稀薄,釉面泛青,光润不足,常有波浪现象。
六、鉴定要点
1.早期制作接近乾隆时风貌,故有“乾、嘉窑”之论;晚期作品见拙,故又有“嘉、道窑”之说。
2.青花色调大多稳定,同于乾隆时期;少数出现黑暗、浅淡和漂浮的色泽。
3.器型、胎与釉等虽不如乾隆时规矩,但基本上保持着前朝的制作水平。从整个时期的瓷器制作水准来看,早期器物较为精细,远胜于晚期的制作;晚期则工艺低下,近似道光粗率笨拙的风格。
4、彩器的豆辨绿釉,明显不及乾隆时光润,色深而不匀。乾隆时釉面中匀净的小皱纹,至此时日渐消失。
5.对于乾隆或嘉庆时期的一些无款的颇有争议的民窑器物,在断代时都应慎之又慎,多作对比和反复详察。
6.官窑款识仍然规范;民窑草率款识渐多,还有写半边字的现象。
1.《大清嘉庆瓷器有什么特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清嘉庆瓷器有什么特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