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殉葬制度:从弓顺到明基庸
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死后也要过与生前一样的生活,生前享受的一切都要埋在坟墓里,以便去阴间使用。
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残忍野蛮的殉葬制度便出现了。把活人或活的牲畜同死者一起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的亡魂在另一个世界享福。活殉制度在商代时极为盛行,商朝奴隶主大肆用奴隶、战俘等殉葬,除人外,还有活的牲畜,譬如马、狗等也用来殉葬。考古发现,商代奴隶主的墓葬中殉葬的人、畜的累累白骨触目惊心。殉葬制度一直贯穿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始终。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至少从春秋时期开始,活殉制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活物殉葬,俑也因此成了明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活殉,俑的出现,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譬如闻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陶质俑,而磨嘴子汉墓的俑多是木雕俑。另有瓷、石或金属制品的,如从雷台汉墓出土的著名的铜奔马就是金属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室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再现当时社会的风尚。俑也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文/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陈曙
1.《「知识点」殉葬制度:从活殉到明器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知识点」殉葬制度:从活殉到明器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4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