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秦朝

读史小记:秦·农业帝国

秦、农有不解之缘。秦的远祖白翼,后世封国为秦。问卷显示,陈其实是两个字的组合,上半部分是“丁”的省略,下半部分是“谷”,这些都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

也有人认为,“秦”是一种禾谷的名称。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证明秦自古重视农业。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秦国都一丝不苟,直接推动农业帝国的崛起。

(图片来自网络)

一号文件

如果说秦重视农业源于自发自觉,那么从商鞅变法开始,农业和农民的事情成为了国家的头号大事。“一号文件”《垦草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颁布的,把农业提高到“以农为战,以粮为纲”的高度,其意义比徙木立信更加深远。

《垦草令》没有就农业谈农业,开篇直接是“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这抓住了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官员绝不能拖延政务,有事不过夜,官员忙起来,农民才能有富裕时间,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把这一层逻辑想清楚了,秦国整体成为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为农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大环境。

以农兴国,必须以农为贵。商鞅之后,在秦国如果说你是农民,你全家都是农民,你祖宗八代都是农民,那绝对是真心的赞美。国唯农是举,民有利则喜,《垦草令》不仅让秦国人投身农业,还吸引了六国之众,秦国成为农业人员和技术的汇集之地。

(图片来自网络)

实验之田

种田有春天,谁不想多收个三五斗?一切智力和能量都被动员到田间地头。什么收成好就种什么,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动力,秦国的主粮品种在不断尝试中推陈出新。巴蜀之地的水稻带来了惊喜,还有小麦,也是秦国农业探索的重要的成果之一。

学界对于中国小麦的起源还有不同看法。但无论从古代文献还是考古发现来看,中国都应该是小麦的起源地之一,而且变种繁多。安徽毫县钓鱼台出土了西周时期的碳化小麦颗粒。《吕氏春秋·审时篇》中记载,“得时之麦,梗长而穗黑,其柱二七以为行,而服薄糕而赤色”,满足这些特征就是小麦。秦地处西方,很有可能最先关注小麦,并将本土小麦和外来品种进行了综合改良。成书于秦昭襄王时代的《日书》,对于种植小麦有明确指导,也说明了小麦在秦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战国末期,北方的主粮品种还基本都是小米,也就是谷子和糜子。这些作物虽然耐旱,便于管理,节省人力,但是产量不高。小麦对灌溉的要求较高,但是产量也高。如果能够解决水的问题,那么小麦就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件事情上,韩国帮了秦国一个大忙。

(郑国渠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飞来横福

秦王政继位不久,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肩负拖垮秦国的使命,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建议并主持为秦国开凿一条东西走向、长达300公里的水渠,沟通西边的泾水和东边的洛水。郑国是一位不合格的间谍,但是绝对是一位合格的工程师。水渠设计科学,施工严谨,干渠主体正好位于渭北平原二级阶梯的最高线上,充分利用了地势条件,可以由北向南辐射干渠南部整个区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水多了,对于谷子糜子意义不大,但对于小麦,那就是“及时雨”了。得到充足水量的关中平原,可以成为种植小麦的基地。这是韩国人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小米”时代,自以为奇计得逞,岂不知正中秦国下怀。

郑国渠为秦国本土增加了4万顷良田,可以种植小麦,获得高产主粮。按照“亩产一钟”测算,这片土地可以供应50至60万人的口粮,这个数量接近秦国所能动员兵力的上限。在本土核心区,有可以维持主力部队的农业基地,没有比这更让秦国欣喜的了。所以,郑国计划败露后并没有死于秦国,水渠反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基本相当于被评为了秦国劳模,永世纪念。

(图片来自网络)

创新中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种田也需要有称手的家伙和得力的帮手,在这方面,秦不遗余力,舍得花钱。从秦简考古发现,战国晚期开始,秦国已经开始大力推广铁质农具,推广使用耕牛,这在当时都算是“高科技”和重大创新。

《睡虎地秦简·厩苑律》规定,“(假)铁器,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受勿责。”这就是说,如果农民向官府借用铁农具,发生自然磨损,只要备案,说明上报,不必赔偿。都说秦法苛严,细节之处却充满了人性关怀。铁质农具在当时可不便宜,秦国的兵工厂是除了生产武器,还会生产农具,满足军民两用。铁质农具坚硬、锋利、轻巧,翻耕土地不仅快,而且深均,非常有利于农户提高生产率,扩大种植面积。

秦大量使用耕牛也使农业如虎添翼。秦原本就是畜牧大国,擅长饲养大型牲畜,养马养得好,养牛也养得好。《战国策》曾记载赵国重臣赵豹的观点,“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土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推广耕牛,使原来不易耕作的土地都成了沃野,因此赵豹认为不能轻易和秦国开战。可见,秦国农业发达,成为了六国心病。

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秦国农业圆满解决了这些问题,农业大大改观,“秦富十倍天下”。秦国的饮食习惯潜移默化地转变,因有小麦,渐渐喜欢面食;秦军作战方式也悄悄改变,由于粮食储备充足,有底气打大战,打硬战,打持久战。无论是长平之战,还是灭楚之战,都耗时长久,秦却稳如泰山。

秦之崛起,是农业的崛起,也是意志的胜利。万事皆可变,不变的是振兴家国的雄心。

(图片来自网络)

1.《读史小记:秦·农业帝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史小记:秦·农业帝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4963.html

上一篇

2226年前的秦朝时空旅行,干货看这篇!傅圣故里 天鹅之乡 生态平陆

下一篇

关于37.秦朝设治粟内史我想说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必读:跟秦始皇学习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与方法

【一句话概括秦朝农业发展】专题读史小记:秦·农业帝国

【一句话概括秦朝农业发展】专题读史小记:秦·农业帝国

一句话概括秦朝农业发展相关介绍,秦、农有不解之缘。秦的远祖白翼,后世封国为秦。问卷显示,陈其实是两个字的组合,上半部分是“丁”的省略,下半部分是“谷”,这些都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 也有人认为,“秦”是一种禾谷的名称。无论是哪一种说法...

关于一句话概括秦朝农业发展我想说樊志民:十年来,我研究秦朝农业历史的二三事!

关于一句话概括秦朝农业发展我想说樊志民:十年来,我研究秦朝农业历史的二三事!

一句话概括秦朝农业发展相关介绍,大农微语: 2017年第一个月,大农队收到了2017年第一期《世界农业》封面人物的好消息!是的,就是《老版农》的那个老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志敏教授。 《世界农业》是创办于1979年、由农业部主管的国...

一句话概括秦朝农业发展专题之樊志民:十年来,我研究秦朝农业历史的二三事!

一句话概括秦朝农业发展专题之樊志民:十年来,我研究秦朝农业历史的二三事!

一句话概括秦朝农业发展相关介绍,大农微语: 2017年第一个月,大农队收到了2017年第一期《世界农业》封面人物的好消息!是的,就是《老版农》的那个老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志敏教授。 《世界农业》是创办于1979年、由农业部主管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