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要求
1.对本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情,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利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困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4.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二、教材简析
【单元篇目】
本单元内容为山川美景,共有四课,涉及到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古诗词。
四篇文言文分别是《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五首古诗词分别是《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单元说明】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
3.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主旨】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信,信中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睡,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作者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美景,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传达出复杂微妙的心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信中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富春江一带的美好风光。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野望》描写了山野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孤独抑郁,彷徨苦闷的心情。
《黄鹤楼》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凭栏吊古而产生的空虚、寂寞的思乡愁绪。
《使至塞上》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难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一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彩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景色明丽、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写作特点】
《三峡》
1. 结构严谨,布局巧妙。采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先总写三峡总体形势,后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层次分明;
2. 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描写三峡特点,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
3. 语言精炼准确,清新优美。
《短文二篇》
1. 结构独具特色;
2.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
3. 借景抒情,创造清幽的意境。
《与朱元思书》
1. 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 动静结合,突显神韵;
3. 简笔淡墨,要言不烦;
4. 形声兼备,意舒情畅。
《野望》
1. 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2. 借景抒情。
《黄鹤楼》
1. 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2. 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使至塞上》
1.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 用语准确传神。
《渡荆门送别》
1. 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2. 用词精炼传神;
3. 衬托手法。
《钱塘湖春行》
1.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2. 景中寄情,情景交融。
三、人文素养
享山水之美,会造化之妙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四、语文素养
1.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大意;
2.诵读,借联想想象进入意境,感受山川风物灵秀,体会作者寄寓情怀;
3.积累常见文言实虚词。
五、单元教学建议(附:拓展阅读文章推荐)
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
课型
建议课时
内容
重难点
单元导读课
1
单元导读,熟悉课文,明确单元要点
反复诵读四篇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思考题,整体感知诗文内容,感受山川风物之美,体会作者情感。
教读引领课
2
《三峡》
学习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特点、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教读引领课
1
《答谢中书书》+《与顾章书》
1.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文章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读引领课
1
《记承天寺夜游》
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理解人物情怀品味高雅情趣。
教读引领课
2
《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
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写景的方法。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读引领课
1
《野望》
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悟诗歌中情节。
组文阅读课
1
《黄鹤楼》《使至塞上》+《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山居秋暝》
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悟诗歌中情节。
组文阅读课
1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悟诗歌中情节。
主题写作课
2
学习描写景物
学习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实践写作、讲评互评。
名著导读课
1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阅读,感知,激发兴趣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欣赏山水之美
教学目标:
1.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
3.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环节:
1.学生齐读单元导读,把握单元要点。
2.教师提示导读要点:
(1)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有意识地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
要求:带着下列几个问题,通读《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四篇课文。对文章整体感知,概括事例,理清思路:
①《三峡》作者郦道元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有什么好处?(课本P55)
②《答谢中书书》所写景物有什么特征?(课本P57)
③《记承天寺夜游》所写景物有什么特征?苏轼想要表达何种情感?(课本P57)
④《与朱元思书》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课本P59)
⑤反复诵读《唐诗五首》,读出节奏和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谈谈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课本P60)
3.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4.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5.再读课文,梳理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三峡》
教学目标:
1.节奏鲜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语文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走进这座殿堂,我们去欣赏过古朴的赵州桥,参现过宏伟的故宫,游览过如画的苏州园林,真是美不胜收。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同学们,你们也想去山峡游览一番吗?现在就开始我们的三峡之旅吧!
二、检查预习:
1.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明确: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年少时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初读课文,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后,限时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熟悉课文。
阙(quē)处 叠嶂(zhàng) 乘奔御(yù)风 曦(xī)月
属(zhǔ)引 素湍(tuān)绿潭 襄(xiāng)陵 绝巘(yǎn)
林寒涧(jiàn)肃 沿溯(sù) 长啸(xiào) 飞漱(shù)其间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了解的句子画出来,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启发学生,尽量让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可设小台阶,予以解决。
四、试背课文:
大屏幕上出示课文中每句话的第一个字,予以提示,试着背诵课文。
(过渡语)《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研读与赏析
1.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1)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2)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山——奇、险
夏——急猛
水—— 春冬——清幽
秋——凄寒
(3)表现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具体语句赏析: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在赏析的同时要背熟这些句子)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一一展出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三峡的奇异景象;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讨论明确:
文章的第2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4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1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七、体验与反思
本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讨论明确:
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第三课时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拓展阅读】
与顾章书
(南北朝)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第四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第五课时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4.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
见(xiàn)日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ɡ) 嘤嘤(yīnɡ) 鸢飞(yuān) 戾天(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
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1)理清课文结构——结构美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总——分异水奇山
(2)研读课文,体会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写“异水”。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 “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作者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提示:A.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B.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C.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结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声奇(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色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视觉
(3)悉心体味,明辨课文的主旨——志趣美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如: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板书: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机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体会语言特色——语言美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骈散结合整齐简练等特点)
机动:补充骈文知识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教师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三、入境
1.感知文意:
教师引入:通过美读,我们初步感受了文章的各种美感。但要进入其佳境,还必须深入理解文意。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将文中的景物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学生描述并展示)
2.进入佳境: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随大屏幕的景色,听着音乐,再请一位同学作导游,带我们进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雄奇秀丽佳境吧。
(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奇山异水间。水是青的,天是蓝的。鱼儿在水石间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叮咚叮咚地响,鸟儿在林间歌唱,蝉儿在枝头鸣叫”)
四、述美
1.教师引入:同学们,随着这位同学的导游,我们在品味了这一份美感后,下面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感受。之后小组代表采用“我读 ,感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向全班进行交流。(讨论、交流)
或者:
2.我看到的水真 ,不信你看 。
我看到的山真 ,不信你看 。
我看到的树真 ,不信你看 。
我听到的声音真 ,不信你听 。
我感受到作者 的心情,不信你分析 。
要求:用所给句型说句子,可以借用原文,也可以自己表达。
3.再读体会。
五、体情
教师引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如不能理解则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启发: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品辞章
教师引入:本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学生品读,边读边圈点批注)
1.可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品味: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以“奇山异水”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
(2)动静结合摇曳多姿。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3)兼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巧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句式的运用使读者陶醉于奇山异水之中。
七、赏析骈文之美
1.与其它句子类比训练,了解本文语言的清新流畅,精于锤炼。
从课文中找到意境及内容与下列句子大体相近的句子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 赏析文中的对偶句,认识骈文的特点。
3.以同桌为小组赏析课文特点后全班讨论交流。
4.再次有感情朗读,学习文章景中含情的写法。
八、总结:
1.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2.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3.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
欧阳修倾心醉翁亭唱闲置之情
柳宗元细绘小石潭感凄凉之意
九、欣赏(多媒体)
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十、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结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声奇(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色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视觉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清高隐逸(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拓展阅读】
与施从事书
(南北朝)吴均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译文:
故鄣县东边三十五里的地方,有青山,悬崖陡峭,直耸云霄;绿树浓密:山路崎岖.归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渴了想喝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百臂相接,秋天清展的露水成了霜花,女萝铺满了小路.即使风雨交加,日光昏暗,鸡叫声也不停息,漫步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第六课时
《野望》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3.分析品味诗歌语言,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4.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二、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三、文本链接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四、诗歌赏析
王绩《野望》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 徙(xǐ)倚 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品析诗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美丽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却让诗人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五、写作特点
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六、板书设计
秋野图 萧瑟衰败 正衬
野望 孤独无依
暮归图 宁静安详 反衬
1.《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策划及单元测试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策划及单元测试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4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