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收藏品是清代时期的清华版,底部是画押金,画押金始于明天启年间,流行于受众末期,画押是窑工或窑具的象征,没有特殊意义。
花押款有很多形式,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青花发色浓翠艳丽,胎厚体重。中国是文明古国,制瓷业历史悠久,青花瓷器举世瞩目,享有极高的声誉。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绘装饰,在成型的瓷胎上用钴料为着色剂进行描绘,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置窑内以1300度上下的还原焰高温一次焙烧而成,瓷器呈现出胎白花青朴素雅致、清新明丽的艺术效果。青花从唐代开始出现,自元、明至清代,它的艺术品质深受世人的喜爱。这件藏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青花瓷最早出现是在唐朝,诞生最初的原因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步衰弱,而其他瓷器又发展过快,唐三彩瓷器制作便也随着逐步衰退,又因当时王朝颠覆之乱,唐三彩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眼里,其技艺也随之消失。后人想重现唐三彩,于是在黄冶窑用三彩的原料烧制,不料阴差阳错,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烧出的瓷器并不是三彩,而是青花瓷,当时的青花瓷的特点是白瓷、釉下点钴蓝、烧成温度摄氏1300度。当时的人们发现此类瓷器并不亚于唐三彩,又或者是经过数百乃至上千次的烧制,无法烧制出三彩瓷器,便将青花瓷视为唐三彩的延续。
早期的青花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迅速发展起来,反而是走向了衰败。据小编了解,1957年在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而这些残片的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却没有发现与唐代时期的青花瓷有延续关系。而正在成熟的青花瓷是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代的青花瓷无论是从制作配方还是造型纹饰,都是十分成熟和精湛。在纹饰方面的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到了明清时期,青花瓷从鼎盛又走向了衰落。在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是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本文由古董文化交易圈账号发布,2020年10月21日】
1.《【25公分鱼盘清代】清代花押款青花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5公分鱼盘清代】清代花押款青花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5437.html